他并非道人,却写就了“万古丹经王”的道家丹派祖师典籍,至今鲜有人参透(附·电子版)

百科   2024-10-24 13:00   广东  

武史春秋 · 百家术略

Wu Shi Chun Qiu Hundred Strategy


该书作者魏伯阳,是东汉时期的人,他的名字在后汉的正史里没有记载。直到晋代的葛洪在《抱朴子·内篇》和《神仙传》里才开始提到他。宋代的曾慌在《道枢》一书中说:“魏翱,字伯阳,是汉朝人,自称云牙子。”而明代的《正统志兼万历志》则说:“魏伯阳,名叫笃,字恪斋,号称云霞子,道号是伯阳先生。”他的出生和去世的年份都不清楚,大概是公元1到2世纪之间,他是会稽上虞人(现在的浙江省上虞县)。《上虞县志校续》记载:“现在县治(就是上虞县丰惠镇)西南的金鬓山,还留有他修炼的遗迹。”金暴山上建有一座金爨观。明嘉靖元年的谢丕在《玄妙观碑记》里说:“玄妙观在上虞县西南二里,金舞山的山顶,就是魏伯阳真人的故居。晋代太康年间在井里发现了金舞,因此得名金舞观。宋代大中祥符二年,皇帝下令创建天庆观。元代元贞初年,改名为玄妙,当地人只称它为金墨观,这是为了尊重它的起源。”根据碑文的记载,元末观被毁,成化八年重建。《上虞县志》说:“金舞山高几丈不确定,汉代魏真人选择这里修炼,并在这里写了《参同契》。旁边有炼丹的井,井口形状是上九下一。”


晋代的葛洪在《神仙传》里说:“魏伯阳是吴地人。他本来是高门第的子弟,但天性喜欢道术。”元代的赵道一在《历世真仙体道通鉴》里也是这么说。五代的彭晓在《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序》中称:“根据《神仙传》,真人魏伯阳是会稽上虞人,他家世袭官位,只有他不做官,潜心修炼,养志于虚无,博学多识,通晓各种纬候,他淡泊名利,只追求道,把官服看作糠秕一样不值钱。”《参同契·自叙启后章》说:“我是郐国的鄙夫,幽谷中的朽生,我怀抱朴素之志,不贪图权贵和荣耀,我居住在偏僻简陋的地方,忽视利和名,我坚守淡泊之志,希望时代安宁。”魏伯阳虽然出身于“世袭簪裾”的官宦家庭,但他鄙视名利,只追求道。他因为勤奋学习而“博学多识,通晓各种纬候”。纬候是汉代儒家以宗教观点解释六经,并依据《易纬》等来推测阴阳灾变的学问,《参同契》中多借用其理论来讲解炼丹的方法。魏伯阳集成了前人的炼丹方法,写了《参同契》(成书于公元126-167年间),这本书成为后世道家内丹派的祖师之书,但魏伯阳本人并不是道士。

《参同契》这本书,在《隋书·经籍志》里没有记载,但首次出现在题名是晋代葛洪所著的《神仙传》里。《旧唐书·经籍志丙部五行类》中记录有《同易参同契》两卷,《周易五相类》一卷,而《唐书·艺文志五行类》的记录与之相同。宋代的郑樵在《通志·艺文略》中记录有《参同契》类十九部三十一卷。明代的《正统道藏·太玄部》中记录有八种注本。

关于《参同契》的注本,有人认为五代时彭晓的《通真义》是最早的注本,但彭晓在序言中说:“(魏伯阳)于是依据《周易》写了《参同契》三篇,又写了《补塞脱遗》一篇。他秘密地传授给了青州的徐从事,徐从事就隐姓埋名地为它作了注。到了后汉孝恒帝时期,魏公又传授给了同郡的淳于叔通,于是这本书就在世上流传开来。”结合后世以四言为经、五言为注等说法,那么这本书从一开始就是经文和注文一起流传的,徐从事的注应该是最早的。另外,唐代的陆德明在《经典释文》的“易”字下说:“虞翻注《参同契》说,‘字从日下月’。”后来的俞琰等人也遵从这一说法。虞翻是三国时期的人,他的注本已经不存在了。

《参同契》到底有多少注本呢?按朝代顺序略举一些:

唐代有阴长生的《周易参同契注》三卷,记载在《正统道藏·太玄部》的“映”类中。阴长生是汉代人,大约比魏伯阳年长一些。据现代人考证,这个注本似乎是唐宋间人假托阴长生的名字写的,姑且把它列入唐代。还有无名氏的《周易参同契注》两卷,记载在《道藏》的“容”类下,作者的时代不清楚,也姑且列入唐代。另有无名氏的《周易参同契注》三卷,记载在《道藏》的“映”类下,作者时代同上。

五代时期有彭晓的《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和《周易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都记载在《道藏》的“容”类上和下。

宋代储华谷写了《周易参同契注》三卷,记载在《道藏》的“映”类中。陈显微写了《周易参同契解》三卷,记载在《道藏》的“若”类上。朱熹写了《周易参同契考异》三篇(一卷),记载在《道藏》的“容”类上。

元代俞琰写了《周易参同契发挥》九卷,《周易参同契释疑》一卷,《易外别传》一卷。这些都记载在《道藏》的“止”类上和下,“若”类中。陈致虚写了《周易参同契分章注》三篇。

明代蒋一彪写了《古文参同契集解》三卷。王文禄写了《周易参同契疏略》一卷。陆西星写了《周易参同契测疏》一篇和《周易参同契口义》一篇。楼英写了《周易参同契药物火候图说》一卷。王九灵写了《参同契注》三卷。李文烛写了《参同契句解》三卷。彭好古写了《古本参同契注》三卷。还有甄淑的《参同契绎注》、张位的《周易参同契注解》、徐渭的《参同契分释》等。

