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国发院校友活动掠影-AI碰撞局第二局

文摘   2024-07-22 13:17   北京  

隐约记得我主要的观点是:预判了老阎他们未来会从把经验沉淀为workflow转向把经验沉淀为自己的大模型,因为在他这个SEO场景里,规则总是变化,一变,原来的workflow就得重新调整,所以需要通过大模型实现workflow调整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这才是可能出现战略控制点的地方。

这回应了现场的一个争议:大模型的智能化到底是体现在效率/执行(更低成本做现有的事)还是体现在有效性/策略(更明智地实现给定目标)?我用左右脑的比喻来描述两者的关系。归根到底,这是一个在资源约束下的演化问题,两个方向不矛盾,关键看当时的条件。

周玮和老阎的这两次分享,我个人最大的收获是深化了对workflow的理解。这两次分享也印证了我之前的一个看法:大模型是把默会知识(也就是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经验)和标准化流程结合的可能,从而可能突破产业互联网发展中的一个关键阻点。希望有机会继续向优秀嘉宾们学习。当然,我的角度主要是战略,大家可以邀请其他老师从其他更有价值的角度点评。

______

以下内容转自 北大国发院校友 公众号


7月7日,北大国发院AI碰撞局第二局在北大国发院承泽园举办,邀请了北京大学大气物理专业91级本科校友,前Talking Data的CTO,现在在做Quick Creator的阎志涛先生作为分享嘉宾,此次碰撞局名为:AIGC SaaS产品出海案例实践分享与碰撞。有40余名校友参加了此次活动。

各位嘉宾准时到场,等待开始碰撞

E21王新主持开场

此次活动特别之处在于这是关于一个已经起步,创造了一定规模产品收入的AI产品的深度分享和碰撞。

老阎非常真诚,分享了产品出海全链条落地过程。从环境、定位、产品、技术到打法、运营,并且很细致、很细致。

如果选一个关键词用于总结分享环节,那应该是营销。海外一切从营销开始。

如果选一个关键词用于总结分享之后的碰撞环节,那应该是天花板。怎么打破业务模式的天花板,怎么突破AI技术的天花板,怎么突破可持续性的天花板。

如果选一个关键词用于总结整场活动,那应该是信念。相信AI者如老阎必然继续勇往直前,怀疑者必然继续观望,因为AI远没有想的那么成熟。

E21周玮在碰撞环节首先发言

各种观点冲突在这一场小活动中体现的淋漓尽致,确实达到了碰撞的效果。AI碰撞局,不求结论,只希望更多维度和层次的认知展示。

老阎到底分享了一个什么产品呢?

如果一款产品出海,并且营销导向,那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营销内容生成,第二个问题完成SEO(搜索引擎优化)。在过去这需要每月花费3~6万元在当地雇请专门的人员,现在这部分工作就用Quick Creator就可以了。

产品本身定位的点并不宏大,符合过去互联网产品的一针捅破天原则。但海外SaaS生态与国内不同,这种小产品一旦打准定位,产品自身也真解决现场问题,那每年创造百万、千万美金不是问题。认真计算人效,最终会发现比很多上市公司能高出10倍以上。比如分享中老阎提到的另外一款把优质视频转成文字的产品,它定位的功能点同样不大,但已经能够创造每年几百万美金的收入了。

在分享的时候老阎讲出了他理解的国内外SaaS产品境地天差地别的的根本原因:

海外的中小企业比较强壮,同时人贵。先天上就给SaaS留下了足够肥沃的土壤。这种土壤确实催生了出海的机会,但出海团队必须转换思维,彻底的从一切从开发开始转换成一切从营销开始。

阎志涛在分享

在分享中老阎提到在硅谷也是有两种启动模式:一种是创始人或者联合创始人有大厂光环,然后启动产品,那他的人脉就是他的种子客户;另一种就是创始人有想法,但没人脉,这就需要从营销开始。甚至可以发文章招募种子客户,这样一来他的文章是否有自然流量就是一种验证方法。不管怎么样,对于有技术背景的团队一定不能过度迷信自己的技术能力,在没有确定的方向的时候,错误的相信自己的直觉,然后就开始开发产品,这样失败的产品比比皆是。

他自己的这款产品也践行了这个思路。

一切从营销开始并不只是起点上选择做什么产品的问题,后续的定价模式、拓展策略全部与此有关,分享中提及了大量的细节,这里就不一一展开了。

碰撞环节一个比较挑战性的问题是北大国发院数字中国联盟副理事长、E12的郭峰师兄提出来的:

这款产品解决一个固化和比较长期的问题么,如果是那沉淀的东西是什么?还是说这是一个赚快钱的事?

E12郭峰在针对此产品的商业模式发表观点

这问题特别有价值在于它正好体现了两种思路的交汇。

人们总是有两种方法来分析透视一个产品:一个就是从现在往未来看,这时候容易看到刚需,容易看到生存要点。推出的方法论就是小步快跑,一针捅破天。

这种视角延伸一点最多到产品和技术会碰到什么挑战,比如碰撞的时候提到的基于WorkFlow容易开始,但如果场景和用户开始分散、搜索引擎的适配需要越来越多的人力,怎么遏制这种产品滑向方案的趋势?

但这种思维模式很难看到是否是在解决一个固化和长期的问题。

侯宏老师拔高视角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

侯宏老师则提到了一个自己论文里提出来的思考框架:数字机遇与资源、效用、制度三个维度的条件密切相关。

这就变成了跳出画来看画,搭配上从未来回看的视角,自然就容易看到是否能解决一个固化和长期的问题。这种时候的方法论其实是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两个视角两种方法论本质不一样,现实里两者要和谐就需要回到业务规模,规模成为需要匹配那种方法论的关键尺度。

当企业规模增长,企业里生存与发展的权重配比会发生变化,上述的问题也就会有不同的回答。

对于此老阎在分享的时候也提到,如果月收入到五十万美金,那显然要做的事与现在大不同,可能需要有个团队长期在海外近距离接触客户,也需要考虑自己的模型而不是现在这种容易上手的Workflow+RAG+AI大模型。

此次活动在嘉宾真诚的分享和热烈的思想碰撞中结束,期待下一局再碰撞!


侯宏文存
没有标签,只有思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