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搞好人际关系,不是靠请客吃饭和送礼,这6个字才是关键

文摘   2024-12-09 07:00   四川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这是周亦见第215篇原创文章




《资治通鉴》汉纪

高后八年(辛酉,公元前180年)

周勃虽然是太尉,但没有指挥军队的权利。

曲周侯郦商年老多病,他的儿子郦寄和吕禄关系很好。

于是,周勃就和丞相陈平商量了一个计策,派人胁迫郦商,让他的儿子郦寄去说服吕禄说:

“高帝与吕后一起平定天下,刘氏封了九个王,吕氏封了三个王,都是大臣们一起商议的,都觉得公平合理。

现在太后去世了,皇帝年纪还小,而您却佩戴着赵王的印信,不赶紧回到自己的封国去守护边疆,反而留在这里担任上将军,统领军队,容易引起大臣和诸侯们的怀疑。

您为什么不交出将军的印信,把军队交给太尉管理,请梁王也交回相国的印信,与大臣们订立盟约然后回到各自的封国呢?

如此一来,齐王一定会撤兵,大臣们也会安心,您就可以安枕无忧的当赵王,一直传位到千秋万代。”

吕禄相信了,想要把军队交给周勃。

他派人向吕产和其他吕姓的老臣汇报这件事,有的人觉得这样做合适,有的则认为不合适,因此仍然犹豫,没有做出最终决定。

【解析】


1、功臣集团为什么要反对吕家?

刘邦死后,西汉形成了吕氏、功臣派、刘氏宗亲三派势力相互制衡的局面。

这个局面的形成,还要归功于刘邦自己。

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刘邦一方面清除了异姓王,改封刘氏诸王镇守各地,作为皇室屏障。

与大臣立下“非刘氏不王”的白马之盟,让刘氏宗亲在地方上拥有一定的势力,能够对中央形成牵制。

另一方面,清除了吕氏集团在军方的势力,确保军队掌握在忠于刘家嫡系的人手中。

同时,又给了吕后一定的空间,让她能在易储事件后继续干预朝政。

吕家在刘邦打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实本身就是功臣集团的一员。

比如吕后的哥哥吕泽,在刘邦刚起兵的时候就带着人马加入,握有半壁江山的兵权。

彭城之战刘邦大败,也是吕泽及时赶到,这才击退了追击的西楚骑兵,救了他一命。

如果不是吕泽,刘邦根本守不住荥阳。

吕后的妹妹吕媭嫁给了樊哙,而樊哙不仅救过刘邦的命,还是左丞相,有话语权。

功臣派这边,因为立了下军功,很多人都是朝中的实权角色。

刘邦临终前的托孤重臣,曹参、王陵、陈平、周勃都是功臣派的代表。

在这种情况下,三派势力互相牵制,形成了一种平衡。

吕家虽然手握一部分朝廷的控制权,但对刘氏宗亲和功臣派的核心利益只能是看得到吃不到,不敢随便动手脚;

刘氏宗亲们在地方上有一定势力,可面对中央政府也要小心翼翼,不敢造次;

至于那些功臣,则在中间维持着权力平衡,不让任何一方势力过于强大。

这是刘邦的安排,实行的很好。但吕太后当政后,这种平衡被打破了。

她追封自己的兄长吕泽为“悼武王”,侄子吕台、吕产、吕禄也全部封王,还让他们执掌军政大权,控制政权中枢。

既然当了诸侯王,那就肯定有土地。

土地从哪里来呢?

吕后没有土地,只可能是划分刘家诸侯王的地。

矛盾这就来了。

刘家人的蛋糕越来越小,自然不开心;功臣派的地位受到威胁,也不开心。

吕后虽然封了很多王,但在朝中的重要岗位上没动手脚,所以一开始没受到过大的阻力。

但是随着吕氏势力的不断扩张,功臣派发现,自己被温水煮青蛙了。

官职并没有改动,但权力给你抽走了,就是一个虚有其名的名号。

于是,这两伙人便团结在一起,悄悄的谋划诛吕。

2、关系好坏和对方所说事情的真伪性,是完全两码事

再聊聊吕禄被骗的事。

我们可以观察,关系好的人对我们劝说时,我们更容易受到影响。

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再好的朋友,你们的利益点也不同。这个世界上,就没有100%的感同身受。

