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这是周亦见第201篇原创文章
最近,刷到很多让人焦虑的文章,比如“寒门难出贵子”、“我十年寒窗换的是月薪三千”、“贫穷才是最大的坑深到你爬不出来”等等。
这些文章好像都在告诉我们,努力是没有用的,最终只能陷入绝望。
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从社会发展和个人努力的方面,帮大家分析一下背后的逻辑。
教员在《反对本本主义》里有句名言: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只有蠢人,才是他一个人,并且凭空想象,才能发出我们不要任何形式的调查,也能指导革命战争。”
要真正了解和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搞清它的历史。
既然如此,我们先回到几百年前的封建社会,看看那个时候的农民为什么很难成为地主。
在封建社会,最大的两个阶层是地主和农民。
地主有很多田地,而农民要么只有少量田地,要么根本没有田地,只能租地种田并交租。
当时的税收制度是按人头征收的,这意味着农民的负担越来越重,日子也越来越难过。
农民想翻身,那是相当困难。
那么,为什么有些农民能够从一无所有变成地主呢?
因为实行了“攒钱买地”策略。
在封建社会,从农民跃升为地主的核心策略就是“攒钱买地”这四个字。
第一,先说说为什么大多数农民攒不下钱?
因为人性和社会习俗使然。
丰收的年份,农民往往会盖房子、娶媳妇、添置衣物、多吃点好的,这些看似合理的行为实际上是消费行为,而不是储蓄行为。
结果,一年到头攒不下多少钱,更别说买地了。
(大家可以看看周围,即便是到了今天,这种思维其实很常见)
此外,农民如果选择不随大流,就会受到同阶层人的嘲笑和排斥,甚至会被视为“异想天开”。
比如说,有一个农民在丰收的年份选择了攒钱而不是大肆消费,村里的人都觉得他怪异,甚至有人说他“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但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选择,让他在几年后积累了足够的资金,最终买到了一块土地,逐渐成为了村里的地主。
第二,再说说买地的问题。
买地意味着购买生产资料。
在封建社会,土地是最宝贵的资源,有了土地就意味着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一旦拥有了一小块土地,农民就可以自给自足,甚至出租多余的土地获取租金,形成最初的“被动收入”。
收入减去基本的生活费用后,剩下的钱可以用来投资,比如买地或者购置更多生产设备。
这样做的好处是,拥有的资源越多,被动收入也就越多,日子自然就越富裕。
但最难的是第一步,你要克服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惯性,勇敢迈出这一步。
别说是在封建社会,就是现代社会,人性也没什么变化,大家都面临着类似的难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穷的稳定。
《穷爸爸富爸爸》里有个类似的说法,叫买资产,而不是去买负债。
这是一样的意思。
再聊聊中产阶级。
不管是现在还是封建社会,都有这么一群人,我们暂且称他们为“中产阶级”。
其实这个称呼有点“假”,因为他们虽然比普通人有钱,但又没富到哪里去。
比如封建社会里的官员、教书先生、衙门里的小吏,这些人在现代就相当于有事业编制的公务员、科研人员、医生、律师,还有大公司里的管理层。
这些人社会地位不错,收入也相对稳定,很多人觉得成为中产后就可以衣食无忧了。
但其实,他们的好日子全靠背后的那个单位撑着。
这类人有一个很大的劣势。
这个劣势,主要是技能上的,而技能这东西,很难传给下一代。
为了让孩子将来能过得像自己一样好,甚至更好,他们会尽全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比如报各种课外班、补习班,甚至不惜重金买学区房。
但即便如此,他们的技能优势还是很难完全传递下去,因为技能更新得太快了,而且他们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是时代赐予的。
一旦时代变了,这些优势可能就不再值钱了。
其实,真实的“中产阶级”不是一个固定的阶层,他们更像是社会体制的一部分。
很多人只看到了中产阶级的优势,觉得靠读书、考试就能进去。
但如果他们没想到上面提到的“生产资料积累”,忙活了一辈子,最终还是要退回原点。
是的,即便是今天媒体这么发展,大家还是存在信息差。
而正是这一点,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最后,《毛选》读书班第2期即将开始。
想系统学习的朋友,可以了解详情:《毛选》读书班第2期,开始招募了
👇👇每天分享读书干货,关注我👇👇
粉丝福利:
添加微信:zyj99138,回复“《资治通鉴》”,可以领取《资治通鉴解密》电子书1本,欢迎与老周交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