清代朱元育写了《参同契阐幽》二卷。李光地写了《参同契章句》一卷和《周易参同契注》二卷。袁仁林写了《古文参同契注》八卷。陈兆成写了《参同契注》二卷。刘吴龙写了《古参同契集注》六卷。仇兆鳌写了《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二卷。董德宁写了《周易参同契正义》三卷。刘一明写了《参同契经文直指》三卷,《参同契直指笔注》三卷和《参同契直指三相类》三卷。纪大奎写了《俞氏参同契发挥五言注摘录》一卷和《周易参同契集韵》六卷。汪线写了《读参同契》三卷。黎世序编释了《周易参同契注释》一卷。陶素耜写了《参同契脉望》三卷。姜中真写了《参同契注解》三卷。还有尹太铉的《参同契补天石》、吕惠连的《古文周易参同契秘解》等。

至于根据《参同契》的宗旨而进行的推衍作品,大致有《金丹金碧潜通诀》(记载在《云笈七签》卷七十三)、《参同契五相类秘要》(记载在《道藏洞神部》“似”类下)、《参同契大还丹火记口诀》(仅存书目),以及彭晓的《还丹内象金钥匙》(记载在《云笈七签》卷七十)、《大还丹契秘图》(记载在《七签》卷七十二)等。

全面观察《参同契》所论述的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道家的炼丹方法在后汉时期已经相当成熟。魏伯阳所学也应该是有传承的,但具体师承于谁,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彭晓说:“不知道魏伯阳的老师是谁。”

宋代的《云笈七签》卷四《道教相承次第录》则说老君传授给王方君、尹喜、徐甲作为第一代,一直传到第八代的李仲春,然后再传给第九代的李少君和魏伯阳。

元代的陈致虚在《金丹大要》中说:“从河上公开始,经过五代传到了伯阳真人。”陈致虚所著的《周易参同契分章注》则说:“大概是仙翁最初传授给真人殷长生的要旨,后来又师从徐从事,因此完全掌握了玄妙的道理,仙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但《史记·乐毅传》中记载河上公传授给安期生,经过八代传到了西汉的相国曹参,这里并没有提到魏伯阳(因为魏伯阳是东汉人)。

清代的仇沧柱在《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中也说:“《神仙传》记载魏伯阳号称云牙子,是上虞人,师从殷徐两位真人,根据《周易》创作了《参同契》三篇。修炼金丹的仙传说魏公的炼丹方法是传承自殷徐两位真人。考察殷长生真人,他在东汉时期,和魏伯阳差不多是同一时代的人,但徐真人就不可考了。彭氏说魏公传授给了青州的徐从事,那么徐从事就是魏伯阳的徒弟,而不是他的老师。根据《列仙传》记载,阴真人炼制了上清金液神丹,炼出了数万斤黄金来救济贫乏的人,他前后各服了一半的神丹,就白日升天了。阴真人就是通过神丹成仙的。《神仙传》还说魏公也制作了神丹,丹成后入口,断了气又复活过来,于是就成仙而去了。又说他的书借用了爻象来论述神丹的事情,但世上的儒家学者不知道这一点,而用阴阳来注解它,完全失去了它的原意。现在根据这本书的序言来看,它主要是讲养性的,同时配合服食。所谓的服食,也就是指雌雄同类的物质,这是属于人元金丹的范畴,并非天元神丹。《神仙传》的记载恐怕不足以作为凭证。”

现在我们查阅葛洪的《神仙传》,并没有发现关于魏伯阳“号称云牙子,上虞人,师从殷徐两位真人”等描述,不知道陈致虚和仇沧柱是根据什么而这样说的。另外,有一本无名氏的《周易参同契注》(记载在《道藏·太玄部》的“容”字号上)中提到:“所以凌阳子在崆峒山传给了徐从事,徐从事又传给了淳于君,淳于君仰观卦象,……因此创造了《五相类》……疑似最初是传给了魏君”等等。关于徐从事和魏伯阳之间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从事”是一个官职名称,地位在刺史之下。注《参同契》的时候是“隐名而注”,并没有留下名字。但是宋代的《云笈七签》卷六十六中,南阳张玄德写的《丹论诀旨·金丹论第三》里提到:“以前刘玄穆侍奉魏先生,看火一年,因为忘情而有所怀疑,所以没有遇到好机会而早早夭折。而徐景休则勤勤恳恳,积德行善,从早到晚都不懈怠,所以师父给了他药……”这里首次出现了徐从事的名字叫景休。

梁代的陶宏景在《真诰》卷十二《稽神枢》第二的原注中也提到:“《易参同契》说:在后汉桓帝时期,上虞的淳于叔通从青州的徐从事那里接受了技艺,他仰观天象,用来预测灾异,多次都应验了。因为他懂得这些技艺,所以被郡里推举为方正。”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位徐从事也是一位精通纬候,了解阴阳灾变的人物。

彭晓只是说魏伯阳写了《参同契》并“秘密地”给青州的徐从事看了,但并没有说“传授”给他。而对于淳于叔通,彭晓则明确地说:“到了后汉孝桓帝时期,魏公又把《参同契》传授给了同郡的淳于叔通。”徐从事能够一看到魏伯阳的作品就为之注释,说明他原来就通晓丹道,而魏伯阳可能曾与他一起切磋探讨过。

总的来说,关于魏伯阳师从何人,虽然有以上各种说法,但还难以确定。

《参同契·自叙启后章》里有一句“晏然闲居”,但朱熹在《考异》中把它写作“远客燕间”,俞琰在《释疑》中也提到:“有一本书写作远客燕间”。由此可见,魏伯阳可能曾经北上去云游,所以才能在青州(位于山东境内)遇到徐从事。宋代的曾慌更进一步推断,说魏伯阳还曾游历过长白山等地方。

