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城下,刘秀封神

文摘   2024-07-14 22:27   上海  

王政君入宫为太子妃时,不过十八岁。

太子刘奭继位,封为皇后,儿子汉成帝刘骜时,为太后。

刘奭之孙刘欣,登位为汉哀帝,再尊其为太皇太后。

哀帝宠幸驸马都尉董贤,无所不用其极,甚至愿意将皇位让给董贤。

哀帝沉湎声色,二十五岁亡故。

皇帝过世那夜,太皇太后立刻赶到未央宫,收走了皇帝印玺。

老太太借口董贤年轻不懂丧礼,让侄儿王莽入内,掌管未央宫。

王莽弹劾董贤,说他没有照顾好皇帝,致使病情加重,最终不治。

董贤无从辩解,畏罪自尽。

王莽立九岁的中山王刘箕子为帝,是为汉平帝。

太皇太后既专权,又厌政,朝廷里大小事务由是转为王莽主持。


因着王政君,王氏已然是九人封侯,五位大司马,显赫无比。

王莽家却很不幸,父亲早死,没几年,哥哥也去世了。

只剩下自己和老母亲,王莽便异常低调,特别地懂事。

伯父病重时,王莽悉心照顾,衣不解带。

伯父甚为感动,去世时向太后和成帝大力推荐,王莽由是踏入仕途。

此后,一路高升,一直做到了大司马。

王莽官越大,越是谦逊,极其注重声誉。

儿子王获杀了自家一位女婢,被他痛骂一顿,并责令儿子自杀。

王莽母亲生病,同僚们过来探望,结果惊奇地发现,端茶送水的粗布老妈子,居然就是王莽的正妻。

太后封邑二万八千户,王莽坚决不受,全数退了回去,说等到百姓生活富足后,他才能够接受。

饥荒之年,王莽总是带头捐出俸禄,然后百官跟随,灾民最终得到较好的安置。



京城出去巡查的使者,每次都能带回几万字,都是民间自发赞颂王莽的歌谣。

王莽张罗着为学者建造一万套房,鼓励人才到京城来发展,知识分子们又是一片盛赞。

在时人看来,这位王大司马简直是能跟周公媲美的人物。

百官们开始大张旗鼓,赞美起王莽的功德,此起彼伏,络绎不绝。

王莽总是坚决推辞,然后太皇太后坚持一定要封赏。

于是,加封为太傅、安汉公。

没过多久,太皇太后又下诏,封爵之事来奏请我,其他事物都由安汉公来处理。

此时,王莽的权势已与天子无疑。

王莽随后又改了爵号为宰衡,加赐九锡。

依旧是官员们自发上书,跪求封赏王莽,王莽抵死不从,拼命推辞,最后太皇太后出来说,若不接受,则有违天命,背离民心。

最终,王莽不得不勉强接受。


汉平帝渐渐长大,开始对王莽有了警惕与怨恨。

腊月大祭,王莽向平帝进献毒酒,平帝最终中毒身亡。

又立了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流着眼泪说,我暂时代管这个国家,等皇太子长大了,一定会把帝位归还给他。

翌年,全国各地陆续出现各种异象。

巴郡发现了一头石牛,扶风郡发现了石文。齐郡有人晚上做梦,天神告诉他,代理皇帝要做真皇帝了。

梓潼县人哀章献上一封策书,上面写着王莽是真天子,太皇太后要依天命行事。

气氛烘托到这里,一切便水到渠成了。

公元9年正月初一,王莽称帝,国号为新。



从百官到百姓,对新朝充满了期待,王莽却开启了一系列离奇的操作。

十五年的时间内,将国家从混乱推向了崩溃。

为了消除人们对汉室的记忆,王莽更改了官名和地名,变更行政区域,名称设置得无比复杂。

派使者去匈奴,昭告新朝建立,还将匈奴单于改名为降服单于,将汉朝所制“匈奴单于玺”换成了“新匈奴单于章”。

匈奴认为是莫大侮辱,不肯接受,新朝便出兵几十万人攻打匈奴,靡资无数,却几无胜仗。

又将天下田地改为王田,不得私有,直接侵犯了士族的利益。

数次改变货币政策,击毁了商业秩序。

还下了一道别出心裁的政令,所有官员不给发工资。

百官要过日子,只能利用职权,剥削百姓。


黄河在魏郡决口,数郡百姓流离失所。

先前地方上报灾情,希望朝廷重视,王莽担心黄河万一在入海前决口,会淹没自家祖坟。

于是,命令地方政府,不得修筑堤坝。

蝗灾、旱灾、地震频发,新朝法令苛责琐碎,人们动辄获罪,天灾人祸之下,百姓苦不堪言,纷纷揭竿而起。

使臣跟王莽如实汇报,说,民不聊生,走投无路,故而做贼。

王莽听了很不开心,治罪于使臣。

别的使臣知道后,再来汇报时,便会说,贼民造反,有违天命,不久当灭。

王莽高兴,给他加官。

冀平郡守将镇压义军特别用心,屡有斩获。

王莽忌恨之,这么能打仗,他想干什么?

将其召到京城,给个闲职,齐地自此陷入大乱。

掩耳盗铃之下,起义越来越多,中原河北两淮之地,一呼百应,已成燎原之势。



刘秀是南阳郡人,先祖可以追溯到汉景帝。

到了汉末,家世渐微,父亲不过是南顿县令。

刘秀有二个哥哥,大哥刘縯,二哥刘仲,刘縯慷慨大气,爱交豪杰,在家乡素有威名。

刘秀颜值不错,“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又特别爱学习,十九岁时被选到京城读太学。

学了五、六年后,估计是感觉京城里没啥好机会,便回到南阳老家,种田务农,自得其乐。

新朝无道,义军四起,刘縯觉得上天败亡王莽的时机到了,召集当地豪杰,欲图大事。

人们还在犹豫,看着刘秀一身红衣,也跑来参会。

大家都说,连忠厚谨慎的刘秀都愿意起事,我们更应该干了!


