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进攻长江

时尚   2024-12-09 08:10   江苏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淮河雨的知识星球,加入方式是使用微信扫描下图的二维码。

友情提醒:知识星球是付费平台,有一定的门槛,请知悉。


图片引用自网络
英军撤离宁波和镇海后发动了空前的长江会战,这是影视剧中英军攻击上海吴淞口,清军与英军展开炮战的画面。


作者:淮河雨

短评

经历停歇期后,英军开始向长江沿线发起进攻。

01

1842年3月28日,道光皇帝接到了刘韵珂“十可虑”奏折后心态也发生了变化。

他意识到打是打不过英国人了,可要是不接着打,怎么对满朝文武交待。

从虎门销烟开始,与英国人的战争就成为帝国朝堂上最核心的话题,关注度实在太高了,颇有骑虎难下之感。

也是3月28日晚上,从广州回到北京述职的广州将军耆英被道光秘密召见,两人密谈到深夜。

耆英是满洲正蓝旗,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南京条约》正是在耆英的主导下签署的。

之后他又先后签下了《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与美国签订了《望厦条约》、与法国签订了《黄埔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因在与英法的谈判中欺上瞒下,被暴怒的咸丰皇帝赐死。

第二天,也就是3月29日,道光宣布耆英改任杭州将军。

4月3日,原两江总督伊里布获释,道光让他跟随耆英一起去浙江。

4月7日,道光再次任命耆英为全权钦差大臣,接替奕经。

在耆英出发前,道光明确告诉耆英,对英国人要“先剿后抚”。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剿是剿不动了,后面的”抚“字才是核心。

在道光的计划中,奕经之前组织的浙江东部大反攻属于“剿”;耆英则属于“抚”,所以耆英奔赴浙江真正的目的是让他去跟英国人谈判。

1842年4月15日,耆英和伊里布离开北京南下,于5月9日抵达杭州。

也就在耆英两人南下这段时间,奕经来劲了。

他开始了抓“汉奸”行动,美其名曰“锄奸”。

当时闹了不少笑话,据记载,有一次,奕经的“锄奸队”又抓到了一个“汉奸”。

在清军大营的当地县令恰好看到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这哪里是汉奸。

原来此人是个非常有名的惯偷,也可以称之为是神偷,叫徐保,被县令多次关进监狱。

县令心知徐保罪不致死,有心救他一命,于是拦下了“锄奸队”。

他告诉徐保,有一个办法能洗清他的冤屈,还能保他一命。

办法就是,你不是会偷吗?现在还去偷,只不过不是偷财物,而是偷“人头”。

只要徐保能弄死个英国人,把英人头颅献给奕经,一切问题就都不是问题了。

徐保一听满口答应,话说徐保倒也有些本事。

他悄悄潜入宁波城,还真就弄死了一个落单的英军士兵。

英国人的长相和中国人大相径庭,做假肯定是做不了的。

奕经开心坏了,果然不仅没把徐保当汉奸砍头,反而重赏了徐保。

奕经同志眼珠子一转,自己费尽力气带几万人也没杀死几名英国士兵,小偷倒好,轻松就搞定一个。

那就发动小偷们去“偷人头”,奕经精心制定了规则标准。

带来一个白人英军士兵的奖赏最高,黑人英军士兵(实际是印度人)的奖赏最低。

如果活捉一个,奖金翻倍。

若是能斩首一名英军军官,直接赏银一万两。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宁波附近的小偷纷纷出动,专门偷袭落单的英军。

据说在1842年5月7日,英军撤离宁波前,被小偷们杀掉的英军士兵不少于40人,甚至还真的活捉了几名英军士兵。

当时宁波城里的气氛愈发诡异,士兵不断被杀之后,英军下令不许士兵单独外出。

这些小偷们便彼此配合,大胆地攻击英军的小股巡逻队。

由于小偷们都在夜晚行动,为了隐蔽,还会全身穿黑衣,他们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只,故时人称之为“黑水党”。

1842年5月7日,英军撤离了宁波和镇海,奕经激动不已。

他在给道光的奏折中没有提及“黑水党”,而是把功劳全部揽在自己身上。

包括英军撤离的功劳,也全都是自己再次出兵把他们撵走的。

自打开战,道光皇帝收到了无数注水的虚假大捷,他自然疑虑奕经的话是真是假。

可当皇帝知道确实抓到了俘虏之后,道光信了。

这要不是大捷,怎么会抓到俘虏呢?