在《参同契》里,有一句话“古记题龙虎”,后来的人们就伪托这句话创作了《金碧古文龙虎上经》来附会它。五代的彭晓信以为这本书是真的,所以就有“得到古文龙虎经,就完全领悟了它的精妙旨意,于是根据《周易》撰写了《参同契》三篇”的说法。然而,对于所谓的《古文龙虎经》,朱熹已经怀疑它是伪造的,俞琰在《释疑》中也进行了进一步的辨析,清代的俞曲园也怀疑这本书的真实性。当代学者王明更进一步论证说:“经学上有伪造的古文《尚书》,道教典籍上也有伪造的《古文参同契》,而所谓《古文龙虎经》这本书根本就不存在,是伪冒其他篇章而得来的名字。……人们一直认为《龙虎经》和《参同契》有莫大的关系,有的相信它在《参同契》之前出现,有的怀疑它在《参同契》之后出现,却从来没有人发现这本书根本就不存在。”王明考证后发现,所谓的《龙虎经》其实是《云笈七签》卷七十三《金丹金碧潜通诀》经过删削而成的。这篇《金丹金碧潜通诀》是为了响应《参同契》而写的,作者是元阳子。按照《道枢》自注的说法:“伯阳写了《参同契》以后,元阳子对它的义理进行了注释。”这里所说的“元阳子注释其义”,可能指的就是《潜通诀》,所以所谓《古文龙虎经》大约是唐、五代时期的好事者伪造的。

接下来是关于《周易参同契》这本书名称的演变。在原著中,它只被称为《参同契》。晋代的葛洪在《神仙传》里所用的名称也是《参同契》。梁代的陶宏景在《真诰》卷十二《稽神枢》第二中称之为《易参同契》,增加了一个“易”字。《旧唐书·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则称之为《周易参同契》,又增加了一个“周”字,于是就形成了今天的名称。另外,《参同契》的正文中只提到了“大易”,而没有提到“周易”。虽然它引用了不少《周易》的内容,但主要是汉代京房的《易》和《易纬》的学说,和《易经》并不完全相同。至于北宋的高先(也叫象先)在他的《金丹歌》里写道:“又没听说叔通跟从魏伯阳,一起笑着进入无何乡,根据《连山》创作了《参同契》,留作万古炼丹之王。”这又认为魏伯阳是参照《夏易》而不是《周易》来创作《参同契》的了。

关于《参同契》这个书名的解释,历来有很多不同的说法,现在简要列举几种如下:

(1)根据《参同契》的《补塞遗脱章》:“大易性情,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以及《自叙启后章》:“罗列三条,枝茎相连。同出异名,皆由一门。”这些内容可以解释为:大易、黄老、炉火这三者是相通并且契合的。宋代的俞琰在《参同契发挥》中说:“参,就是三的意思。”他在《参同契释疑·序》中进一步解释:“说它们三者相类,是因为大易、黄老、炉火在阴阳造化方面,都有相似之处。所谓‘三道由一,俱出径路’,又说‘罗列三条,枝茎相连,同出异名,皆由一门’,就是这个意思。”

(2)“参”这个字,也可以解释为“交互”的意思。在《易·系辞》中有“参伍以变”的说法。清代的朱元育在《参同契阐幽》中解释:“参,是参伍的参;同,是合同的同;契,是相契的契。这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篇,每篇中又分为御政、养性、伏食三条,必须要交互参考这三家,使大易的性情、黄老的养性、炉火的事情合而为一,这样才能与尽性至命的大道相契合。提起其中一端,其他三者就都包含在其中了。”

(3)五代的彭晓在《通真义·序》中说:“《参同契》这个书名,参是杂的意思;同是通的意思;契是合的意思。这是说它与各种丹经的道理相通并且契合。”

(4)宋代的朱熹在《考异》黄瑞节附录的前序中说:“参是杂的意思;同是通的意思;契是合的意思。这是说它与《周易》的道理相通并且义理相合。”

(5)元代的俞琰在《参同契发挥·序》中解释:“神仙还丹的道理是至简至易的,就像这个○一样。这个○是什么呢?就是易中的太极。太极动了就生阳,动到极点就静下来;静下来就生阴,静到极点又再动。这样一动一静,互为其根,这就是造化的奥妙,是神的作用,是道的自然表现。……《参同契》这个书名,参就是参乎这个○;同就是同乎这个○;契就是契乎这个○。……书中有时说三五,有时说二八,有时说四象,有时说两弦,这些都是旁引曲喻,名字虽然不同,但归根结底不过是一阴一阳而已。把阴阳合起来说,也不过就是一个太极○而已。”这是从先天、无为法的角度来立说的。清代的朱元育也有类似的表述:“希望读这本书的人,不要被言语所拘束,不要被名相所胶着,只从这个○中去寻找消息。开始的时候去范围造化,然后去粉碎虚空,这样还有什么养性伏食可以分析的呢?还有什么药物、炉鼎、火候可以区分的呢?甚至连性命这两个字也可以不必建立了。”

(6)清代仇沧柱在《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序》中说:“书名《参同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它与大易、黄老有相同的符合和契合之处。”这个说法把黄、老看作是两个部分,而没有提及炉火。

