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心耿耿高力士

文摘   2024-09-09 22:28   上海  

冯盎是岭南“圣母”冼夫人之孙,随祖母平定王仲宣之乱,被隋文帝封为高州刺史。

冼夫人去世后,岭南僚人再反,冯盎入京奏请朝廷出兵。

隋文帝令杨素和冯盎讨论战局,一番交谈下令,杨素叹服,说没想到岭南竟有如此人才。

叛乱平息后,朝廷任命冯盎为金紫光禄大夫、汉阳太守。

又十年后,冯盎随隋炀帝杨广出征辽东,因功升任左武卫大将军。

隋末天下大乱,冯盎回岭南,集聚民众,自任首领,统率部众五万人。

隋灭唐立,冯盎审时度势,决定接受李靖檄文,率部归顺唐朝。

唐高祖拜其为上柱国、高州总管,封吴国公。

冯盎悉心经营岭南,最终死于任上。


冯盎有十三子,显名者五人,其中冯智玳官至恩州刺史。

冯智玳有子叫冯君衡,承袭了潘州刺史。

其时大唐已改名为周,武后称帝。

为清除李氏后人,武后杀南安王李颖等皇族十二人,又杖死故太子李贤的二个儿子。

年幼还活着的,也都流放岭南,亲党数百家尽数诛灭。

酷吏逢君之恶,继续罗织罪名,告发岭南流放人员谋反。

武后派监察御史万国俊前去查问,万国俊伪造证据,将他们全部冤杀。

为了不至于泄露实情,万国俊索性将冯君衡牵连其中,构陷其参与谋逆。

武后下令,诛杀冯君衡,抄没家产,子嗣充为官奴。

冯君衡十岁的小儿子冯元一被阉割,留在岭南讨击使李千里府中。


李千里本名李琳,太宗之孙,吴王李恪嫡长子。

武后专权时,李琳做官异常低调用心,武后很赏识他,曾送他六个字,“儿,吾家千里驹”。

李琳便将名字改成李千里,并经常进祥瑞讨武后欢心。

武后几乎杀光了太宗后人,但李千里得以幸免。

又五年后,李千里将十五岁的冯元一带到长安,送入皇宫,伺候武后。

冯元一毕竟出自名门,知书达礼,聪慧过人,武后很喜欢,留在身边。

天威难测,某次小过触犯武后,鞭笞后逐出宫门。

一位叫高延福者的宦官,祖上出身岭南,素来敬仰冯氏名望,便将冯元一收留为义子,改名为高力士。



一年后,武后又将高力士召入宫中。

原因在于,高力士谨慎细密,勤勉用心,其他小宦官的确没他机灵好用。

六年后,高力士二十二岁,武后病危。

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杀死武后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同时逮捕二张党羽,全数诛杀。

大势所趋,武后下了诏书,将皇位传给太子李显,唐中宗重新登位。

中宗被武后废黜时,吃尽了苦头,妃子韦氏不离不弃,悉心照顾。

等到中宗复位后,便对韦后千依百顺。

韦后开始频繁干政,俨然第二个武则天。

高力士觉得庙堂失衡,迟早会有大变,辗转联系上了刚从潞州回到长安的李隆基。

李隆基比高力士只小一岁,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年纪,图谋大事也愿意结交宫中的内应。

