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和马浩老师即将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我们提出了一组新概念,来构建理解数字化创新(Digital Innovation, DI)和数字化转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 DT)的机遇中心视角。
以下为摘要:
尽管研究数字化的文献激增,却忽略了数字机会最初是如何产生的。这使得数字创新和转型研究在本体论基础上不稳固(没有机会的存在,创新和转型是无根之木)。为填补这一空白,本文遵循现实主义(realism)的创业视角,将数字机会视为由数字化环境所提供的盈利倾向,而数字创新和转型则是实现这些机会的过程。
具体来说,首先,我们提出“数字化机会空间”(DOS)这一概念,用以描述数字化环境作为一个关键的交汇点,包括资源、效用、数字和制度四个方面——没有这些条件,数字机会就无法实现。
其次,我们识别了四种管理原型——资源编排者、效用整合者、数字布道师和制度现实主义者——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他们根据自己在组织中的位置倾向于识别不同的数字机会,从而支持不同的数字创新。
第三,为促进数字化转型的系统和平衡方法,我们推荐了组织层面的启发式方法——通用密度视角、企业生态系统观点、多维网络效应和有纪律的想象。
综合来看,DOS框架(机会生成)、管理原型(机会识别)和组织层面的启发式方法(机会实现)构成了我们关于数字创新和转型的以机会为中心的视角。
作为此文推介的第一篇公众号文章,我们从基础概念开始:
机会是什么?
对于这一看似幼稚的问题,学界至少存在三种视角。一是机会的发现视角(Discovery view),机会被视为存在于外部环境中,等待被具有洞察力的企业家或管理者发现。二是机会的创造视角(Creation View)认为机会并非预先存在,而是由企业家或管理者通过行动和决策创造出来的。三是机会的实际化视角(Actualization View),强调机会以潜在可能性的状态存在,把潜力变为现实需要企业家为之创造条件。
显然,视角二是英雄主义唯心的本体论,而视角一和三都是唯物的本体论。但一和三的区别在于,这个唯物的实在,到底是类似于山峰那样的可直接观测的形式存在还是以客观潜力的形式存在。对应地,这事关创业过程到底是“发现并抵达山峰”还是“为潜力的实现创造条件”。
本文采纳第三种观点。我们可以把机遇和种子的隐喻联系起来:
首先,机会是独立于个体认知的现实存在。这就好比种子内在具有发芽、开花的生长潜力一样,无论你具不具备生物学知识,它客观存在。
第二,机会不可直接观察。种子本身不是机会,它只是机会的载体。花朵本身也不是机会,它是机会的成果。机会是存在于种子和花朵之间的潜力。
第三,条件的重要性。这就好比种子的发芽需要适宜的条件,如土壤、水分和温度。商业机会的实现同样需要适当条件,这些条件不具备,潜力再大也不可能实现,进而也不是机会。
第四,机会并不必然被实现。机会客观存在并不确保它能实现,因为条件并不总是具备。反之,如果机会未实现,可能是因为机会本身不存在,也可能是因为机会实现的条件未被创造。
那么,数字机会又是什么呢?数字机会(Digital Opportunity)是数字基础设施下出现的新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倾向性,但需要适当条件才能实现。这一点,我们下一篇推文再专门展开。此处,我首先阐释,为什么(数字)机会这个概念对数字化研究很重要,以及为什么被现有文献忽略掉。以下是文章段落的直译:
为何数字机会如此重要却被文献忽略
本文首次系统地探讨了数字机会的概念。没有数字机会的存在,数字创新和转型在本体论上和逻辑上都是没有基础的。尽管数字创新文献强调了技术的可能性,而数字转型文献关注了组织问题,但即使所有这些方面都做对了,如果没有数字机会,也无法取得成功。然而,如果数字机会如此具备智识上的吸引力,为何迄今为止文献对此概念几乎保持沉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