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网络运营对数字化商业的启示

文摘   财经   2024-04-28 14:22   北京  

数字化的商业有数字化的精神。若要追问这种精神为何,则需探究数字化时代本身是由何种物质性力量所塑造。本文的立论是,理解数字基础设施本身的运作规律,有助于理解其所承载的多样化的数字商业形态。也就是说,这些基础设施业务本身或是其所承载的数字化商业的原型或雏形。这些原型或雏形所包含的要素,渗透到数字化商业的过程,即数字化。


这方面,Carliss Baldwin等基于对计算机历史尤其是PC历史的研究堪称经典。这支文献扩展了模块化理论对管理学研究的影响,而现今已成为(数字化)生态理论的基础。本人由于本科是通信工程,又曾在电信行业工作多年,则将目光投向第二个奠基性的技术:电信网络。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电信行业对数字化商业的启发。一是移动通信技术原理;二是从电信运营商的商业模式和运作模式;三是网络效应。


一、移动通信技术致力于提升频谱利用率


任何持续发展的行业或企业都建立在某种稀缺资源之上。移动通信行业的稀缺资源是频谱—— 通信信号赖以传输的介质。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惠及几十亿人口,然而可用频谱是给定的。因此,移动通信技术进步的主旋律就是不断提升有限频谱的利用效率。这涉及多种技术,而其中,是如何确保多用户通信而不相互干扰,也就是所谓的多址技术。

上图体现了在这一方向上的进步。频分复用技术把一段频谱切割为多个频段,每个频段承载一个会话。这样,不同会话用不同频段去调制,进而实现互不干扰。时分复用技术则是把一段时间切割,让不同的时隙承载不同的会话。如果说前者可形象地比喻为不同人在不同房间说话,而后者可理解为在一个房间安排更多的人,但把这些人被安排在不同时段说话,实现互不干扰。进一步地,码分复用允许同一房间里的人同时说话,但这些人使用不同的编码规则,好似使用不同的语言。在解码端,这些不同的语言可以被分别提取出来,实现通信的互不干扰。

信息是不确定性的降低。但没有通信,信息就不能实现这一功能。通信强调了频谱稀缺性以及通信环境噪声等现实问题,背后的意蕴是宏大谱的稀缺性隐射到源的稀缺性,比如间资源的稀缺性、人脑处理信息、企业积累知识能力的有限性等等。我们日常使用的很多应用,都在帮助我们个人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实际上,现代人的信息处理能力也大大地提高了,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从这个角度,大模型是提升信息处理能力的最新进展和例证。

二、从通信业务运营看数字化商业的未来

如果一个技术能提升资源利用率,则具备巨大的商业潜力。负责变现移动通信技术商业潜力的是通信运营商。具体来说,无论是商业模式还是运营模式,通信运营商都能对数字化商业给予深刻启示。

上图的左侧是对上一部分的拓展,其核心仍然是频谱资源利用率。运营商不仅需要复杂而精细的切割频谱资源,还要实时监控用户侧对需求情形并据此实现频谱资源的精准控制(如释放信道)和配置。这几乎是所有智能商业的雏形。这种对资源控制、调度的精准和灵活程度,是滴滴(调度车)、抖音(分配流量)以及国家电网(调度电力)等巨头梦寐以求而不可得的。不可得,不是因为运营商牛,而是因为资源形态的差异。但其作为一种理想状态,对智能商业的终极形态所具有的启发,是毋庸置疑的。

上图右侧则作用于市场。移动通信行业百年发展史,积累了大量的商业智慧。它提供了真正的on demand云服务(远早于云计算出现)。它发明了用户补贴(远早于互联网补贴大战)。它可能最早实行包月订阅制服务(远早于流媒体和Saas)。音、数据包、图文等打包进套餐,也可能是最早的数字化产品捆绑销售。这些,都是数字化商业的基础要素。这些需求侧的设计与左侧的资源测设计会师于服务提供(service provision)。

上述资源侧流程和市场侧流程,得到了IT系统的端到端支撑。这个IT系统是广义的。现在很多企业只能想象用户实时在线,但运营商早就实现了用户实时在系统。互联网企业可以实现对用户账号的控制(比如封停),但运营商可以实现对用户账号具体使用功能的控制(比如限制你在特地地点特定功能的使用权限但不影响其他)。我对此表示赞叹!这一套运营体系让运营商对得起这个名字。

三、网络效应

关于网络效应我已经说了太多。这一概念被大众关注或熟知,或来自于互联网巨头们的宣贯。但值得指出的是,这一概念源于对通信企业的研究。由于电信运营商的话音业务式微和网间差异的抹平,电信业务的网络效应的重要性大大下降了。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承认其历史贡献。

其实,电信运营商丧失网络效应的历史,仍然有重大启示。网络效应属于值创造机制,但只有那些能被内化的网络效应才会产生正的绩效影响。否则,它创造的价值仅以网络外部性的形式存在。

举例来说,互联网整体而言(区别于具体某个互联网业务)的网络效应显然是存在的,但由于TCP/IP以及WWW等基础协议是开源和开放的,所有企业(而非具体某个企业)从中获益。这不同于围绕微信这样的私有协议的网络效应——这种网络效应是可以被腾讯捕获和变现的。

可见,网络变现潜力与围墙花园的商业模式(也就是谓生态)紧密联系。但未来的数字化商业模式有没有可能突破围墙花园这种模式?网络效应的变现潜力是否还有其他途径(比如与区块链和Token结合)?都是值得探讨的前言话题。

侯宏文存
没有标签,只有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