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这是周亦见第203原创文章
你好,我是周亦见。
看历史,读现实问题,咱们继续讲《资治通鉴》。
这篇文章,系统讲讲汉惠帝执政期间的事,顺便谈谈成年人的社交观。
1
史料
《资治通鉴》汉纪
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
刘邦去世后,吕后命令手下将戚夫人捉拿归案,囚禁在皇宫里的女子监狱永巷,削去了她的头发,换上了囚犯的衣服,戴上镣铐,让她做舂米的工作。
随后,吕后派遣使者前往召见赵王如意。
使者往返了三次,但赵国的丞相周昌坚决不让赵王离开,理由是:“高祖皇帝临终前将赵王托付给了我,赵王年纪尚轻,我听说吕后对戚夫人怀恨在心,想要把赵王召来一起处决。我不能让赵王去冒这个险。更何况赵王现在身体不适,不适合长途跋涉。”
吕后十分愤怒,先派人召周昌到长安,随后再派人召唤赵王。
汉惠帝刘盈得知母亲的心思,亲自前往霸上去迎接赵王,并把他带回自己的宫殿里保护起来,两人同吃同住。
吕后虽然想要对赵王下手,但始终找不到机会。
十二月的一天清晨,刘盈外出打猎。
由于赵王年纪小,只有十三岁,无法早起,吕后趁此机会派人给赵王喝下了毒酒。
等刘盈返回时,赵王刘如意已经去世。
吕后随后开始对付戚夫人,不仅剁去了她的手脚,挖掉了眼睛,还用烟熏瞎了耳朵,给她喂破坏声带的药物,最后丢进厕所,称她为“人彘”,也就是“人猪”。
几天后,吕后邀请刘盈去观看“人彘”,刘盈问这是什么
得知是戚夫人后,他痛哭失声,精神受到了极大打击,卧床不起长达一年之久,期间派人向吕后传达了自己的不满:“这样的事情,不是人做的!我作为您的儿子,实在无法治理国家。”
自此以后,汉惠帝开始沉迷于酒色,不再过问政事。
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的冬天,刘邦的长子、齐悼惠王刘肥前来朝见,在吕后面前饮酒。
惠帝认为齐王是自己的哥哥,便请他坐在上首。
谁料这个举动激怒了吕后,她暗中让人端来一杯毒酒,准备递给刘肥。
齐王起身感谢,惠帝也跟着站起来,拿起了那杯毒酒。
吕后担心惠帝会喝下毒酒,急忙上前把惠帝手中的杯子打翻。
齐王感到异常,不敢继续饮酒,假装醉酒告辞。事后了解到那是毒酒,齐王感到非常恐慌。
齐国的一位内史建议齐王,可以将城阳郡赠予鲁元公主,作为汤沐邑,以此来讨好吕后。
吕后十分满意,允许齐王返回齐国。
萧何病危时,惠帝亲自探望并询问:“如果有一天您不在了,谁可以接替您的位置?”
萧何回答:“了解我的人莫过于陛下。”
惠帝提议:“曹参怎么样?”
萧何说:“陛下选的人很合适!即使我去世了也不会遗憾。”
当听到萧何去世的消息后,曹参立即告诉随从们准备行装。
不久,使者果然来到曹参家召他入朝。
虽然曹参与萧何曾经有过矛盾,但在萧何临终前,他推荐的人员只有曹参一人。
曹参担任相国后,所有政策都没有改变,完全遵循萧何制定的方针。
他挑选那些木讷而不善言辞的官员加入相府,而对于那些喜欢争辩、追求名声的官员则予以辞退。
曹参本人更是每日饮酒,似乎对政务不闻不问。
官吏和宾客们想劝说,曹参便劝酒,让他们喝醉了无法开口。
他对下属的小错误也宽容处理,丞相府因此显得格外平静。
曹参的儿子曹窋在朝廷担任中大夫,惠帝对他父亲的行为感到困惑,怀疑曹参是觉得自己年轻,糊弄自己。于是,派曹窋回家私下询问曹参。
曹参听后非常生气,打了儿子两百棍,警告他不要多管闲事。
朝会上,惠帝责问曹参:“你儿子跟我说的话,是我让他去问你的。”
曹参脱下帽子表示歉意:“陛下认为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与高帝相比如何?”
惠帝回答:“我怎么敢与先帝相比!”
曹参又问:“那陛下认为我与萧何相比如何?”
惠帝答道:“恐怕也比不上。”
曹参说:“陛下说得对!高帝与萧何建立了汉朝,制定了明确的法律。现在陛下只需安坐治国,我们这些臣子坚守职责,遵循先帝和萧何制定的规则,不就足够了吗?”
惠帝听后表示:“你说得对!”
曹参担任相国三年间,百姓赞扬他:“萧何制定了法律,曹参接手后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到了惠帝三年,为了巩固与匈奴的关系,汉朝决定将一位宗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出自匈奴的冒顿单于。
那时,冒顿势力正盛,他给吕后送来一封信,言辞粗鲁且带有侮辱性质。
吕后勃然大怒,召集大臣商议对策。
樊哙说:“我愿意率领十万精锐部队,去征服匈奴!”
中郎将季布立刻反驳:“樊哙这话简直是找死!当年匈奴在平城把高帝围困,汉军有三十多万兵力,樊哙身为上将军都没能解救高帝。
现在国内还有很多士兵受伤未愈,痛苦的声音还在耳边回响,樊哙竟然还要动摇国家根基,夸口说能带着十万军队去横扫匈奴,这分明是在欺骗陛下!