关于《参同契》的版本和作者问题,晋代的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遐览》中记录有魏伯阳写的《内经》一卷,但这本书很早就失传了,内容已经无法考证。在《神仙传》中则明确记载:“伯阳创作了《参同契》,按照五行相类的方式,一共写了三卷。”《旧唐书·经籍志》和《唐书·艺文志》所记载的《周易参同契》版本情况如何,也无法考证,或许就是五代时彭晓所依据的版本。彭晓撰写了《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分为九十章,另外还有《参同契鼎器歌·明镜图》一卷。宋代的朱熹假托空同道士邹诉的名字,对彭晓的版本进行了详细的订正,撰写了《周易参同契考异》三篇。后来俞琰在《参同契发挥》中说:“魏伯阳创作了《参同契》,徐从事对它进行了笺注,但因为简编错乱,所以书中有四言、五言、散文等不同形式。”明代正德年间,杜一诚继承俞琰的说法重新订正了《参同契》,他把四言的部分归为魏伯阳写的经文,五言部分归为徐从事的注释,散文部分归为淳于的补遗,这样分成三类,编成了三册。明代嘉靖年间,杨慎误信了“掘地得到古本”的说法,于是出版了《古文参同契》。但明代徐渭在《青藤书屋文集》中已经指出了这个版本的错误。清代的仇沧柱也认为杨慎的版本实际上就是杜一诚的版本(这个观点可以在《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的例言中看到)。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是,上篇是魏伯阳写的,中篇是徐从事注释的,下篇是淳于写的。按照这个说法,《参同契》就成了三个人合作的作品,不能只提魏伯阳一个人的名字了。对于这个问题,彭晓已经进行了驳斥:“我查阅了各种道书,有的说真契三篇是魏公与徐从事、淳于叔通三个人各写一篇,这种说法是非常错误的。”对于“《参同契》这本书,文辞浅陋但道理深奥……”这一段文字,朱熹注释说:“这段文字看起来像是注释的序言,可能是后人写的,现在注释已经失传了,只有这个序言还保存着。”《考异·附》中记载:“朱熹说:有人说这是后面的序言,有人说这是魏君的话,从文意来看,这应该是注释后面的序言。彭晓在序言中说:魏君秘密地把书展示给青州的徐从事,让他进行笺注。徐从事隐姓埋名地进行了注释,恐怕这段话就是徐从事说的,但他的注释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了。”清代的朱元育也说:“徐从事于是就隐姓埋名地进行了注释,但现在已经失传了。”如果徐从事的注释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参同契》就应该是魏伯阳一个人的作品。但现在仍然有人把四言的部分当作经文,五言部分当作传文;或者认为上篇是经文,中篇和下篇是传文;还有人坚持认为是三个人合作的作品。而无名氏的《周易参同契注》甚至认为这本书是淳于叔通写的:“所以凌阳子在崆峒山把书传给了徐从事,徐从事又传给了淳于君。淳于君仰观卦象,用器具来象征天地,配上乾坤;用药来象征坎离,配上水火,就成了日月;用鼎来象征大白,也代表镇星;用炉来象征城郭,其余六十卦用来确定升降消长、阴阳度数,冬至夏至的加减变化,翻转鼎器的方法,所以就撰写了这篇名为《五相类》的文章。这篇文章对前文集的后一卷进行了分类解释,并加上前三卷来表述三才,用鼎药来象征三光。”

第一卷主要讲述金汞的形成过程,以及日月的升降变化;第二卷则探讨如何增减,以及经过十个月脱胎换骨的过程;第三卷是淳于君撰写的,他对上、下两卷的内容进行了重新解释,有些内容可能是他最初传授给魏君的。”但这种说法并没有被后人广泛接受。

如上所述,现在《参同契》的版本主要分为两大类:通行本(包括彭本和朱本)和“古本”。而基于这两种版本或稍作改动后进行注释的版本,至少有五六十种。

关于“古本”的问题,王明在他的《周易参同契考证》一文中已经详细论证了其伪造性。至于书中四言、五言混杂被认为是简编错乱的说法,现代人也存在异议。例如,李广然认为在《参同契》中,“四言是根本,五言是枝末”。在上篇中,“四言正体”代表黄老思想,是《参同契》的根本;而“五言流调”则代表《周易》,是《参同契》的枝末。因为《周易》的《经》和《传》都属于先秦散文,所以这里用散文句式来讲解《周易》的原文和原义。在中、下篇中,中篇的理论阐述使用四言,而历法阐述则使用五言;下篇的主体是一篇骚体辞,而四言句式则是这篇辞的《序》。“在《周易参同契》的上篇中,四言的部分都是‘根本’,五言的部分都是‘枝末’。黄老思想的参同使用四言,《周易》和炉火炼丹的参同则使用五言。散文句式的运用是为了方便讲解先秦散文。《周易》、黄老思想和炉火炼丹‘三者合一’,这是内容上的相互参同;而四言、五言和散文的完美结合,则是形式上的相互参同。这种形式的结合与现存的《参同契》是否存在‘简编错乱’的问题无关。”

《参同契》的内容深受丹家重视,被尊为“祖书”。宋代张紫阳的诗中说:“叔通从魏伯阳那里受学,留下了这部万古流传的丹经之王。”但修炼丹药的方法多种多样,各家观点也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它是内丹书,因为魏公已经明确提到“引导内在的修养,黄老的自然之道”,“这些都在我心之中,不离我身”。也有人认为它是外丹书,因为书中多次提到鼎炉、铅汞、药物等概念,特别是描述了“胡粉投入火中,颜色改变后还原为铅”等化学过程。按照道家的说法,炼丹的方法有天元、地元、人元三种,它们的具体操作不同,但原理是相通的。从实际情况来看,历代论述内丹的著作多遵循《参同契》的宗旨;而论述外丹的著作则很少引用《参同契》的内容。即使像葛洪这样畅论外丹的大家,在他的《抱朴子·内篇》中也没有引用魏伯阳的说法。因此,所谓的“丹经之王”,实际上是内丹经之王;所谓的“祖书”,也是内丹的“祖书”。

内丹修炼中又有清静和阴阳的不同,有为和无为的区别,所以各家的注释都各有说法。主张无为的人认为,《参同契》所论述的许多名相只是向人展示自然的道理,实际上只是一个太极而已,具体修炼并没有那么多事情;而主张有为的人则认为,《参同契》所论述的是修炼丹药的准则,“稍有差错就不能结丹”。主张清静的人认为,《参同契》所论述的阴阳是指身体内部的事情;而主张阴阳的人则持有你我相对的观点。

