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这是周亦见第221篇原创文章
《资治通鉴》汉纪
文帝前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
汉文帝从霸陵回来,想快速驰过一个陡坡。
中郎将袁盎急忙跑到车旁,抓住了马车的缰绳。文帝问他:“将军害怕了吗?”
袁盎回答说:“我听人说过,‘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更何况是拥有天下的皇上呢?圣明的君主不应该冒险,不能存有侥幸心理。现在陛下打算用六匹马拉的车飞奔下陡坡。万一马受惊或车子坏了,陛下即使不担心自己,又怎么向高皇帝和太后交代呢?”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富贵人家的孩子,不会坐在靠近屋檐的地方,因为怕瓦片掉下来砸到头。)
听了这话,文帝决定不再冒险,停了下来。
【分析】
历史就是最好的教科书,汉文帝的心理,其实也是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的心理。
汉文帝的行为,忽略了什么呢?
1、不处危地、不行危事
袁盎为什么要劝汉文帝呢?
因为他一时兴起,想在下山的时候让马车全速狂飙。
在刀尖上跳舞,什么时候出事真不好说。
就算你觉得技术过硬、胆子大,但老天爷的脸色谁也猜不透,一个不小心,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汉文帝那次没出事算他运气好,要是真出了问题,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当然了,我们要明白一件事,这个世界上压根就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
危险随时随地都可能存在,是否出现只是个概率问题。
就算你把所有预防措施都做到位了,也最多只能降低危险发生的可能性,但没法完全杜绝。
但是,我们可以尽量避免往高风险的地方凑。
孔子说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就是提醒我们要有这份警觉,不要傻乎乎地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虽然环境我们控制不了,但自己的行为总能管得住。
只要不去干那些高危的事,就能大大减少遇到危险的可能性。
2、不要心存侥幸
人有时候就是怪,明知道有些事很危险,但还是莫名觉得倒霉事不会轮到自己头上。
比如闯红灯,大家都知道这是违反交通规则,有可能被车撞上,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觉得自己动作够快,车肯定撞不到。
这是大错特错!
概率这东西不讲情面,不管你是身价千亿的大老板,还是月入3000的打工人,一旦遇上危险,它一视同仁。
你看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起初以为自己的手段高明,不会被人发现,一次次地冒险,结果呢?
最后东窗事发,不仅丢了官职,还落得个身败名裂。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往往只需要一次,就能把人打入深渊,之前所有的努力全都清零。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侥幸心理其实是人性的一个弱点,几乎每个人都有,但它通常是潜在的,不一定直接影响行为。
但如果一个人自控力不够强,这种潜在的心理就会膨胀,导致冲动行事,最终酿成大祸。
虽然世界上确实存在一些侥幸成功的事情,但我们绝对不能依赖这种心态过日子。
靠侥幸心理生活的人,最后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
越侥幸,越不幸。
3、制定后手
上面说了侥幸心理,但其实,我们还要有一个认识,凡事都要有后手,这样才不会受制于人,受制于事。
《朱子家训》里有句话:“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意思就是得提前做准备,别等事到临头才着急。
汉文帝想让马车在下山时狂飙,可万一出问题怎么办?他有应急预案吗?
其实,事情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一样。
老老实实做人做事,有时候祸事还是可能突然降临。
比如,一个人好端端地走在路上,却突然被失控的车辆撞到,这就是典型的飞来横祸,想躲都来不及。
可我们也不能完全听天由命,虽然命运无常,但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降低风险和减少损失。
现在,几乎所有的大型企业都会制定应急预案,为的就是以防万一。
如果一家大型制造企业遇到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或者是原材料供应中断、核心设备故障等突发情况,没有预案的话,那后果简直不敢想象。
有了应急预案,一旦出现危险,就能迅速启动,各部门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应对:组织员工疏散、调配应急物资、启用备用生产设备等等。
有了Plan B,能把影响和损失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综上,不管你是身家过亿的老板,还是普通打工人,做事最好都要准备充分的后手和应急预案。
如此,在面对不可预知的风险时,能多一份安全和从容。
👇👇每天分享读书干货,关注我👇👇
粉丝福利:
添加微信:zyj99138,回复“《资治通鉴》”,可以领取《资治通鉴解密》电子书1本,欢迎与老周交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