高力士尽心侍奉李隆基,站队坚决果断。


韦后与女儿合谋,在中宗的面饼里下了毒,害死了自己的丈夫和父亲。

韦后党羽不停地劝说,要韦后沿袭武则天的步伐,赶紧称帝。

韦后面前的阻碍,只剩下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

李旦跟哥哥中宗一样,性情柔弱宽和。

李隆基如同高平陵事变前的司马师,阴养了无数死士,与宫中禁卫万骑兵中豪杰之士都有深交,有一群死不旋踵的亲信。

他决心诛杀韦后集团,不让大唐江山再次落入异姓手中。

行事那晚,二鼓时分,夜空中流星散落如雪,李隆基带领部属冲入禁宫,迅雷般杀光韦氏。

次日胜局已定,李隆基这才将事由告知父亲李旦。

父亲流着眼泪对儿子说,全靠你,大唐社稷才得以保全。

三日后,李旦登上帝位,是为唐睿宗。

毫无疑问,政变过程中,高力士竭尽所能,为李隆基提供了无数可靠情报。

事后论功,高力士封为太子太保,入太子内坊局,每日侍奉李隆基。



此后,太子与姑姑太平公主争斗不休。

唐睿宗突然将皇位禅让给了太子,打破了二人之间的均势。

太子李隆基继位,是为唐玄宗,尊唐睿宗为太上皇。

唐玄宗顺势发起突袭,血洗了太平公主的党羽。太平公主被赐死家中,儿子以及亲信几乎屠尽。

翌日,太上皇下诏,我一心养老,所有政令都归皇帝。

这一年是开元元年,唐玄宗二十八岁,高力士二十九岁。

高力士的职位为右监门卫将军,执掌内侍省事务。


武后归政至今,八年时间内,皇宫无数的阴谋政变,诛杀屠戮,血迹斑驳。

玄宗自权变夺位,见多了朝臣推波助澜,翻云覆雨,相比而言,宦官或许更值得信任。

开元年间,宦官中稍称旨意者,即授正三品将军。

杨思勖、黎敬仁、林招隐、尹凤祥等一众宦官,深受恩宠,监军则权力超过节度使,出使则令各郡惊惧退避。

宦官们各显神通,风云轮转,得势失位,只有高力士始终屹立不倒,稳稳地站在玄宗身边。

高力士谨慎沉稳,分寸拿捏极好,四方上奏文表,小事自行裁决,要事则进奉御前。

数十年如一日,从无错乱。

皇帝很满意,说,力士应承于前,我歇息则安稳。


权力的通道往往也是权力的一部分,迎奉高力士的人越来越多。

李林甫、李适之、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等,各路文官武将,极尽奉承,高力士能帮着美言,都一一从之。

太子李亨见了高力士,称他为二兄,诸王公主称呼阿翁,驸马们称其为爷。

天宝初年,高力士晋爵渤海郡公,后又加官骠骑大将军。

此时的大唐,四海臣服,万国来朝,荣耀到达了极致。

如此恢弘盛世,高力士自然也吃尽了时代红利,家资丰厚,富可敌国。

然则高力士经年低调,乖巧谨慎,人皆喜欢。

玄宗年纪越大,权欲愈强,也就愈发地猜忌,甚至在一天之内杀死了三个亲生儿子。

太子不到四十岁,已然须发皆白,在父亲巨大的阴影中,过着谨小慎微的日子。

但对高力士,依旧是无比地信任。



天宝十四年,大唐命运大转折的一年。

十二月,安禄山以清君侧为由,举兵反唐。

叛兵一路势如破竹,翌年六月,潼关失守,帝都一片哗然。

极度惶恐的唐玄宗带着高力士、杨国忠、杨贵妃、太子李亨,几位贴身宫女和太监,和数十位禁军,趁着长安未醒,悄悄地离开了都城。

出逃的第一日,众人一口气走了五十里路,一直行到了马嵬坡前,才找了驿站,停下休憩。

皇帝缓了心神,准备就寝,便听到外面一阵阵的喧闹。

等到他过问时,一场血腥哗变已然发生,跟随皇帝四十多年的禁军首领陈玄礼突然杀死了宰相杨国忠,以及他的儿子和几位夫人。

正是因为杨国忠祸害朝纲,才逼反了安禄山,进而导致帝国战火连绵,生灵涂炭。

陈玄礼说得振振有辞,麾下将士个个群情激愤。

皇帝只能说,杀了便杀了,你们这就退下罢!

