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课程大纲(2024年)

文摘   教育   2024-04-08 20:07   北京  

最近在更新数字化转型课程的教学大纲。这是第三年讲授此课程,每年都会更新,但风格保持一致,即“这是一门伪装成数字化课程的战略课”以及“理论与实践并重、前沿与经典并重”。Syllabus里的核心内容摘出来,翻译成中文呈现如下
课程概览
该课程旨在通过将前沿学术知识和商业实践融入到一个模块中,培养MBA学生对数字化转型的系统理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将进行理论导向的讲座,邀请实践导向的客座演讲嘉宾,并组织案例讨论,以实现更加综合性的教学。该课程将全面而深入地揭示一副数字化商业图景,包括数字基础设施、数字创新、数字化转型和数字生态等四大模块。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可以期望在不同层面上掌握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战略和管理逻辑。然而,要获得这些好处,学生需致力于课前阅读和课堂参与。
课程大纲
1 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化机遇空间
一系列互补的数字技术构成了数字基础设施,正在推动数字化浪潮从数字化和网络化阶段升级到智能化。作为智能基础设施,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标志着智能时代的来临。在此之上,数字经济在价值创造方面展现出超凡的能力,这归功于其独特的经济特征,包括零边际成本、非竞争性和(复杂的)网络效应等。然而,数字化的商业并非完全建立在数字基础设施之上;物理世界可以被改造,但无法被折叠;数字化商业实际上运作于一个digitalized而非digital的混合环境中。数字化创造价值的底层逻辑有两个,一是通过将物理世界中的高成本事件投影到数字领域进行低成本处理,二是将物理世界中的线性价值创造转化为数字世界中的指数价值创造。这一过程得益于数字化,但同时嵌入于资源、客户效用和制度所构成的现实世界。我们引入了 “数化字机遇空间”(Digitalized Opportunity Space)的框架来整合这些方面。
· 讲座-数字基础设施与数字化经济学
· 讲座-数字化机会空间框架
· 案例讨论- 数字化转型:利用生成式AI重塑客户体验
· 外部嘉宾- 智能原生企业:畅想与思考
2 战略驱动的数字化创新与平台革命
基于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经济性,数字化创新得以广泛重新定义产品、服务、流程、组织、商业模式和生态系统。各领域数字化创新的共性特征是价值要素的模块化、重混化和服务化。然而,缺乏战略/竞争优势支持的创新很快就会被模仿。因此,基于创新者的战略资产来开展数字化创新的方式,我们称之为数字化创新战略。典型的数字创新战略是将已建立的产品或服务转变为数字化平台。如果创新者没有现成的战略资产,它们将设法通过数字创新创造战略资产,我们称之为数字化战略创新。典型的数字战略创新是一个全新的市场建立一个多边平台业务。我们将讨论这两种数字创新方法,并介绍对平台业务模式的更细粒度理解。
· 讲座-数字化创新与战略的角色
· 案例讨论- 当Netflix面临来自Disney+的挑战
· 讲座-平台、网络效应与赢者通吃
· 外部嘉宾- 创意行业的平台实践与思考
数字转型的组织动态
与数字创新相比,数字转型更像是一个组织问题。数字转型围绕公司在数字环境中更新的战略愿景,将一组数字化创新项目组织起来,在一个较长的时间框架下系统开展。在此过程中,战略提供牵引,数字技术提供促进,最终由组织实现交付。因此,数字化转型与其所嵌入的组织环境和战略环境息息相关。一方面,高层管理人员需要仔细设想公司的数字化未来,考虑数字化在公司战略中的角色,并制定实施路线图。另一方面,除非数字转型赢得各层级、各职能组织成员的全力支持,否则无法实现。我们将介绍帮助理解和应对这些挑战的框架和工具。
· 讲座-如何领导数字化转型:一个组织政治过程
· 案例讨论-数字革命中真实的柯达
· 案例讨论- GE的数字化转型怎么了?
· 外部嘉宾- CRM与数字化转型
4 生态系统战略
生态系统是一个由为焦点公司提供各色互补性资源的利益相关者所组成的社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生态系统相互嵌入。最常见的是,围绕核心产品或平台的创新生态系统旨在对齐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从而实现共同的价值主张。一个趋势是,日趋复杂的价值主张可能需要多个产品或平台来支撑创新生态系统。此外,由于多业务公司的运营范畴可能超出了单一价值主张,我们还介绍公司生态系统的概念。公司生态系统描述了一组共同的利益相关者关系,而企业的多样化的业务在此之上得以构建和成长。创新生态系统与数字化创新相关,而公司生态系统与数字化转型相关。我们将介绍创新生态系统的各种治理策略和公司生态系统的各种利用策略。
· 讲座-数字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的生态方法
· 学生分组演示

课程开发心得

在某个场合,我谈及几点:1)数字化转型与平台生态都将湮灭在商学教育的长河里;2)没有理论支持的教学走不远、走得太累、对不起学生;3)不管现象(课程名称)怎么变,要教学生思考方式而非答案;4)批判性:让学生知道他过去知道的都是错的;5)商学院要以培育学生的理论审美和理论素养为目标;6)商学院老师不能与产业同步,至少要与产业同频

这几天有个强烈的心得在上述观点之外:7)教学工作和学术研究相互促进。在优化课程结构的过程中,一些学术上尚未充分澄清和关联的问题逐步清晰起来。撰写上面每个模块概要时,我甚或有些恍惚是不是在写论文摘要,进而生出撰写学术文章的冲动。当然,得摁住。

实际上,我已经这么做了。3年前我在《清华管理评论》上发表了一个用来分析产业空间的VDCI框架。一方面,我在课上介绍这个框架,与现实案例互动;另一方面,我撰写英文论文,与reviewers斗智斗勇。这个框架所涵盖的思想逐步丰富,不少都整合到了这次讲义中。

最后,继续广告:此课程招募助教一名,4天课程都在周末,需英文较好

侯宏文存
没有标签,只有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