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沭阳·挨打

文摘   2024-10-27 16:10   河南  
     

家里有两个小孩,一个属猴子一个属猪,两人相差整整三岁,正是招人嫌弃的年纪,两人还经常吵架闹别扭,我一听“妈妈,妈妈”这样地叫着,我就是脑壳疼,每次都被弄得心烦意乱,被气得捉急的时候,忍不住就要抬手打人。

打人这件事会上瘾,经常是打了打了就越打越来劲,那个劲就跟着火了一样,腾一下的窜起来,一发不可收拾,等打了后,觉得自己下手重,又忍不住地自我懊悔,打的自己是又心疼又心叨叨。

每次回家我批评小朋友的时候,父亲就会说:“你倒说小孩干什么的?你小时候我打过你几次?骂过你几次?小孩子有小孩子的天性。”

是的,我小时候家里条件虽然一般,但是相比其他家庭,父亲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我印象我们家是村里比较早的通电话的,而且是双头电话,就是电话主机在东头屋,我们西屋也有一部电话,不能拨打但是能接听。

每次有人打电话来,我们都会抢着接,然后偷听大人的通话,有时候听着听着就会乐的咯咯笑,当时有点傻,并不知道父亲那头能听到我们声,每次挂电话后,就会被父亲一顿数落,大抵就是不能偷听别人的电话这些。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挨打就是被父亲追着满庄打。那时候我大概七八岁,家里的水稻种下去后,父母要去稻田里看看水稻长得怎么样?那时骑得还是老式的二八大杠自行车,一辆车两个大人一前一后,再放一个弟弟在大杠上,他们三个人刚刚好。

但那是我是个小孩,我也想去,我就心里不高兴,鼓着脸,父亲也是看出了我的不开心,他跟我说:“四,车子太小了,一会我到小店给你买水冰棒,你就下次去,行不行?”“行。”我很爽快地答道。

就这样,大杠上坐着弟弟,父亲推着车,我和母亲两个人跟着走,等走到李家小店的时候,父亲按照约定给我买了一毛钱一根的水冰棒,买了冰棒后他们仨就骑着车往东边的水稻田去了。

我一边吃冰棒一边看着他们骑车走,我就尾随在后面,一边吃一边追,走着走着,父亲就发现我跟在了后面,他就停下车苦口婆心跟我说:“我再给你买一根,你回家去,不要跟着了。”

“噢,我不跟了。”我满嘴答应,待他们骑车走了,我又跟上来,就这样,来来回来三趟,父亲被气的捉急了,扔掉自行车,追着我就要打,我一看发狠的父亲知道要遭殃了,就开始撒腿就跑,我一开始我的速度还是快的,父亲也追不到我,因为我专门挑村里的小路跑,等跑了一段路后,我就上气不接下气,跑不动了,跑不动了我就往家里跑去,跑到家躲在了粮食堆后面,但还是被父亲逮住了,免不了一顿打。

那次挨打是我长这么大以来记得最深的一次,因为父亲常说:“他舍不得打小孩。”我想,那次要不是我不讲理、胡搅蛮缠,估计我也是不会被打的。

我们家除了我被打之外,我弟弟也被父亲打过一次。那次是因为我跟弟弟还有家前面的九玲二姑还有小康大爷四个人去东柴沟里钓大虾,从一开始的逮青蛙、扒青蛙到制作大虾棍,四个人在柴沟地从下午钓到了晚上,因为没有跟家里人说我们去哪里了,父母找我们找了好久。

等我们拎着小半桶的大虾回家时,母亲正在昏暗的锅屋里做饭,父亲就站在锅屋的门外,看到玩了一身泥巴的我们,父亲很生气,但他没有打我,反而拿起了锅屋做饭的树枝棍打了弟弟,他一边打还一边说:“要吃大虾家里买就是了,自己去钓,掉沟里怎么办的?你下次去不去了?”“我不去了,再也不去了。”弟弟边哭边说。

我记得那天做的是手擀面,随后母亲把我们钓的大虾也给烧了,我们一边吸溜着面条,一边扒着大虾,然后把虾肉放在了面条碗里一起吃,觉得那天的虾面很好吃也很回味。这顿虾面吃了后没几天,有一天父亲买了满满一桶的大虾回来,他说:“要吃虾,就吃的尽兴,不要自己去钓了。”那一天的红烧大虾吃的我们满嘴是油,很过瘾很过瘾。

就是现在,我们都三十多岁了,每年龙虾上季的时候,父亲都会买好一大桶的龙虾喊我们回去,他自己亲自烧好几个口味就等我们一边嗦一边吸。

父亲做菜很好吃,是我们家的“大厨”,他经常会弄好多新颖的菜品,像炸带鱼,炸的酥酥脆脆,连鱼骨都可以吃掉,是我目前吃过最好吃的炸带鱼。

父亲还会包馄饨,他自己和面、自己擀皮、自己包,还自己做咸汤,就跟饭店做出来的一样,口味很好,我能会做菜就是在日常生活里学得了父亲的一点“真经”。

在年少的时候挨了父亲的打,那时候还不太能理解为何被打,等大了,等自己有小孩后,才知道做父母的有他的道理。

过去了这么多年,我们都已长成了大人,想要再听一句父母的批评与责难都变得奢侈起来,反而是我们作为小辈,不理解父母,觉得他们跟不上时代潮流,有时候会因为小事脾气暴躁而不顾说话语气,用沭阳话说是“带成”人、会怼人。

小时候挨打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和父母一起吃虾面的场景也记忆犹新,炸带鱼的味道还停留在昨天,当年意气风发的父亲早白了双鬓,当年撒腿就跑的我早已而立,唯独不知道时间去哪里了?

这时光一不小心就晃了眼,就入了神,就走进了人生里~



遇见仲敏
仲敏,笔名小四,苏北沭阳91年女孩、导游领队、基层工作者、自由写作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悟人生道,分享读过的书、走过的地方及个人心历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