再说,那些夷狄之人就像野兽一样,他们说几句好听的话不用太高兴,骂几句脏话也不值得生气。”
吕后表示赞同,决定放低姿态,主动示弱,给冒顿写了一封非常谦虚的信,并赠送两辆马车和八匹骏马作为礼物。
冒顿派使者道谢,说:“我对中原的礼节不太了解,如果有不当之处,希望陛下能够宽恕。”
同时,也回赠了马匹,表示愿意与汉朝和亲,友好相处。
惠帝四年冬天,在吕后的安排下,刘盈迎娶了张氏为皇后。
张氏是刘盈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也就是他的外甥女,吕后希望亲上加亲。
惠帝七年,刘盈在未央宫逝世,享年二十四岁,全国大赦。
九月五日,刘盈被安葬于安陵。
之前,吕后曾安排张皇后收养了一个孩子,并杀死了孩子的生母,立这个孩子为太子。
惠帝去世后,太子继承皇位,但由于年纪太小,吕后实际上掌握了政权。
2
解析
先聊聊吕后。
吕后做事手段狠辣,没什么好说的,只是提醒大家,我们也该看到事情的另外一方面。
对于国家大事,吕后一直遵循刘邦的想法,尽量不搞事。
比如匈奴单于给她写的那封信,简直侮辱人到极致,但她还是忍下来了,因为那时候汉朝的实力还打不过匈奴,只能先忍着,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史记》对吕后的评价很高:
“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总结起来就是:在刘邦定下的“无为而治”大方向下,刘盈和吕后都做得很好。
刘盈当皇帝时基本上不怎么说话,吕后也不多管闲事,大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萧何之后,曹参也明白这个道理: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正因为这样,汉朝后来才有了文景之治的好时光,也才有汉武帝对抗匈奴的资本。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曹参。
曹参和刘邦是沛县的老乡,起义前也是秦朝的小官,负责县里的刑狱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
刘邦起义后,曹参自然就成了刘邦团队的核心成员之一。
《史记》对曹参的功劳做了详细的记录:攻下两个国家,一百二十二个县城;俘虏了两位国王、三位丞相、六位将军,大官无数。
这个战绩相当亮眼。
因此,在汉朝建立后论功行赏时,大家公认曹参功劳最大,身上伤痕累累就是最好的证明。
刘邦对曹参的信任有多深呢?
当韩信攻下赵国,势力正旺的时候,刘邦给他派了两个副手,一个是灌婴,另一个就是曹参。
韩信后来没有背叛刘邦,除了个人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军队的控制并不完全,毕竟队伍里有刘邦的心腹。
韩信从齐王变成楚王后,齐地的实际控制权就落到了曹参手上,尽管刘邦把私生子刘肥封为了齐王。
这样一来,刘邦不仅有家乡关中的支持,还掌握了富裕的齐地,对付像彭越、英布这样的盟友叛乱就更有底气了。
事实也证明,刘邦后来能顺利平定各地叛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种布局。
因为功勋卓著,曹参被封为平阳侯,并担任齐国的相国,辅助齐王刘肥。
在齐国时,曹参采取了道家黄老学派的思想,主张无为而治。
他在齐国当了九年的丞相,齐国治理得很好,百姓赞扬。
所以,当他成为丞相后,就把这套方法推广到了全国,开始了喝酒治天下的治国道路。
在这段史料里,有个细节很有意思。
曹参上任后,先换上守成的官员,让自己的身边安静。随后,对来府里劝说的人,不沟通直接劝酒。
他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跟你打明牌,而且不跟你纠缠。
这么看,曹参是个在社交上很清醒的人,他懂得一个道理:不是所有的人都值得耗费心力,用心经营。
成年人的社交观:只筛选,不教育;只选择,不改变。
有人可能会说,曹参这不是固执己见吗?那些人想更新制度也没什么错。
大汉刚建立时,主要矛盾是中央集权与地方诸侯们的矛盾。
随着刘邦逐个剪除异性王,这个矛盾解决了,恢复生产与社会秩序混乱成为新的主要矛盾。
所以这个时候,大汉的主要任务是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力。
曹参看清了这一点。
确实,制度需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更新,但经历了多年的战乱,百姓们最渴望的就是和平与稳定。
这时候,如果你突然改变了一个已经很稳定的制度,只会引起人们的不满。
所以,曹参选择继续沿用萧何的政策,是为了保持社会的稳定。
作为底层的老百姓,最怕的就是政策不稳定,今天一个样,明天又变了。
比如说,昨天还鼓励的事情,今天突然就不让做了,那我靠这个吃饭的手段,明天会不会也被禁掉?
这样一来,大家心里就总有个疙瘩,整天提心吊胆的,想着“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结果就是大家都不愿意多干事,保守过日子。
萧规曹随的效果如何呢?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当时有一首流行的歌谣,很好地反映了老百姓对曹参丞相的态度:“萧何为法,较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就连司马迁也夸曹参:“参为汉相国,清净,极言合道。”
可以说,曹参作为一个丞相,干得确实很出色。
👇👇每天分享读书干货,关注我👇👇
粉丝福利:
添加微信:zyj99138,回复“《资治通鉴》”,可以领取《资治通鉴解密》电子书1本,欢迎与老周交个朋友
关于读书班:
第2期马上开始,想参加的朋友可以了解详情:《毛选》读书班第2期,开始招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