《参同契》是依据日月运行的规律来作为修炼内丹的法则,而日月的运行则有周天的度数,所以这本书实际上是阐述使用周天功法来修炼内丹的作品。

那么,什么是周天呢?周天这个词本来是古天文学的术语,最早出现在《周髀算经》中。南宋的鲍仲祺在序言中说:“《周髀算经》两卷,是古代盖天学派的著作,它用勾股定理来度量天地的高度和厚度,推算日月的运行,从而得到它们的度数。这本书出现在商周之间,由周公从商高那里接受下来,周朝人记录下来,所以称为周髀,它的来源很久远了。”“商高是周朝的贤大夫,擅长算术。”“以前周公问商高说:我听说你擅长数学,请问古代包牺氏是如何设立周天历法的度数的。”《周髀算经》中论述周天度数有:“分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以及“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一万七千八百六十分之四千四百六十五度除之”,还有“分度已经确定,那么正督经纬而四分之一,合各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等说法。《周髀算经》中也有“通周天”这个词,但它的含义与气功中的不同。修炼内丹的人借用周天的理论,来说明在任督二脉中采取烹炼真气的火候法度,意思是说炼丹时所用的火候法度应该与天体运行的规律相符合,并且有小周天和大周天的区别(虽然《参同契》中没有明确提到小周天和大周天的名称)。《阴符经》开篇就说:“观察天地的规律,执行天地的运行,这就足够了。”因为周天这个词涵盖了天体运行的规律,所以它包括日、月、星宿、时辰、黄昏、刻、时、日、月、四季、二十四节气、五行、五方、八卦等等许多名相。唐朝的孔颖达在《礼记·月令疏》中说:“所有的二十八宿和其他星星都沿着天的左侧运行,一天一夜就能绕天一周。”古人认为日月和星星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都是围绕着地球运行的,而地球是不动的,这就是“天动地静”的说法。这大概是在哥白尼之前中外都持有的“地心说”观点。

另外,一天一夜绕天一周,内丹家称之为“小周天”。明朝的伍冲虚在《天仙正理》中说:“天的周围是三百六十五度多一点,借用太阳日度来说,它开始上升时从地下开始,然后运转到天之上,运转之后再下降到地下,完全转过三百六十五度,这称为一周。一天转一周,而到了明天又转一周,累积到三百六十周就是一年。炼金丹的人,在精神并行之初,也是从地下运行到天上,古代的圣人称之为黄河水逆流,或者称之为曹溪水逆流,或者称之为洞庭水逆流,然后又顺降到地下。这是围绕天一周的运行,然而三百六十度又象征一年三百六十天,就这一年的象征,便能够恢复一年的精神。”周天的理论大致如上所述,需要区别的是:圆周也是三百六十度,周天虽然大致说是三百六十度,但还多出五又四分之一度,其中包含了时间的顺序;而圆周的度数没有年、月、日、时、四季等时间的含义,所以与“天”字无关。内丹家所说的三百六十度是取象于日月运行的规律,因此称为周天,但实际上并不是天。伍冲虚说:“虽然叫周天,但实际上不是天,心中的微妙作用只是有点像天的周数作为微妙作用的程度和限制而已。”

《参同契》说:“用阴阳来分析,引导它反复运行,显示它的晦暗和明亮,通过升降来沟通,配合卦文来解释,以形态变化来展示,跟随北斗七星的斗柄旋转,用周天星辰来衡量,用早晚来分配时间,通过滴漏来明确时间。”(这是彭晓的解释)这肯定是论述周天功法的作品,但《参同契》原文中并没有使用“周天”这个词。这个词的出现,是从俞琰开始的。《参同契》中的《火候全功章》说:“关键有高低起伏啊,有害之气于是就四处奔散了。”朱子在《考异·附》中说:“朱子说:原文的‘元沟害气’可能不对,说人身内的事情也只是打比方。《王莽传》说:‘害气将要消退了。’因为上文说到洪水造成灾害,而君王能够改革,所以害气消退而洪水也平息了,‘害’字被误写成‘周’字,又被误写成‘固’字,后人就胡乱地改成了‘精’字并且加了一个‘而’字,都是不对的。但是因为‘周’字,我们可以看出原来是‘害’字,因为篆文和隶书这两个字很相似。”俞琰在《释疑》中说:“关键有高低起伏啊,周天于是就四处奔走了。‘周天’这两个字在旧本中都写成‘周悉’,朱子怀疑‘周悉’没有意义,于是改为‘害气’,这也是不对的。‘害’字和‘周’字大概相似,‘悉’字和‘天’字很相近。”于是俞琰就把“害烝”改成了“周天”,但是元朝陈致虚的《分章注》、清朝朱元育的《阐幽》等仍然使用“害悉”这两个字。

由上可见,“害烝”二字原为“周悉”或“固烝”,朱子据《王莽传》改为“害悉”,俞琰又改害为周,改烝为天,是周天二字进人契文始于元代。按固悉一辞不仅曾见于《参同契》,在《太上虚皇保生神咒经》中亦有“南方保生,固悉赤灵”之句,盖指南方正阳之悉也。(见《正统道藏·洞玄部·玉诀类》)

“周天”一词首见于气功文献者,似为唐·吕岩《满庭芳》词:“运周天水火,燮理寒温”句。


《参同契》这本书一向被认为很难读,朱子说它“辞韵都是古风的,深奥文雅难以理解”。大概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运用了自己丰富的知识,结合了黄帝和老子的思想,用炉火来取象,借用了卦爻,还加上了天文历法、音律等等,用很多比喻来论述炼丹的事情。读者如果不是精心研究、广泛考证,真的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虽然这本书“深奥文雅难以理解”,但是论述炼丹的内容确实非常详尽完备,包括了炼丹的基本要求、丹药的形状和作用,还有炼丹的原理、火候等等,全都包括了。《参同契》分为三篇或者三卷,每篇的内容都不一样。陈致虚说:“上篇讲述了阴阳造化炼成大丹的主旨,中篇又详细讨论了返还温养和防护的作用,下篇则是模拟法象,详细揭露了成丹的过程。”但是综合来看,全书炼丹的步骤并不完全按照《参同契》文章的章节顺序来的,所以作者告诫读者要:“反复思考直到熟练啊,反复看上下文。”就是要前后反复熟读才能贯通理解。

