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组织能力而非个人能力,是组织持续发展的基础。问题在于,由于 AI带来新的生产力基础,组织能力的体现形式,可能由科层架构(含流程、文化等),变成算法、大模型和数据,加上一个或几个关键的人。
那么,在这种企业中,真正重要的,到底是人的知识,还是人运转组织所依赖的那一套算法和AI模型?
先看两个对立观点:A同学认为Open AI无比强大,模型领先,估值逆天,智能飞轮,攻城略地。B同学认为Open AI无比脆弱,它面临使命价值观冲突、人才流失、商业模式不可持续。你觉得谁对?
Both are true, yet neither is truth.
组织理论提供了一个经典认知模型:任何组织的正常运转都离不开技术层和制度层,前者负责生产,即把input转化为output,后者负责厘清组织身份、合法性、边界并为前者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管理层的职责则在于协调技术层(半封闭系统)和制度层(开放系统)。据此,不难发现,Open AI有很强的技术核心,但在组织身份上面临极大困难,而这又归咎于poor management and governance没有平衡两者
技术主义者会说,AI发展到极致,根本不需要其他人,Altman一人足矣,所谓使命价值观冲突以及人才流失问题都不存在。但终究还是要这个人,对吧?所以,这实际上是支持人比AI重要。
一人组织没有颠覆掉上述组织模型,只不过这个人是制度层和管理层的合一。Altman或鼓吹技术主导。他在Open AI的工作,却主要是向投资者、员工、客户、合作伙伴以及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兜售他的故事,以寻求制度化支持。中本聪是言行合一的技术主义者,altman不是。
故事的核心是技术核心如何为各种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即商业模式。故事也可以理解为在一系列关键事项上自洽的选择,即战略。价值和选择,需要根据利益相关者的诉求而灵活变化,因为故事的核心目的是获取他们的支持。不要忘记,input需要被允许提供给技术核心,output需要被利益相关者value,技术核心才能起作用。
技术主义者会说:在一个充分数字化的环境下,AI有能力实时检测到利益相关者的变化,进而实时调整商业模式的细节。这种动态能力远远超过一个自然人的认知能力。漂亮!Altman也失业了。
这就是无人组织而非一人组织了。这时,不是Altman这样的企业家同时扮演制度层和管理层,而是AI同时扮演技术层、制度层和管理层。
昨天饭桌上,智勇(我们E21学员)果然就开始整这套说辞。周健(澜码科技,AI碰撞局上期嘉宾)表示支持,宁宇(我前同事,我们E05学员)则表达了反对意见:数据无限充分的世界,一定泥沙俱下、良莠不齐,数据筛选成本进而大幅增加。我站宁宇这边:任何丰裕都会带来另一种稀缺。
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基本前提,市场摩擦是战略理论的基本前提,而无人组织的存在违背了上述两个前提。退一步说,无人组织,即便存在,必是下述情形:整个世界一致性地无人化,形成一个无摩擦力的经济,而身处其中的无人组织,不再存在具备任何竞争优势(超额利润)的可能。
消灭了超额利润的世界,是共产主义。我们都曾期待过!可以继续期待!
但回到现实,我能接受的极限是一人企业。在智能体的加持下,超级自动化是可能实现的。但仍然只是技术性、运营层面的柔性。技术性柔性是相对于上面的组织模型而言,柔性局限在技术核心,而非组织的全面柔性。运营柔性是相对于战略柔性而言,在给定战略框架下进行优化。
简而言之,人定义问题/设置目的,AI解决问题/提供手段。期待后续持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