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这是周亦见第183篇原创文章
你好,我是周亦见。
看历史,读现实问题,咱们继续讲《资治通鉴》。
这篇文章,借一个被领导压制的小人物,聊聊提拔的事。
1
史料故事
《资治通鉴》汉纪
高帝十年(甲辰,公元前197年)
戚夫人深受刘邦宠爱,并且为他生下了赵王如意。
刘邦觉得,太子性格过于仁慈软弱,而如意的性格则更接近自己,尽管将如意封为了赵王,但还是让他留在了京城长安。
刘邦前往关东时,戚夫人常常随行,不断地在皇帝面前哭泣请求,希望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
与此同时,吕后因为年长,多数时间都在长安留守,两人的关系日渐疏远。
刘邦有心废掉现任太子,改立赵王如意,但是许多大臣都表示反对,尤其是御史大夫周昌。
刘邦问周昌理由。
周昌说话有些结巴,再加上当时情绪激动,说:“我说不出来!但是我期期(口吃)知其不可!如果陛下执意要更换太子,臣坚决不同意!”
刘邦不禁笑了起来。
吕后在东厢房偷听,朝会结束后,特意找到周昌,感激地说:“若非您的坚持,太子的地位恐怕已经不保。”
当时赵王如意十岁,考虑自己去世之后吕后会报复,刘邦十分担忧,但又没有办法。
符玺御史赵尧建议,为赵王选一位强有力的丞相,这个人最好是连吕后、太子以及众臣都不敢轻易得罪。
刘邦问谁能胜任此职,赵尧推荐说:“我认为御史大夫周昌是最合适的人选。”
于是,刘邦任命周昌担任赵国丞相一职,并让赵尧接替成为新任御史大夫。
2
解析
周昌“升职”的这段史料,很值得我们职场人琢磨。
自己提拔的最快方式是什么?
先让领导提拔。
很多人不了解周昌,简单做个介绍。
周昌和周苛是堂兄弟,兄弟俩一开始就跟着刘邦进了关中,共同参与了推翻秦朝的事业,属于最早期的老革命。
刘邦被封为汉王时,周苛是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并列为三公之一,主要职责是监督官员),周昌是中尉(负责保护皇帝安全的高级军官)。
楚汉战争期间,周苛坚守荥阳城,破城后拒不投降,被项羽烹杀。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为了表彰周家兄弟的贡献,不仅让周昌接任了御史大夫的职务,还授予了周苛的儿子爵位,以此来慰藉周苛的牺牲。
周昌是个直性子,对御史大夫这个角色,他干的很称职。
因为他不监察百官,就连对刘邦本人也敢于直言批评。
有一次,周昌去宫里报告工作,恰巧撞见了刘邦与戚姬亲密接触,场面相当尴尬,于是他就匆匆离开了。
出乎意料的是,刘邦随后追出来,并且骑到了周昌的背上,问周昌自己是个怎样的君主。
结果周昌直接丢下一句话:你跟桀纣一样。
周昌的胆识和直率,可见一斑。
再有一次,就是上面史料的事,坚决反对刘邦更换太子。
涉及皇位继承的事是大事,帮那边都要得罪人,所以一般人都不说话。
但周昌,依然十分耿直。
也很幸运,刘邦不是一般的领导,没跟他计较。
但说实话,周昌的职场不幸,就源于他的这种性格。一般来说,性子直的人都有个缺点,轻虑。
《史记》中记载,方与县令告诉御史大夫周昌:“您的下属赵尧年纪轻轻但才华横溢,您应当对他另眼相看。”—《史记·张丞相列传》
周昌的回复是:赵尧还年轻,只是个文书小吏罢了,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呢!
这段话透露了几点信息:
1,赵尧当时很年轻,而且是在周昌手下工作的;
2,方与县令认为赵尧是个非凡的人才,建议周昌应该好好培养;
3,周昌并不相信赵尧会有这样的野心,只觉得他是普通的文职人员。
实际上,方与县令的意思是:赵尧不仅有能力,而且很有抱负,周昌需要小心,否则他的地位可能不保。
可惜,他还是低估了这位下属的能量。
分析下赵尧上位的过程。
第一,他是负责替皇帝保管玺符的官员,虽然官职不大,但位置很关键,因为可以直接跟皇上交流。
当然,从这点也能看出,赵尧的工作能力不错,得到了刘老板的信任。
因为保管公章的人,一定是老板信得过的自己人。
赵尧有刘邦的信任,而且还能说上话,这两点是他能够往上爬的基础。
这一点,相当重要,是他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赵尧这个人擅长琢磨领导,他知道刘邦在想什么。
刘邦心情不好,整个朝廷的人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这时,赵尧就上前去问了“陛下是不是在为赵王年纪尚轻而戚夫人与吕后不和的事儿烦心?您是不是担忧万一哪天您不在了,赵王的安全问题?”