道光下令重赏了奕经,奕经虽然没有提到“黑水党”,但他还是把徐保当成自己的部下报了上去。

徐保获得了一个五品顶戴,从小偷一跃成为帝国官员。

英军的撤离跟“黑水党”关系不大,璞鼎查从香港返回宁波之后,决定进攻长江,因此英军撤离宁波、镇海、定海。

但道光皇帝不知道这些,奕经也不管。

可怜的道光还想着嘉奖奕经,殊不知,更惨烈的战争还在后面。

图片引用自网络
影视剧中的耆英。
抵达浙江的耆英给道光上奏,表达了对战局的悲观情绪,引发了陷入在奕经假奏折中 正亢奋的道光的不满。1842年5月25日,道光下旨,暂停耆英和伊里布的工作,钦差大臣依旧是奕经。
02

璞鼎查想要尽快结束战争,此时他有两个选择,一是北上大沽口,直接挑战清帝国首都北京。

另一个是进攻长江,切断帝国南北交通命脉 - 京杭大运河。

经过和部下的分析,英军上下一致认为,如果攻占了北京还是无法逼迫大清帝国投降,那么战争结束将遥遥无期。

中国北方比南方寒冷得多,若战争再拖到1843年,英军将被迫在相当寒冷的环境下作战。

最终,璞鼎查决定将目标对准长江流域。

第一站是乍浦,乍浦在《鸦片战争:浙江大反攻》中提到过,清军原计划从乍浦出发收复定海。

但由于作战意图被发现,英军主动出击,将先期抵达岱山岛的清军驱逐,集结在乍浦的数千清军不敢动弹,收复定海之战不了了之。

不清楚乍浦在哪里的可以看下图,长方形框住的区域就是乍浦的大概位置。

乍浦在如今的浙江平湖市,平湖是嘉兴的代管县级市。

乍浦一直是清帝国在江浙地区比较重要的海防重地,璞鼎查担心自己进入长江后,集结在乍浦的清军会抄击自己后路,便决定先摧毁乍浦。

乍浦原有驻军1800人,各省援军陆续抵达后,战前清军兵力超过6000人,拥有110门火炮,22艘战舰。

客观来说,清军确实重视乍浦。

在乍浦驻扎的清军实力和规模都相当可观,放在冷兵器时代,绝不是轻易能打下的要塞。

为了拿下乍浦,英军出动了12艘战舰,2200人。

1842年5月18日一早,英军舰队猛烈炮击乍浦。

乍浦清军炮台随即予以还击,和过去的历次炮战一样,清军炮兵很快被压制。

英军兵分三路强行登陆乍浦,清军本想组织反击,把登陆英军赶下海。

奈何英军舰炮威力巨大,反击部队被轰得连队形都无法维持。

右路英军拥有960人,他们在舰炮的支援下,攻占了乍浦右路主要防守阵地 - 天妃山炮台。

中路英军只有300人,他们主要是去进攻清军水师的。

清军水师战力低下,大部分水兵都被抽去协助陆军防守。

水师基地剩余300多人,与英军兵力相当。

但双方的战术素养、武器装备差距太大,300余人几乎全军覆没。

左路英军有860人,这路清军的抵抗意志极为强烈。

英军刚一登陆,千总李廷贵、张淮泗就带着不到400名清军冒着英舰的炮火发动反击。

虽然在火力上差距极大,但李廷贵和张淮泗愣是和英军干了一个多小时才败下阵来。

击溃了清军反击部队后,英军扑向乍浦城。

在城外,清军又阻击了两个多小时才向平湖方向撤退。

和其他清军通常以分钟为单位的溃败速度相比,左路清军打得还可以。

乍浦一战,英军损失80人,其中阵亡9人,受伤55人,被俘16人。

阵亡的英军中有一名是中校,这是英军侵华以来损失最大的一战。

清军损失1500多人,其中阵亡650余人。

乍浦清军最高指挥官长喜遭英军炸伤,被部下送到嘉兴后伤重去世。

英军在乍浦逗留到5月28日,临走之前焚毁了乍浦城,据悉有1000多名平民在这10天内遭到英军杀害。

耆英在获知乍浦失陷后,预知战火将继续燃烧。

他一面下令释放16名英军俘虏,表现和谈诚意,另一方面赶紧给道光上奏,请求尽快议和。

璞鼎查接到耆英求和的信号后,倒也跟耆英谈了一次。

可问题是,耆英没有从摇摆不定的道光那里获得明确的和谈筹码,只是模糊的表示可以“通商换和平”。

怎么个“通商换和平”法呢?面对璞鼎查的追问,耆英思考之后说继续维持广州地区的通商。

璞鼎查听后扭头就走,广州本就是大清帝国唯一的通商口岸。

如果用广州一地的通商来换取英国停战,等于和过去一样,没有变化,那他璞鼎查来华玩来了。

紧接着5月25日,即乍浦失守7天后,奕经重掌大权,璞鼎查就此中断与耆英的议和谈判。

璞鼎查决定向长江进发,第一关就是吴淞口。

守在吴淞口的是两江总督牛鉴。

图片引用自网络
影视剧中的两江总督牛鉴。
牛鉴在影视剧中被描绘成了反派,愚昧、刚愎自用、保守、主和,活脱一个二百五。实际上牛鉴算是一个能臣,只是他对军事并不熟悉,对英军的情况也基本不了解。
03

