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活气死了恩人

文摘   2024-08-26 22:13   上海  

李彪快五十岁了,仍未成大器。

李彪出身贫寒,素无靠山,几十年咬牙奋斗,始终不得重用,便落下一身臭脾气,孤傲清高,愤世嫉俗。

不知不觉两鬓斑白,已近残年,中夜难眠时,反思自己行止,觉得要有所改变,不能郁郁一辈子。

当时北魏重臣仆射李冲为人谦和,喜欢提携晚辈,只要你真有才干,李冲便会大力向朝廷举荐。

李冲跟随孝文帝多年,勤勉尽职,剖断得体,深受皇帝信任,皇帝还娶了他女儿为妃子。

说起来,李彪比李冲还大了六岁,算不上晚辈,但李彪不甘寂寂,便放下身段,执后辈之礼逢迎李冲。

李冲觉得李彪有诚意,再加上他的确很有才华,便多次向孝文帝推荐李彪。

不仅如此,李冲还带着李彪参加各种权贵聚会,大庭广众下给足李彪面子。

李彪得到了机会,很快脱颖而出,他给皇帝写了七条奏折,涉及到国家治理各项大事。

皇帝看了,非常满意,悉数采纳。

皇帝又派李彪为使臣,出访南齐,还让其修撰国史。

很快,李彪便升迁为中尉,兼任尚书,一时风光无两。


李彪得势后,开始刻意疏远李冲。

当初为了巴结李冲,做了很多违心事情,李冲或许不在意,李彪却绝对无法释怀。

明面上,李彪在各种场合表态,说跟李冲不熟,取得的成就全靠自己努力,以及皇帝慧眼识珠。

背地里,则是频繁排挤李冲,李冲说什么,李彪全部都投反对票。

有时候在路上,二人碰见了,避无可避,李彪板着臭脸,向李冲拱拱手,转身就走。

李冲脾气是很好,但还是受不了李彪的翻脸无情,情绪藏在心里,忍住不发作。



是年,北魏孝文帝南征,留李冲、李彪与任城王元澄监国。

皇帝不在京城,李彪开始显露狰狞。

三个人跟百官议事,变成了李彪的一言堂,他说什么,别人都不能有异议,不然就一顿臭骂。

李冲和元澄起先也来劝李彪,说有事好好沟通,不要这么极端,李彪完全不理会,愈发激烈。

二人为了顾全大局,一再容忍,后来李彪变成了疯子,甚至指着二人痛骂。

终于有一天,李冲发飙了,下令绑了骂人的李彪。

李冲写信给皇帝,说了李彪各种无礼举动,败坏朝纲,藐视同僚,独断专行,希望皇帝判他死罪。

同时也写了自己有罪,错将小人举荐给皇帝,甘愿一起受罚。

皇帝收到信后,满脸震惊,一向谦和的李冲,怎么做了如此疯狂举动。

这封奏折写过来,言辞激烈,意思是他跟李彪矛盾不可调和,已经撕破脸了,皇帝您看该选哪一个。


孝文帝不想在二人中站队,回了一份折子,和了稀泥,说李彪固然骄横,李冲做事也很莽撞啊。

不可能判李彪死罪,先贬他回老家吧。

李冲看了回折,怒气冲天,大声痛骂李彪,当场砸碎了几案。

此后十几日,李冲骂不绝口,一边骂,一边吐血。

医生过来查看,说已经气疯了,肝脏破裂,治不好了。

老实人不轻易发脾气,一旦动怒,便是要跟对方拼命,你不死那就是我死。

数日后,李冲去世,时年四十八岁。


李冲死后,皇帝很后悔。

南伐归途中,经过李冲墓,坐在那里哭了很久。

被贬在家的李彪听说皇帝回了洛阳,上书请求官复原位,继续报效国家。

孝文帝一直都念着李彪有才,有心想把他再召回来。

这时,皇帝收到了一封折子,说李彪与前太子元恂有染。

当初元恂谋反这事,正是李彪罗织的罪名,二人无论如何都扯不上关联。

皇帝明白,诬告是一个信号,意思是李彪犯了众怒,百官容不了下他。

孝文帝识大体,最终不予征召。

孝文帝死后,宣武帝继位,李彪上书要入京。

宣武帝不许,只让他兼任通直散骑常侍,行汾州事。

李彪很不爽,不肯就职,激愤染病。

数十日后病故,得年五十八岁。



李彪的确有才,文章写得花团锦簇。

行事犀利,不畏权贵,孝文帝以为大贤,将他比作汲黯。

只是得势依靠了李冲提携,让他走到皇帝面前,有机会施展一身才华。

这段因缘,李彪耿耿于怀。


如果有人曾帮助过你,他大概率还会继续帮助你,这是人性中的沉没成本效应。

你已经得到他的认同和信任,他会格外珍视这份付出,并愿意继续投入。

付出者可能并未图谋实际回报,只是单纯地期望,你过得越来越好,他的付出便有了积极意义。


李彪如果善待李冲的知遇之恩,二人携手,将各自受益匪浅。

可惜,李彪自底层骤然跃迁高位,仍未放下内心敏感,以及无法平视恩人。

对方的恩情太大了,怎么都还不尽,又不自觉地时刻记着这份情义,整个人如同陷于牢笼。

为了摆脱内心束缚,只能不停地挑战他,好让自己不觉得欠他太多。

故而,大恩如大仇。


站在李冲的视角,在公在私,不遗余力,反而养出了一条白眼狼。

老实人有时的确无法自我和解,悲愤之下,活活气死。

李怡楚
读书、写字、阅己、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