刘邦听了后,点头说是。
赵尧见状,立马提出了建议:“您应该给赵王找一个既有地位又可靠的人做相国,这个人还得让吕后、太子和大臣们都敬着才行。”
刘邦觉得赵尧说得对,但一时想不出合适人选。
于是,赵尧推荐了周昌,说他刚正不阿,大家都尊敬他,正好适合这份工作。
刘邦一听,立刻同意了。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赵尧真的很有洞察力,他不仅能理解刘邦的心思,还知道怎么解决问题。
这种既懂领导心思又能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让他能够在众多臣子中脱颖而出。
读到这里,你就会发现赵尧的职场能力实在强。
单位里,总有些人抱怨工作中的各种问题,看什么都有毛病,整天就知道发牢骚。
可一旦领导问起这些问题是怎么来的,有什么解决的办法时,他们就哑口无言了,只能低着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如果赵尧也是这种只会说不会做的人,你觉得他会成功吗?
假如他只是对着刘邦唠叨说:“赵王现在处境很危险,可能会有性命之忧,陛下您得多留神啊。”
正确的废话,除了让刘邦更加忧虑之外毫无帮助,因为刘邦早就清楚这些风险了。
刘邦真正需要的,是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赵尧正好提供了这样的方案,所以他才能被重用。
第三,是关于赵尧推周昌的手段。
赵尧这个人,很懂得怎么玩政治游戏。
他没有采取暗箭伤人的手段,而是光明正大地利用策略让周昌不得不接受安排。
他对周昌的性格,了解得非常透彻。
既然周昌以忠诚著称,并且一心向着大汉和刘邦,那么当刘邦表示支持换储君的想法时,自然会希望周昌站出来保护他最疼爱的儿子。
即使这意味着要牺牲一些地位,出于对主君的情义,周昌也不得不答应下来吧?
因此,赵尧给周昌设下的,其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题。
如果不去赵国,很可能立刻就会失去刘邦的信任;而接受了呢,就有了一个新敌人吕后。
这个思路很毒。
让周昌去保护赵王刘如意,明摆着是费力不讨好,吕雉的身后是吕家,很多人都有武装。
沛县的功臣集团也都心向太子,谁会为一个刘如意出头呢?
别说周昌了,就算他哥周苛复活,兄弟俩一起也没有办法。
周昌不能完成刘邦的任务,是必然的。
在这个过程中,刘邦和赵尧各有所图,唯有周昌蒙在鼓里,不知不觉中成了牺牲品。
但周昌没办法,他只能选择接受。
直到最后,他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被手下人算计了。
另外,关于周昌的官职变化,这背后也有玄机。
御史大夫是和丞相、太尉并列的三公之一。如果丞相的位置空出来,御史大夫是很有机会顶上去的。
丞相管的是国家大事,太尉负责军事,而御史大夫则监督百官。
所以你想想,御史大夫的地位有多重要。
表面上看,让周昌去赵国做国相好像是个晋升,毕竟在赵国他就是仅次于赵王的大人物了,听起来挺风光的。
但实际上呢,这是明升暗降。
因为那时候赵国已经归汉朝管了,作为赵国的国相,并不像朝廷里的职位那么有影响力。
把周昌“提拔”到赵国,实际上是把他从中央权力圈里挤出去了,让他没法再直接参与到国家大事中来。
这是一种谋略手段,通过一种看似提升的方式,实际上达到了排挤对手的目的。
写在最后:
纵观赵尧的上位过程,他的思路很清晰:
第一步,向上爬,首先得有个空缺的位置才行。
第二步,为周昌创造机会,让更大的领导派他去攻坚克难。
第三步,确保当空缺出现时,刘邦会选择自己而不是其他人。
当然,送走周昌的手段也是阳谋。
赵尧没有用不光彩的手段来抹黑周昌,因为这会让刘邦对他产生戒心,同时也会被沛县功臣集团围攻。
相反,他是站在刘邦的角度上,用为领导排忧解难的方式,将周昌送走。
这样,要安全的多。
同时作为老板,刘邦又是得利者,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帮自己解决问题,自然提拔赵尧,以形成榜样效应。
因此在赵尧这里,他提拔的核心点就在于,帮刘邦解决了问题。
当然了,赵尧这个办法也不是很完美,因为他以保护刘如意为借口,就一定会得罪吕后,这是弊端。
👇👇每天分享读书干货,关注我👇👇
粉丝福利:
添加微信:zyj99138,回复“《资治通鉴》”,可以领取《资治通鉴解密》电子书1本,欢迎与老周交个朋友
关于咨询:
老周对职场上那些事儿有些认识,大家有拿不准的、不知道怎么办的,可以微信问我,备注“咨询”。另外,最近咨询的朋友逐渐多了,人一多,回复的就慢,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