第二个原因,关系好的人在劝说我们时,可能会情绪化地表达自己观点。

情绪化的聊天,可能会让我们更容易受到影响,而忽略了事情的本质。

第三个原因,当别人给我们意见时,很多人会产生所谓的“评价焦虑”,就是担心别人的看法。

特别是面对关系好的人,我们会更怕让他们失望或生气,要是不照着他们说的做,感觉好像对不起人家似的。

所以有时候,熟人确实更容易让我们上当。因为我们信任他们,可能就不会那么警惕。

但我们要意识到这一点风险,别让关系影响了判断。

正确的做法,是冷静下来,结合事情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

事情实际,是我们判断是否接受建议的重要依据。

比如说买车这件事,如果我们直接冲到4S店去,很容易被销售给忽悠了。

正确的做法是,在这之前先找找懂行的朋友问问,上网查查车型销量,逛逛汽车论坛,了解清楚行情,再看看自己的钱包和实际需求,最后决定买哪辆车。

怎么判断人家说的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看ta的理由是不是站得住脚。

合理的建议往往基于事实,逻辑清晰,而且符合你自己的利益。

光有理由还不够,还要看这些理由是否真的适用于你的具体情况。

有时候,别人提出的理由看起来很合理,但在你的情况下未必适用。

3、必须以斗争求团结

吕禄虽然身在高位,但他是被拔苗助长起来的,对权力一无所知。

观察历史就知道了,任何通过让权或牺牲利益换来的和平,结果都不如人意。

就拿清朝来说,当时面对列强的压力,清朝多次尝试通过割地赔款等手段求和,希望能换得对方的好感。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不仅割让了香港岛,还赔了大量的银子,想着这样可以平息风波。

结果倒好,别人看你实在是怂,于是变本加厉的侵略。

因为他们知道,即便自己再过分,你也没有能力反抗。

“让步换和平”的想法,只能是单方面的愿望。

位置越高,退路就越少。

一旦涉及到权力和利益的争夺,除非有更大的共同威胁出现,否则争斗就不会停。

想要和平,关键在于自己要有主导权,能够掌控局势的发展,以适当的斗争来寻求团结,这才是通往真正和平的大路。

教员曾经总结过一个非常著名的观点:“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这个原则,在今天也依然适用。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时候,为了团结老蒋,放弃一切武装斗争,结果遭受巨大损失。

后来第二次国共合作,有了武装的我们让对方不敢肆无忌惮,促成了更好的团结。

重庆谈判的时候,以打促和,在山西上党战役歼敌 3.5 万,俘敌军长和师长多名,增加了谈判的筹码。

从这些事上可以看出,斗争不是目的,团结才是目标。

但如果你一味地退让,那只会适得其反,让团结变得更困难。

只有通过合理的斗争,让对方明白你的底线和原则,才能赢得尊重,达到真正的团结。

在职场里,也是一样的道理。

老实人如果总是面对霸凌和欺压选择妥协、退让,不表达自己的意见,没有一点斗争精神,就会显得更加软弱。

相反,当你具备了一定的斗争能力后,想要获得大家的支持和团结,往往只需要一句话就够了。

国与国之间如此,人与人之间更是这样。

一次又一次的退让,最终换来的只会是无休止的压迫。

我们绝不能做那个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搞好关系的秘诀,就6个字:以斗争求团结。





END


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欢迎把本号设为星标,您将第一时间阅读到原创文章。您的举手之劳,对老周帮助很大

欢迎在看、点赞,您的支持是老周持续更新的动力。



👇👇每天分享读书干货,关注我👇👇



粉丝福利:

添加微信:zyj99138,回复“《资治通鉴》”,可以领取《资治通鉴解密》电子书1本,欢迎与老周交个朋友

往期推荐:





《资治通鉴》:当事态不利于你的时候,尽量闭嘴。顺时多做事,逆时多看书,要知道事缓则圆,语迟则贵


《资治通鉴》:无论跟任何人相处,打明牌,只筛选,不纠缠


《资治通鉴》:对付小人最毒的方式,是4个字!


中年男人遇事最有水平的第一反应,请看刘邦


《毛选》:阶级跃迁的核心,是控制生产资料!

周亦见圈子
读《毛选》,是为了学习思维,解析《资治通鉴》,则是看具体案例。两者结合,反复琢磨训练,才能实实在在的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