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四十八岁才起兵,但他48岁以前做的事,颠覆了你的想象!

文摘   2025-01-19 07:04   四川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外出学习结束,今天起恢复《资治通鉴》系列的更新)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刘邦是布衣出身,靠着自己一步步从底层崛起,最终成就帝业。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他的家族背景里藏着不少故事。

刘邦的祖父当过楚国的丰邑县令。

那时候诸侯割据,一个县令虽然并不能像后来的朝廷大员那样呼风唤雨、决定国家大事,但在当地也算是个小有名气的人物了。

这个职位,给刘邦家族带来了不少油水,刘家的财富也远超一般的家庭。

不过好景不长,随着秦灭六国,天下的局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刘邦家族呢,也因此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特权,不得不回归田园生活,开始种地务农。

所以你看,刘邦的成功之路,并不是完全白手起家,他背后有着一定的家庭基础和资源支持。

01

侠客梦

年少时的刘邦,心里一直有一个侠客梦。

当时天下大乱,很多人仗剑走天涯,专门做行侠仗义的事。

这种生活,对年少的刘邦来说很有吸引力了。

在这种环境下,产生了不少养士的贵族。

魏国的信陵君,就是这些贵族中的佼佼者。

这个人“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没有任何私心杂念,不慕浮华虚名,不分三六九等,只求于己有益,于国有用。

正因如此,信陵君深受司马迁的喜爱,在《史记》中不仅单独为他立传,通篇还以 “公子” 相称,赞美之词远超了其他三位。

刘邦的老家在楚国沛县,那里是楚国和魏国交界的地方。

所以从小,他就是信陵君的粉丝。

长大后,刘邦觉得自己也是个游侠,为了能见到心中的偶像,第一次踏上了远行的道路。

他独自一人,跋山涉水,一路来到了魏国的大梁城,想亲眼见见信陵君。

但是,那时候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全靠腿,等刘邦风尘仆仆地赶到大梁时,才发现偶像已经不在了,去世好几年了。

这对满怀期待的刘邦来说,打击很大。

梦想刚有点苗头,就这么被浇灭了,让他一下子没了方向。

不过既然出来了,总不能这么轻易就回去吧?

打听之后,他知道张耳以前是信陵君的手下,现在也在学着信陵君的样子广纳贤才。

于是,刘邦决定改变计划,前往外黄县拜访张耳。

两人一见面,发现很投缘。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刘邦跟着贵人张耳学习如何思考问题、处理事情。

02

成为亭长

秦灭魏之后,刘邦回到了老家沛县。

可他天生就不喜欢在田里干活,觉得没意思。

恰巧那时候,秦朝正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需要在当地招募亭长来帮忙管理一些基层事务。

刘邦能当上泗水亭长,原因很多。

其一,虽然家族已经没有从前那么风光,但家境还是比普通人家要好些,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这让他在竞选中有了点优势。

其二,年轻时的刘邦四处闯荡,跟着张耳学了不少本事,能处理基层可能出现的各种麻烦。

这两点优势,让他在一群候选人里特别突出,成为了泗水亭长。

虽然亭长这个职位,在秦朝官僚体系里属于小角色,负责的不过是个村镇大小的地盘,干的也是维护治安、收税、组织劳役之类的琐事,但对于刘邦来说,可以算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靠着亭长这个身份,他又结识了萧何和曹参。

萧何当时是沛县县令的主吏掾,专门负责礼仪和文书工作。

曹参呢,在沛县监狱工作,相当于典狱长。

慢慢,刘邦逐渐建立起了一个覆盖沛县各个阶层的人脉网络,从官员到商人,再到普通百姓,都有他的朋友。

03

傍上吕家

吕公为了躲避仇家,从山东单父搬到了江苏沛县。

他与沛县县令关系很好,于是在沛县安家。

沛县的豪杰官吏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前往祝贺。

萧何当时负责主持这个献礼活动,并定下规矩:送礼不到一千钱的,只能坐在堂下。

刘邦平时,就不太看得起这些官吏们,于是在不持一钱的情况下,诈称 “贺钱万”,得以进入堂上。

吕公一听有人报出这么大的数字,立马起身迎接。

吕公这人擅长相面,一看见刘邦,就觉得他气度不凡,非同一般,认定这人将来肯定大富大贵。

于是,赶紧把刘邦请到上座,热情招待。

刘邦在席间肆意侮辱嘲笑其他宾客,毫不拘束。

(请大家注意,一个亭长敢戏谑豪强,而且大家还吱声,可见刘邦在当地的势力)

