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唐背后是真切的现实

文摘   2024-08-16 22:03   上海  
陈蕃就任乐安太守,下车伊始,四处问贤。

有人向陈蕃推荐了一个赵宣的人,说他极有孝道。

父母亡故后,赵宣葬亲不闭墓道,住在里面守丧,一直住了二十多年。

赵宣孝行传为美谈,乡邻们都很敬佩。

陈蕃也觉得这是个贤才,前去拜访,不过他没有去墓室见赵宣,而是直接去了赵宣家。

赵宣妻子接待他,奉上茶水,让陈蕃皱眉的是,妻子后面还跟着五个娃娃,有男有女。

陈蕃问,这娃儿哪来的?

妻子嗔道,自然是跟赵宣生的,难道你怀疑我的人品么?

陈蕃怒了,说,圣人礼节,品行高贵者必须恪守,市井小人,也应当去努力做到。

祭祀先人,结庐守孝,三年也就够了,时间再长,反而是对亡者不敬。

赵宣这家伙沽名钓誉,把时间拉长到二十多年,这也罢了,更过分的是,睡在墓中生儿育女,欺世盗名,亵渎亡灵,真是太无耻了!

陈蕃无比气愤,下令治罪赵宣。


起初,汉武帝设置察举制,希望地方官员为国家推举贤才。

不设科考制度的原因在于,其时纸张印刷没有普及,知识被垄断,若只走科考,下层将毫无机会。

察举制度,至少能挖掘一部分品行上佳的寒门子弟。

只不过制度往后走,逐步显露出其弊端。

作为具有推荐权的州郡长官,开始举才不避亲,推荐自家子弟,或者为了避嫌,互相举荐对方子弟,换取两个家族同步继续跃升。

比如,陈蕃祖父为河东太守,他便很顺利地被推为孝廉,进而入仕。

至于实际才能,那就不用过于计较。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绝非夸张讽刺。

剩下的额度,便是推荐辖区内的道德模范。
道德名节是很主观的事物,没有量化标准,只能基于地域里其他人的一致社会评价。

很多人便为了做官,如同赵宣一样,想尽各种办法制造舆论,博取虚名。

到了东汉末期,情况变得更恶劣了。

察举制度变成了门第大族间的游戏,蛋糕在上层几乎分光,普通百姓出头机会越发渺茫。


于是,汉顺帝时,尚书令左雄提了个极端的方案。

孔子说四十不惑,人到四十岁才能算不迷惑,因此建议,孝廉不满四十岁不得被察举。

当然,如果有特别优秀的才干,可以不受年龄限制。

皇帝同意了,地方郡县很不满意。

广陵郡特意跟左雄对着干,立刻推荐了一个叫徐淑的孝廉,不满四十岁。

尚书郎来查问,徐淑回答,诏书说了,若有如颜回、子奇这样的人,可以不限制年龄。

我们太守认为我有颜回之才,所以派我应征。

左雄笑眯眯地说,颜回闻一知十,请问你这个孝廉,闻一知道几?

徐淑无从应对,被退还广陵,郡守也被论罪免职。

左雄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看似荒唐,实则是为了堵住地方胡乱举荐孝廉。

四十岁是个客观标准,你们家孩子没到这个岁数,便没有被举荐的机会。

但地方郡县又有必须举荐的职责,那是不是就能分一些名额给适龄的普通人,让朝廷得到几个真正的人才?

汉顺帝其时十八岁,期待有所作为,试图广纳人才,故而同意了左雄的建议。



赵宣为博名声,二十多年吃住在坟墓里。

左雄为清吏治,四十岁以下不许被察举。


看似荒唐和极端,其实都呼应着真切的现实。

何种土壤,便会长出何种果实。

李怡楚
读书、写字、阅己、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