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神运动的“塌房”

时尚   2024-11-04 08:00   江苏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淮河雨的知识星球,加入方式是使用微信扫描下图的二维码。

友情提醒:知识星球是付费平台,有一定的门槛,请知悉。


图片引用自网络

引发了极大争议的数学“神童”姜萍。


作者:淮河雨

短评


与其责怪姜萍和她的老师王闰秋,不如说是阿里“造神”造塌了。

01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7月5日发布的文章《 “李艺飞”似的感动还能持续多久?》
读了那篇文章之后就能明白何为“造神”,以及“造神”塌房之后引发的反感和厌恶是多么的强烈。
什么样的人需要造一个“神”?
我认为两种人需要:内心极度自卑的人和心怀鬼胎的人。
当这两类人组合在一起时,那就是人类的灾难。
2017年6月24日,“2017年中国成都·金砖国家电影节”开幕。
俄罗斯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获得了6个奖项,据说这部电影让不少中国观众热泪盈眶。
起初不理解,了解之后就明白为什么一些中国人喜欢这部电影了,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宣传的。
去看这部电影的话会发现其中的一些情节和台词很熟悉,总觉得似曾相识,非常套路化。
大家都玩得一样的套路,然后有些人长期接受这种套路的影响,自然会对《潘菲洛夫28勇士》爱不释手。
《潘菲洛夫28勇士》取自“真实”的故事,打引号的真实,因为真实的故事背后也充满了水分。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军征召了一个由哈萨克人组成的第316师。
战争初期德军进展神速,极其强悍的纳粹德军像热刀划过嫩豆腐一样摧毁了苏联军队,迅速抵达莫斯科城下。
第316师被命令阻止德军对莫斯科的进攻,1941年11月16日,在杜博谢科沃车站附近,该师所属的28名士兵阻击德军坦克前进,最终全部战死。
苏联官方敏锐的意识到在兵败如山倒面前,这28人是一个极好的宣传发力点。
擅长造神的苏联政权开始了行动,通过塑造一个典型案例来为丧失信心的苏联军人们打鸡血。
当然一起参与打鸡血的还有督战队的机关枪,通过魔法洗脑+物理驱魔,苏联政权稳住了形势。
造神过程也很简单,给28人镀上一层政治正确到不能再正确的光辉形象,然后开始编故事。
在苏联官方的报道中有这一句话:指导员季耶夫在战死前对战士们说:“俄罗斯虽然地域辽阔,我们却毫无退却的地方。莫斯科就在我们身后。”
以前小时候看到这种或者类似的宣传会感动的稀里哗啦,后来就感觉到了不对。
既然是全军覆没,那么是哪个生还者听到的这句话,并且将话传递给苏联政权的呢?
答案有且只有一个,这句话是后方坐在办公室里的人自己编的。
也许是那个年代的通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苏联政权的各个喉结报纸的报道内容还存在不一致。
比如《消息报》中称28名勇士消灭了5辆坦克和80名德军士兵。
等到《共青团真理报》发表社论时变成了8辆坦克和100名德军士兵被28名苏军战士消灭。
《红星报》最夸张,在他们的春秋笔法下,28名苏军战士摧毁了18辆德军坦克,击毙了800多名德军。
等于28人吃掉了一个德军整编营,这种荒诞到离谱的说法居然最终被苏联官方采纳,定调为就是28人干掉了一个德军整编营。
苏联政权号召全国、全军向潘菲洛夫28勇士学习。
但依我的想法,还是向《红星报》学习吧!毕竟他们消灭德国人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一线军人。
图片引用自网络
坐落在阿拉木图市果戈里大街的“潘菲洛夫-28勇士纪念公园”里的雕塑。
虽然后人给他们送上了荣光,但真实的历史可能让人遗憾。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二战历史学家调查了那段历史,发现德军确实在杜博谢科沃车站发动过进攻。但由于德军太剽悍,仅仅一次冲锋,所谓的28勇士就全军覆没。而幸存的第316师战士们则告诉历史研究者,德军对莫斯科发动了全线进攻,整条防线几乎到处都是险情,根本没人关注杜博谢科沃车站的战斗。而事后也没有任何记者来采访过他们,自此真相大白,所有关于28勇士的报道全都是苏联政权编的,是莫斯科造的一个“政治神”。
02