根据清代朱元育的《参同契阐幽》的章句,分别摘录并介绍如下:

甲、总体论述炼丹的原理。《乾坤门户章》说:“乾坤,是易经的门户,所有卦的父母。坎离两卦像匡廓一样,运转如同车轮的轴心,牝牡四卦,作为它们的基础。它们包含着阴阳的道理,就像熟练的驾车人,按照准绳墨线,执掌衔辔,遵循规矩,沿着轨迹,把握中心来控制外部,数目则体现在律历纪中。月亮的节气有五六个,经纬侍奉着太阳,合并起来是六十,刚柔有表里之分。每月初一早晨屯卦开始主事,到了晚上蒙卦当值,昼夜各对应一卦,按照顺序使用。在晦暗和明亮之间,结束后则重新开始,日月作为期限,动静有早晚之分。春夏占据内体,从子时到辰巳时;秋冬则当外用,从午时到戌亥时。赏罚与春秋相应,昏暗和明亮顺应寒暑,言辞中包含着仁义,随时表现喜怒。这样与四季相应,五行也得以合理运行。”这一章以乾坤为根本,坎离为作用,来象征鼎炉药物和阴阳生化的原理,而进阳退阴、卯酉沐浴、火候度数等都隐含在其中。

乙、阐明阴阳同类配合的关键。《阴阳交感章》说:“关关和鸣的睢鸠,在河洲上相伴。美丽娴静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雄鸟不单独生活,雌鸟也不会孤单居住。就像玄武龟蛇,相互缠绕扶持。这说明阴阳两性,需要相互依赖。假如让两个女子共处一室,即使她们容貌很美,即使有苏秦、张仪那样的辩士为她们通言结媒,用尽华丽的辞藻,她们也无法真正心意相通,即使到老死也不相知。”《铅汞相投章》说:“……万物没有阴阳就无法生存,这是违背天道和元气的。母鸡自己下的蛋,孵出的小鸡也会不全。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阴阳没有配合相连。”《火候全功章》说:“同类的东西容易施加功力,不是同类就很难巧妙结合。”《类相从章》说:“想要修炼成仙,应该用同类的东西。”这就是彭晓所说的:“像夫妻一样结合,保持交合的状态。就像男女一样,明显是为了滋生后代。”这里所说的阴阳、夫妻,按照清修的观点,主要是神气的代称。

丙、修炼内丹的基本要求。魏伯阳本人“怀有朴素之心,不热衷于权力和荣耀。甘于在简陋的环境中栖身,忽视名利。坚守恬淡的生活态度,希望过上安宁的生活。”有了这样的思想修养之后,再进入室内进行修炼。如《关键三宝章》所说:“耳目口是三宝,但要闭塞不要随意开通。真人潜藏在深渊之中,浮游时也要守住规矩。回旋曲折地视听,开合都要合于自然。作为自己的关键枢纽,动静都不会衰竭。离卦纳入营卫之气,坎卦则不用耳聪。兑卦合而不谈,少说话而顺应自然。这三者既然关键重要,就应该在安静的空房中专心修炼。把心志寄托在虚无之中,无念作为常态。这样修炼难以被外界所动摇,心意专一不会纵横失控。睡觉时神与气相抱相守,醒来时观察存亡的变化。颜色逐渐润泽起来,骨节也变得更加坚强。排除了各种阴邪之气后,就可以确立正阳之气了。坚持不懈地修炼下去,就会有如云雨般的功效出现。滋润如同春天的泽水一样源源不断;液化如同解冻的冰一样流淌自如。从头流到脚底下后又回升上去;往来无穷无尽地充斥在身体之中;使得全身都被正气所充满并感到舒适通畅;反者道之验和弱者德之柄也得以体现出来;耕耘并锄去内心深处的污秽之物后细微之处也能得到调畅;浊者清之路和昏久则昭明的境界也自然显现出来了。”这一章详细阐述了入室修炼初期的关键要点,并与《炼己立基章》中的“内以养已,安静虚无。原本隐明,内照形躯。闭塞其兑,筑固灵株。三光陆沉,温养子珠”相呼应。

丁、用纳甲的学说来比喻药物的老嫩程度和阳火阴符的自然顺序。《天符进退章》说:“所以易经统领天心,复卦是开始的萌芽。……三日后出现爽朗,震卦与庚相对应西方。八日后兑卦对应丁,上弦月如同平直的绳子。十五日后乾卦完成,盛满东方甲。……七八的循环已经结束,开始弯曲下降。十六日转换统领,巽卦与辛相对应平明。艮卦直接对应丙南,下弦月是二十三日。坤卦与乙相对应三十日,阳路失去了它的伴侣。节气结束后相互交替,继续循环又生成龙。壬癸配甲乙,乾坤包括始终。”《坎离交媾章》说:“开始于东北,箕斗的方向。转而向右旋转,如同车轮吐出新芽。……三日后震动,八日后兑行。……如同璇玑般循环,上升下降。”