义军出师不利,宛县一战,二哥刘仲牺牲,刘氏宗族子弟战死者数十人,

刘縯收拾残兵,苦心说服其他几路义军,渐渐起了士气,又打了几场胜仗,起义军有了数十万人。

大家开始商量,要建立一个政权,最好是拥立刘姓来顺从人心。

南阳郡的豪杰,都推选刘縯。

其他首领觉得刘縯太强了,故意推选了一个更弱的刘玄。

刘縯也不介意,说,大家愿意遵奉刘氏宗室,我很感激,但我们最好不要贸然称帝,不能成为众矢之的。

但众人觉得只有拥立了皇帝,自己才能获得更高的封赏,最终少数服从多数,刘玄被立为更始帝。



公元23年三月,王莽听闻刘玄称帝,大怒,决定集中所有资源,先灭掉这个出头鸟。

以王寻、王邑为将,发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三万,又兼虎豹犀牛大象等猛兽,号称百万,浩浩荡荡,前来讨伐。

义军见官军声势浩大,退入昆阳城。

其时,刘縯带着主力正在攻打宛城,胜败未分。

义军都觉得昆阳守不住,人心惶惶,打算分兵散走。

刘秀拦住大家,说,合兵于昆阳,尚能一战,有一线生机。

如果分兵散去,在场各位都得死。昆阳一旦城破,宛城战事也就危险了,所有义军都会被消灭。

刘秀平素不怎么说话,突然站起来慷慨陈词,大家觉得有道理。

于是问道,那有什么好办法?

刘秀说,我带人出城,找寻援军,诸位务必要坚守等我回来。

是夜,刘秀率十三骑,从昆阳南门突围而出。


刘秀走后,官军越来越多,将昆阳围了几十重。

建了数百道营垒,冲车、投石车无数,一边攻城,一边挖地道。

昆阳城守军扛不住,打算投降,只求保命。

王寻、王邑觉得马上就能破城,干嘛要接受投降,不同意,继续猛攻。

城中义军见投降无望,索性死心,拼命固守。

官军一时也攻不下,昆阳城攻防战陷入胶着。

六月初一早上六点,昆阳守军终于看见远处的扬起的灰尘,以及隐隐的马蹄声。

刘秀带着招募而来的三千军士,杀回了昆阳城下。

刘秀一马当先,冲入敌营,一进一出,一口气斩杀了数十人。

身边将领看着满身鲜血的刘秀,纷纷说道,平日见刘将军保守谨慎,丝毫不敢冒风险。

没想到大敌临阵,却如此勇猛,请将军再做先锋,我们助你。


刘秀三千人直冲官军主营,王寻觉得援军才这点兵马,恃强轻视,不想以多胜少。

点了一万人迎战,又嘱咐下属,绝对不许帮忙。

一万人打三千人,居然打不过,被援军猛杀。

有着巨大人数优势的官军,遵守将令,只在一旁做观众。

很快,王寻被杀,官军士气顿时崩溃。

这时,天气突变,狂风大作,天雷滚滚,暴雨倾盆,官军营中的猛兽吓傻了,四散而逃,将官军阵型冲乱。

城中守军趁势尽出,官军两面夹攻之下,全线溃败。

百万官兵败于昆阳,刘秀一战封神,美名传遍天下。



其时,刘縯也攻破了宛城,刘氏兄弟在义军中声望更加显著。

义军其他将领嫉妒,暗中劝刘玄将二兄弟除掉。

刘秀有了警觉,跟哥哥说,事情有点不对,务必小心。

哥哥说,这种场景我见多了,放心吧,没事的。

刘縯有个部属叫刘谡,一直对刘玄为帝不服,说,当初兴兵起事的,是刘氏兄弟,刘玄算个什么东西。

有人把这句话告诉了刘玄,刘玄抓了刘谡,准备杀了。刘縯赶紧跑来,一心要救下部属。

刘玄便以不服从命令为由,将刘縯和刘谡一起杀掉,

刘秀听闻消息,立刻赶到宛城,向刘玄请罪。

别人讲起哥哥的事情,刘秀面色如常,不多说一个字,也不给哥哥戴孝。

只在夜深无人之时,暗自思念哥哥,泪水浸透了枕头。

刘玄因而有愧,没有为难刘秀,反而封其为武信侯。


义军继续西进,准备攻打洛阳。

王莽闻听大骇,有人跟他说,古书里记载,国家有大灾难,可以用哭声来化解。

王莽信了,率领全臣大哭,又纠集京城百姓,一早一晚集体大哭。

来哭的人,国家管饭,每人一顿稀饭,对哭得特别用心的人,来封为郎官。

整个关中哭声震天,日哭夜哭,指望哭死义军。

义军却势如破竹,一直攻到了长安。

京师大乱,城中不良少年趁机四处放火,劫掠百姓。

未央宫也被点着了,王莽跑到前殿避火。

外面的义军喊杀声一片,大约一千大臣和侍卫守在王莽身前。

从昆阳城下逃回的王邑也在其中,看着自己儿子准备脱了衣服逃走,大声斥责。

儿子羞愧,又退回阵中,父子二人随后死于乱军。

义军最终冲到了王莽跟前,将其砍成碎片。

十五年的新朝,就此彻底顷灭。



王莽死后,群雄割据,战火纷飞。

一直到十一年后,公孙述被吴汉所灭,天下方归于一统。


李怡楚
读书、写字、阅己、及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