那个年代的通信十分不便,道光沉浸在奕经的虚假奏报中,做出了暂停耆英工作的决定。
决定刚刚发出没多久,他就接到了乍浦陷落的消息。
那个落后年代交通、通信的落后放大了冰火两重天带来的落差,
前一天还觉得有戏,后一天就傻眼了。
乍浦失守再次把道光拖进了痛苦的深渊,原本他已下令耆英离开浙江,让奕经自由发挥。
这么一看,耆英还不能走,他又紧急命令耆英暂缓离开。
道光的想法是让耆英相机与璞鼎查谈判,然而太晚了,1842年5月28日,璞鼎查带兵直奔上海而去。
牛鉴是甘肃人,生于1785年,死于1858年。
他是非常传统的帝国官僚,牛鉴符合封建制度下所有官员该有的特征。
从封建视角来看,他是合格的。
刚正不阿,敢直言上谏,道光本人对他非常欣赏。
原本老牛是干陕西布政使,因跟陕西巡抚不对付,直接称病辞官回家去了。
道光帝觉得牛鉴不错,于是安抚之后任命牛鉴为河南巡抚。
史料记载,牛鉴在河南干得相当好,当地百姓对他评价挺高。
在风起广州之后,道光就想把牛鉴派往东部沿海。
但偏偏黄河发大水,牛鉴走不开。
洪水围困开封60多天,牛鉴身先士卒,一直矗立在抗洪一线,再度赢得了河南百姓的赞扬。
河南洪水退却之后,道光对牛鉴的好感再度上了一个层次。
两江总督裕谦自杀殉国,道光第一时间就想到让牛鉴补这个缺。
牛鉴风尘仆仆来到上海之后,整个上海地区的防御体系已经在构建之中。
江苏巡抚梁章钜是一个比较敏锐的人,自他知晓英军第二次攻占定海之后,他就意识到,英军迟早要把战火烧到上海。
因此全力搭建上海的防御体系,这里要强调一点,如今上海是一个巨大的城市。
但在那个年代,上海地区有两个县:上海县和宝山县,宝山县是核心所在。
文章为了叙述方便,有时候会直接称之为上海。
上海县部署了1800人,配备火炮32门;宝山县部署了3700人,拥有大小火炮240门。
这些火炮很多都是鸦片战争爆发后,紧急赶制出来的。
崇明岛上驻扎了3200人,整个上海地区拥有8700名帝国正规部队。
梁章钜感觉兵力还是不够,于是奏请北京,在1841年10月6日,又调了2000兵马进驻上海。
到10月底,北京又从徐州给上海调了1700人。
1841年11月14日,牛鉴抵达上海后立即勘察防务。
勘察之后,牛鉴又请求增兵,道光从河南给牛鉴派了1000人。
等到上海战役爆发时,上海地区拥有超过1.3万人的陆军部队,数百门大小火炮。
这还不算上海当地组织了几千名乡勇,整个上海地区看上去固若金汤。
牛鉴给道光上奏,在奏折里,他对在上海击败英军信心满满。
不仅仅是因为帝国在上海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牛鉴的麾下还有一员大将。
此人就是江南提督陈化成。
如果说杨芳和余步云是帝国陆军的双子星,那么关天培和陈化成就是帝国水师的双子星。
杨芳和余步云的表现一塌糊涂,早已不负名将之威。
关天培倒是鞠躬尽瘁,战死在广州,而与关天培齐名的陈化成表现得也相当出色,这一点后面会提及。
在牛鉴看来,上海地区的防御体系非常完整,兵力强大。
又有陈化成这样的水师名将压阵,英国人没有在上海打赢的可能。
可惜的是,牛鉴对英军的攻击能力并不了解,他还是用封建时代的眼光看待对手。
虽然他和陈化成基本做到了面面俱到,能防的地方全部防到了,但技术和战术的差距却无法弥补。
1842年5月28日,英军战舰20余艘,总兵力7000人(后续有援军抵达)从乍浦出发。
在多次试探之后,1842年6月8日,英军在长江口以东找到了落脚点 - 鸡骨礁,上海战役即将爆发。
图中圆环处是鸡骨礁的大概位置。

—  END  —

作者:淮河雨,不知名的90后自媒体作者,一名单细胞的文科生,试着和朋友们分享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为了防止失联,新号和旧号可以一起关注。



淮河雨
不一样的90后,喜欢与世界分享不一样的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