戊、关于火候的度数。综合观察《参同契》中对火候度数的阐述,虽然反复并多方比喻,但总体上归于三百六十这个数目。如《乾坤门户章》说:“月节有五六,……合并起来是六十,……昼夜各对应一卦。”这就是说,每天使用两卦,一个月三十天共用六十卦,每卦六爻,总共是三百六十数。俞琰在《易外别传》中说:“把乾坤看作鼎,坎离看作药物,因此用其余的六十卦来表示火候。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两卦合计十二个意义,所以每天用两卦,早晨是屯卦则晚上是蒙卦,早晨是需卦则晚上是讼卦,以此类推,直到既济和未济也是一样的,……如果用六十卦分布到三十天,来象征一个月,但遇到不能整除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这只是一个比喻,并非真的指三十天。”朱子说:“月亮以五天为一节,六节为一周,加上昼夜就是六十,来配合六十卦,白天刚强夜晚柔弱,刚强在内柔弱在外。大概六十四卦中,除了乾坤坎离作为炉灶丹药外,用来表示火候的只有六十卦。”《四象环中章》说:“六十卦周转,张开布置如同车舆。”《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中陶素耜注解:“早晨屯卦晚上蒙卦,是取其卦画相反对应。一顺一逆,来象征药物火候的升降。早晨则自下而上,晚上则自上而下。每天两卦,一刚一柔,一表一里,依次使用,从初二日需卦讼卦,到三十日既济未济,各有两个卦值事,到次月的晦暗和明亮交替时,结束后再重新开始,又成为朔旦。”又说:“这是借用易卦来明确温养的火候,并非真的需要每天换卦,按时分爻。只需要举出屯蒙两卦,就可以概括其余的了。所以《悟真》说:这里面得意了就需要忘掉象,如果深入研究所有的爻就会白白耗费精力。”这大概是以一个月为比喻,配合六十卦,每天两卦,一刚一柔,来粗略模拟一周天的火候法度。《乾坤交媾章》则用十二个辟卦配合一年的十二个月,来比喻一周天的火候。大概十二卦配十二个月,每个月三十天,十二个月仍然合计三百六十的数目,其中阴阳各占一半。从复卦一阳生,到乾卦六阳极,阳极阴生,由娠而坤,所谓“终坤始复,如同循环的环。”十二卦中分为六阳六阴,其中娠卦对应夏至,复卦对应冬至,阳卦的大壮对应春分,阴卦的观对应秋分,来表示形状德行生长杀灭的时机。总共十二卦就是所说的“周旋十二节,节尽更相亲”。这是以一年为比喻,也适用于一天,实际运用只在片刻之间,就是真气在任督脉内循行一周的时间。按照彭晓的《明镜图》,已经将《契》中的各种火候比喻综合为一图丁、用纳甲的学说来比喻药物的老嫩程度和阳火阴符的自然顺序。《天符进退章》说:“所以易经统领天心,复卦是开始的萌芽。……三日后出现爽朗,震卦与庚相对应西方。八日后兑卦对应丁,上弦月如同平直的绳子。十五日后乾卦完成,盛满东方甲。……七八的循环已经结束,开始弯曲下降。十六日转换统领,巽卦与辛相对应平明。艮卦直接对应丙南,下弦月是二十三日。坤卦与乙相对应三十日,阳路失去了它的伴侣。节气结束后相互交替,继续循环又生成龙。壬癸配甲乙,乾坤包括始终。”《坎离交媾章》说:“开始于东北,箕斗的方向。转而向右旋转,如同车轮吐出新芽。……三日后震动,八日后兑行。……如同璇玑般循环,上升下降。”

戊、关于火候的度数。综合观察《参同契》中对火候度数的阐述,虽然反复并多方比喻,但总体上归于三百六十这个数目。如《乾坤门户章》说:“月节有五六,……合并起来是六十,……昼夜各对应一卦。”这就是说,每天使用两卦,一个月三十天共用六十卦,每卦六爻,总共是三百六十数。俞琰在《易外别传》中说:“把乾坤看作鼎,坎离看作药物,因此用其余的六十卦来表示火候。一天有十二个时辰,两卦合计十二个意义,所以每天用两卦,早晨是屯卦则晚上是蒙卦,早晨是需卦则晚上是讼卦,以此类推,直到既济和未济也是一样的,……如果用六十卦分布到三十天,来象征一个月,但遇到不能整除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这只是一个比喻,并非真的指三十天。”朱子说:“月亮以五天为一节,六节为一周,加上昼夜就是六十,来配合六十卦,白天刚强夜晚柔弱,刚强在内柔弱在外。大概六十四卦中,除了乾坤坎离作为炉灶丹药外,用来表示火候的只有六十卦。”《四象环中章》说:“六十卦周转,张开布置如同车舆。”《古本周易参同契集注》中陶素耜注解:“早晨屯卦晚上蒙卦,是取其卦画相反对应。一顺一逆,来象征药物火候的升降。早晨则自下而上,晚上则自上而下。每天两卦,一刚一柔,一表一里,依次使用,从初二日需卦讼卦,到三十日既济未济,各有两个卦值事,到次月的晦暗和明亮交替时,结束后再重新开始,又成为朔旦。”又说:“这是借用易卦来明确温养的火候,并非真的需要每天换卦,按时分爻。只需要举出屯蒙两卦,就可以概括其余的了。所以《悟真》说:这里面得意了就需要忘掉象,如果深入研究所有的爻就会白白耗费精力。”这大概是以一个月为比喻,配合六十卦,每天两卦,一刚一柔,来粗略模拟一周天的火候法度。《乾坤交媾章》则用十二个辟卦配合一年的十二个月,来比喻一周天的火候。大概十二卦配十二个月,每个月三十天,十二个月仍然合计三百六十的数目,其中阴阳各占一半。从复卦一阳生,到乾卦六阳极,阳极阴生,由娠而坤,所谓“终坤始复,如同循环的环。”十二卦中分为六阳六阴,其中娠卦对应夏至,复卦对应冬至,阳卦的大壮对应春分,阴卦的观对应秋分,来表示形状德行生长杀灭的时机。总共十二卦就是所说的“周旋十二节,节尽更相亲”。这是以一年为比喻,也适用于一天,实际运用只在片刻之间,就是真气在任督脉内循行一周的时间。按照彭晓的《明镜图》,已经将《契》中的各种火候比喻综合为一图。