宴会结束后,吕公单独留住了刘邦。

他对刘邦说,自己见过很多人,但从来没有见过像刘邦这样有大贵之相的人,所以希望将自己的女儿吕雉许配给他。

吕雉的母亲很生气,觉得吕公怎么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无赖呢?

但是呢,吕公坚持己见,认为此非妇人所能理解,最终定了这门婚事。

(关于吕公嫁女,之前专门分析过,吕公是外地人,初来乍到,虽然有县令这层关系,但还需要黑道的保护。刘邦的出现,便展现了自己这方面的价值。)

04

押送囚犯

刘邦在当上泗水亭长后,接到了一个特别棘手的任务:押送一批囚犯去骊山修秦始皇的陵墓。

要知道,在秦朝修皇陵可不是什么轻松的活。

被征去做苦役的人,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险:累死、冻死、热死、病死,甚至被打死,都是家常便饭。

所以,一旦被选中去修皇陵,基本上就是一只脚已经踏进了鬼门关。

刘邦作为一个基层干部,对这些情况很清楚。

也许是出于同情,也许是预感这个任务根本没法好好完成,他在押送的路上故意把囚犯的绳索绑得松了些,看管也变得宽松了许多。

那些囚犯们当然也不是傻子,很快察觉到刘邦是在给他们逃跑的机会,于是陆陆续续地开始有人开溜。

一个跑了,接着又一个……

按照秦朝的法律,只要有一个囚犯逃跑,押解征夫的差役就要被处死。

可是,还没走到一半路程,刘邦带的囚犯已经跑得没剩几个了。

继续这样下去,他肯定逃不过一死。

怎么办呢?

一天晚上,押解队伍来到了大泽西(今江苏丰县西)。

刘邦买了些酒菜,招呼剩下的几十个囚犯一起吃喝。

几杯酒下肚,气氛稍微放松了一些,刘邦诚恳地对大家说:

“兄弟们,你们够义气,别人都跑了,你们还一直跟着我。但你们不跑,也救不了我。反正横竖都是死,不如你们都走吧,别为了我把自己也搭进去。”

囚犯们先是愣住了,然后慌忙给刘邦磕头,撒腿就跑。

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又回来了。

刘邦很惊讶,问他们是不是有什么东西忘了拿,或者需要盘缠。

囚犯:“回去是死路一条,干脆您带着我们一起找条活路吧!”

就这样,刘邦有了最初的创业班底。

可以看到,刘邦虽然在48岁才起兵,但他一直默默地积累。

所有的一鸣惊人,其实都是厚积薄发。

提前积累人脉、资源、能力,等机会来了你才能抓得住。




END


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欢迎把本号设为星标,您将第一时间阅读到原创文章。您的举手之劳,对老周帮助很大

欢迎在看、点赞,您的支持是老周持续更新的动力。



👇👇每天分享读书干货,关注我👇👇



粉丝福利:

添加微信:zyj99138,回复“《资治通鉴》”,可以领取《资治通鉴解密》电子书1本,欢迎与老周交个朋友



往期推荐:





《资治通鉴》:当事态不利于你的时候,尽量闭嘴。顺时多做事,逆时多看书,要知道事缓则圆,语迟则贵


《资治通鉴》:无论跟任何人相处,打明牌,只筛选,不纠缠


《资治通鉴》:对付小人最毒的方式,是4个字!


中年男人遇事最有水平的第一反应,请看刘邦


《毛选》:阶级跃迁的核心,是控制生产资料!

周亦见圈子
读《毛选》,是为了学习思维,解析《资治通鉴》,则是看具体案例。两者结合,反复琢磨训练,才能实实在在的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