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人要带脑子和别人相处,一个与人交往的黄金定律是不能惯,任性要有分寸,退让要有底线

文摘   2024-12-26 07:00   四川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这是周亦见第219篇原创文章



《资治通鉴》汉纪

文帝前元年(壬戌,公元前179年)

陈平因为生病提出辞职,皇帝问他原因。

陈平回答说:“在高祖时期,周勃的功劳不如我。但到了铲除吕氏家族的时候,我的贡献又不及周勃了。因此,我希望把右丞相的位置让给周勃。”

到了十一月,皇帝重新安排职位:陈平担任左丞相,周勃升为右丞相,大将军灌婴则被任命为太尉。之前被诸吕夺走的齐国和楚国的旧地,也都归还给了原来的主人。

在评定铲除诸吕的功绩时,从右丞相周勃以下的官员都得到了额外的土地或金银奖励,各有不同的等级。

每次上朝结束后,周勃总是显得非常自豪。而皇帝对他也非常有礼貌,经常目送他离开。

郎中袁盎向皇帝进言说:

“诸吕叛乱,是大臣们共同平定的。当时周勃身为太尉,掌管军队,所以立下了大功。现在周勃对陛下表现出傲慢的态度,而陛下对他过于谦让,这样君臣之间的礼节就失衡了,我认为这不合适。”

后来再上朝时,皇帝表现得更加庄重,而周勃也变得更加敬畏皇帝。

【分析】

刘恒之所以尊重周勃,明面上是因为周勃资历老,同时有功劳,实际上是他刚当上皇帝,位置不稳,必须要依靠周勃这样的实权派。

除此之外,刘恒也有自己的考虑:

第一,想通过这种方式塑造自己亲民、好说话、和蔼可亲的形象,让人觉得他是个好打交道的领导。

第二,希望通过这种拉拢,让底下的人更忠诚,更愿意为他卖力干活。

但是,刘恒做的有点过度了。

不管是职场还是平常跟人交往,都要注意“不惯”和“有节”。

第一,不能无原则地惯着别人,人不能惯,越惯越混蛋。

周勃在铲除吕氏一族的行动里立了大功,所以一开始皇上特别尊敬他,每次上朝结束,还亲自目送他出门。

但这么一来,周勃就开始飘了,散朝后走路都带着风,得意洋洋。

刘恒的态度,让周勃的任性逐渐失去了分寸。

确实,人会随着环境或是身份地位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包括心理、生理、甚至人格。但人不能惯,刘恒的过度纵容只会让周勃觉得他是软柿子。

其实不只是职场,生活也是。

我们可能会因为珍惜某个朋友而不断地迁就他,然而这种迁就,可能会让朋友变得越来越任性,甚至不考虑我们的感受。

三毛有句话说:“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间隙。”

任性太多,早晚会让人心寒的,真的死心了,缘分也就尽了。

第二,退让要有底线。

退让是一种美德,但不能没有底线。

刘恒最初对周勃的礼敬,可以看作是一种退让。

但当周勃的骄横之色日益明显时,他发现了事情不对,意识到这种君臣关系的失衡后果很严重。

我们应该善良,我们可以忍让,但善良有原则,忍让有底线。

很多事情都能退让一步,但涉及到原则问题时,必须果断采取行动。

记住,没有限度的心软被施以恶者,无异于火上浇油;没有原则的退让被恶人利用,相当于助纣为虐。

毫无原则的退让,会纵容人性中的恶。

知乎上有个高赞答案:

切勿交浅言深,80% 的概率会后悔。

如果你乐于助人,但别人依然不友好,很可能是你既好说话,又好欺负。

不要因为任何一个人迷失了自己,无论他是谁。

这些道理,其实都在说一件事:分寸感。

与人交往,再亲密,也得有间。如果真心待人,一定是所有任性都有分寸,所有的退让都有底线。

最后,说回领导对下属的待遇。

在公开场合,建议还是守着规矩:你是领导,我是下属,可以稍微亲近点,但不能太过亲密。

否则呢,就容易出问题。

有的下属会真的觉得领导把自己当兄弟,进而态度上有些飞扬跋扈,忘了自己的位置。

真正聪明的领导,会把这种拉近关系的事更多地放在私下里,或者明面上给资源,给支持。

这么做既不伤感情,又能有威信。






END


如果您觉得文章不错,欢迎把本号设为星标,您将第一时间阅读到原创文章。您的举手之劳,对老周帮助很大

欢迎在看、点赞,您的支持是老周持续更新的动力。



👇👇每天分享读书干货,关注我👇👇



粉丝福利:

添加微信:zyj99138,回复“《资治通鉴》”,可以领取《资治通鉴解密》电子书1本,欢迎与老周交个朋友

往期推荐:





《资治通鉴》:当事态不利于你的时候,尽量闭嘴。顺时多做事,逆时多看书,要知道事缓则圆,语迟则贵


《资治通鉴》:无论跟任何人相处,打明牌,只筛选,不纠缠


《资治通鉴》:对付小人最毒的方式,是4个字!


中年男人遇事最有水平的第一反应,请看刘邦


《毛选》:阶级跃迁的核心,是控制生产资料!


周亦见圈子
读《毛选》,是为了学习思维,解析《资治通鉴》,则是看具体案例。两者结合,反复琢磨训练,才能实实在在的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