己、用三五归一比喻神气的凝结。《真土造化章》说:“子午的数字相加是三,戊己的号称是五。三五既然和谐,八石就确立了纲纪。呼吸相互含育,停息就像夫妻一样。……水盛火就会消灭,最终都会归于厚土。三性既然会合,本性就共同宗祖。”这里,子代表坎、水,是蒸发上升的气,按照《河图》的数字是一,被称为“天一生水”;午代表离、火,是元神,按照《河图》是地二生火。1+2=3,所以说“子午数合三”。戊己代表意,处于中宫,坎包含戊,离包含己,都是五数,这明确表明真意是主宰,神气混合后凝结归一。这里的论述以一三、一五为三五,《悟真篇》说:“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自居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妻儿。”这是以“木火为侣,金水合处”来说的,虽然说的是三个五,但与此论述并不矛盾。东三南二北一西四代表四象,还原到北一南二就是两仪,都归于中宫的戊己就返回到太极了,所以被称为“攒簇五行,和合四象”。修炼内丹的药物不过是一神一气,主宰不过是真意,但比喻却有多种多样。

庚、描述丹药的形象。《性命归元章》说:“形状像鸡蛋一样,白色和黑色相符。宽度和长度都是一寸,作为最初的形态。”这里的“形状像鸡蛋一样”指的是混沌未分的状态,“白色和黑色相符”意味着阴阳相匹配。陈致虚解释说:“丹药凝结的初期,像黍米一样微小,逐渐感觉到有一寸的宽度。”朱元育解释说:“这一节特别显示了法身的形象。圣胎初次凝结时,一点元神潜藏在神室里,混混沌沌的,天地未分,黑白未明,就像鸡蛋的形状。……这段话描述的是法身的形象,与母胎中受气的初期是同样的造化过程,只是顺行则生人,逆行则成丹,这就是圣人与凡人的区别。”这里指的是丹药初次凝结的情况。《两窍互用章》说:“采集时类似白色,制造时则变为朱色。炼成表卫之气,白色居于内部。形状方圆直径为一寸,混沌而相互拘束。”《火候全功章》说:“先变白而后变黄啊,赤色通达表里。被称为第一鼎啊,形状如同大黍米。”《还丹法象章》说:“颜色转变为紫色,赫然成就了还丹。”这是描述丹药的变化过程。

辛、丹药的效验。《关键三宝章》和《炼己立基章》在论述初次入室修炼时提到,“颜色逐渐润泽起来,骨节也变得更加坚强。”“黄色逐渐通透有理,润泽的感觉达到肌肤。”这是初期效验的描述。《真土造化章》则称:“金砂进入五脏之内,雾气四散如同风雨。薰蒸的感觉达到四肢,颜色变得悦泽好看。白发都变黑,掉落的牙齿在原处长出。老翁恢复壮年,老妇变成少女。改变形体免除世间的厄运,被称为真人。”在丹药初成的时候,首先会有恢复青春的效验出现,如果坚持下去修炼,就应当像《伏食成功章》所说的那样:“勤奋地修行它,日夜不停歇。修炼三年后就能轻身飞升远游。跨越火焰不会烧焦身体,进入水中也不会溺亡。能够存亡自在掌控之中,永远快乐无忧无虑。”

除了上面提到的内容,《参同契》这本书还对因为火候控制不当(主要是指没有及时进行沐浴)而导致的偏差提出了警告。比如在《动静应时章》这一章里,它写道:“二分纵横,不应刻漏。水旱相伐,风雨不节。”这里的“二分”,指的是春分和秋分,与卯酉两个方位相对应,这个时候应当停止刻漏之火,否则就会像“水旱相伐”那样,出现偏差。

彭晓在他的《周易参同契通真义·序》里面说:“公撰《参同契》者,谓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故托易象而论之。”大概意思是,《周易》这本书是取象于日月运行的规律和天地造化的义理,而修炼丹药的人就根据这些来作为修行的准则,以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参同契》最后还有《鼎器歌》一篇和《补塞遗脱》一文,前者概括了整本书的要旨,后者则补充了《参同契》文中没有涉及的内容,这两篇文章的意义都比较隐晦。

说到内丹的学问,从魏伯阳传给淳于叔通之后,它历代传承的法统就已经无法考证了。到了晋朝,葛洪曾经谈到过这个,他在《抱朴子·内篇》里面详细论述了外丹,导致很多人都以为葛洪是专门研究外丹的,而忽略了他关于内丹的论述。但是现在我们看《内篇》的内容,实际上也涉及了内丹,比如《抱朴子·内篇·微旨》这一篇里面就说:

有的人问:我想听听真人保养身心、修炼形体的方法。抱朴子回答说:“这个问题问得很深啊,那始青之下的月亮和太阳,两半一同升起合为一体。从那个玉池出来进入金室,大小像弹丸一样,颜色黄得像桔子,里面有甜美的味道像蜜一样,你能得到它一定要小心不要失去。一旦失去就再也追不回来,身体也会衰败。那纯白的气非常微密,上升到幽关经过三重曲折,中间的丹药煌煌独一无二,它立在命门之中,形体就不会衰败,这个道理非常深奥难以解释。”

这里说的不就是内丹吗?晋朝的许逊学问涵盖了三元,也许他也是内丹学中的传承者。

获取《周易参同契》·《吕洞宾真人丹道全书》(上中下)·《性命圭旨》·《万育仙书》·《中华仙学养生全书(上中下)·《赤脚医生针灸手册》电子版方式:
扫码加下方微信↓↓红包19元发送(纯正清晰版)坚持不易,感谢支持!

您的支持· 我的坚持


武术资料在“群文件”里

丹道资料在“群文件”里

扫码加上方微信↑,回复“丹道”,邀你入群~






武宗

文创

武术史话  兵哲百家


武术的博大精深,有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渊源,包含哲学、兵法等文化内涵。武术不仅是一种身体技能,更是一种文化和哲学的体现。

阅读原文 查看更多

武宗
《武宗》——天下武术宗成。每天分享各门派各拳种武学知识。武宗“以武学打开世界”为宗旨,以“智者不匹夫,武者无懦夫”为目标。武学不仅是大道、哲学,还训练人的智、仁、勇、能。学功夫,除了强身健体,掌握真正的技击能力才是武术之魂,武学之精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