士兵们却并未退去,陈玄礼说,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还得再杀了杨贵妃,皇帝迟迟不愿回复,心下万般不舍。

高力士劝道,贵妃的确没有罪,但将士们已经杀了杨国忠一家,如果陛下还留着贵妃,士兵们心头必然不安,又怎能尽心保护您的安全呢?

七十岁的皇帝只得长叹一声,说,你去请贵妃自尽吧。


贵妃死后,队伍继续西行,走了没多久,突然发现太子不见了。

派人去问,回复说,出发时太子被百姓团团围住,哭闹着不让他走,要一起夺回长安,太子拗不过,决定不跟皇帝走了,他要带人杀回长安。

皇帝沉默很久,他不知道太子是处心积虑,还是临时起意。

但他又不能过于计较,长安毕竟是他丢的,如今他的儿子发誓要夺回来,他有什么理由去阻拦呢?

最后,他整理好情绪,派人跟太子说,你好好去吧,不要辜负百姓们的期望。

一个月后,老皇帝到达成都。

蜀地比不上长安,没了杨贵妃的临时皇宫,显得无比凄冷。

好在有高力士在,高大的身影已然佝偻,但还能为他遮风挡雨。

另一位同样宠幸的宦官袁思艺,听说已经投奔了安禄山。

想到这里,皇帝心里有了些许温暖。

传下旨意,高力士护主有功,晋爵为齐国公。



几个月后,老皇帝迎来了一则错愕的信息,太子已经继位为帝,自己则被改名为上皇。

老皇帝赌气说,好吧,那我就在成都养老了。

香积寺一战,叛军败退,唐肃宗回到了忠诚的长安。

儿子写来了书信,说,我很想念父皇,还是请您来长安吧,让我尽一尽孝道。

老皇帝无从拒绝,只能移驾回长安。

一路劳顿,甫入长安,“上发精骑三千逢迎”,说是保护,其实是绑架。

再往后,新皇帝住在大明宫,老皇帝便搬到了兴庆宫。

晚年的玄宗已经没有年轻时的那种杀伐果断,心气随着力气一起消散。

除了低头,没有别的选择。

陪在身边,依然是高力士。

这一年,老皇帝七十二岁,高力士七十三岁。


三年后,宦官李辅国为了争宠,上书肃宗。

说,老皇帝住在兴庆宫,日常还能接见外臣,还有陈玄礼和高力士在身边谋划,这不利于陛下,最好能把他们搬到僻静之处。

肃宗看了,不置可否。

李辅国觉得沉默就是暗示,矫诏强行把老皇帝搬走。

走到夹城时,李辅国带领五百骑,气势汹汹地拦住去路。

玄宗胆战心惊,吓得几乎坠下马,高力士挺身而出,凭借积威呵斥走了李辅国。

肃宗知道此事后,同样没说话。

李辅国知道自己做对了,索性釜底抽薪,将老皇帝身边人清洗干净。

以勾结逆党的罪名,将高力士流放至巫州。

君臣二人就此分别,亦是永别。


老皇帝郁郁数年,孤独地死在了深宫。

远在黔中的高力士并不知晓,直到二年后大赦,自边地返还,途中遇人闲聊,才知玄宗死讯。

高力士跪地北望,号啕痛哭,吐血而死,得年七十八岁。

唐代宗念他忠心先帝,追赠扬州大都督,陪葬于泰陵,死后继续追随玄宗。



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皇权旁落,藩镇割据。

不论时局如何溃烂,宦官总是在想尽办法取悦皇帝,成为皇帝口中的最后一滴蜜糖。

讨好皇帝的对价,则是可以继续肆无忌惮地侵蚀已然残败的大唐江山。

唐亡于藩镇,亦亡于宦官。


与后世的鱼朝恩、仇士良、田令孜等宦官相比,高力士风评好很多。

“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

原因有二,一是赶上好年月,繁华盛世容错度更高。

二来对玄宗的确忠心耿耿,以死相报。

李怡楚
读书、写字、阅己、及人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