说起苏联的造神,怎么能少得了“斯达汉诺夫运动”。
那应该算是苏联最著名的造神标杆运动之一,上过中国历史教科书的。
1935年9月5日,《真理报》以《社会主义大力神:顿巴斯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和迪卡诺夫》为题报道了劳动英雄 - 斯达汉诺夫。
苏联官方借斯达汉诺夫的名头掀起了一场社会主义大干快上的“斯达汉诺夫运动”,斯达汉诺夫本人则成为苏联家喻户晓的人物。
历史总有还原真相的一天,苏联解体前夕,苏联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总统戈尔巴乔夫搞起了“公开化”改革,斯达汉诺夫运动的真相也随之水落石出。
1935年8月29日,伊尔敏诺煤矿的党委书记彼得罗夫找来了斯达汉诺夫,要求时年29岁的斯达汉诺夫配合一下组织的宣传。
8月30日晚上,斯达汉诺夫和他的两名同事来到矿上,一同前来的还有彼得罗夫以及一名记者。
苏联的采煤技术非常落后,一名矿工的效率一个小时顶多开采几吨煤而已,可是几吨煤的产量根本没有什么爆炸效应。
为了创造一个纪录,大聪明彼得罗夫想到了“叠罗汉”的好办法。
他让斯达汉诺夫的同事鲍里先科、谢戈廖夫一起上阵,三个小伙子6个小时干出了102吨煤。
不过在记者上交的采访稿中,鲍里先科、谢戈廖夫的名字被抹去,只剩下了斯达汉诺夫。
9月1日,《真理报》只是在尾版很小的位置刊登了这一新闻,压根没有重视。
命运的转折是苏联重工业人民委员奥尔忠尼启则,这位老兄发现了这一让他眼前一亮的事迹,苦于没有宣传素材的老奥同志立即指示要大力宣传。
于是《真理报》在9月5日以头版头条发布了文章,就是上面提到的《社会主义大力神:顿巴斯采煤工人斯达汉诺夫和迪卡诺夫》。
消息一出,采煤界就炸了。
率先打破采煤纪录的伊佐托夫和斯达汉诺夫飙上了,这里稍微说明一下,为什么斯达汉诺夫的上司彼得罗夫想创造一个纪录呢?
因为在1934年,另一个煤矿的采矿工伊佐托夫就已经创造了纪录,并且受到了嘉奖。
受到刺激的彼得罗夫决定给伊佐托夫上上课,让他知道什么叫采煤。
这才有了后来的1935年8月30日晚上的造假事件。
9月9日,斯达汉诺夫创造了6个小时175吨煤的开采纪录;9月11日,伊佐托夫干出了6小时240吨的纪录。
之后伊佐托夫又搞出了6个小时310吨,斯达汉诺夫不甘示弱,完成了6小时321吨的“壮举”。
如果不是苏联官方为了维护斯达汉诺夫的形象(因为“斯达汉诺夫运动”在全国已经风起云涌),及时干预了进来。苏联采煤纪录不会停留在6小时321吨的,加个0都止不住。
粮食亩产都能到万斤,煤炭开采过千斤不过分吧。
至于后来,斯达汉诺夫受到了斯大林的接见,成为苏联的全民偶像。
斯达汉诺夫的名字命名的斯达汉诺夫运动”席卷了苏联各个领域,从医生到警察,都在搏业绩。
尤其是警察、克格勃等执法机关,居然制定了挑战更高逮捕人数的荒诞KPI。
不知道有多少无辜的人成为斯达汉诺夫运动”的牺牲品。
虽然真相直到苏联解体前才被揭露,但很早就有人看不下去了。
1936年6月14日,苏联官方的御用作家高尔基去世。
法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安德烈·纪德获邀出席葬礼,苏联官方隆重接待这位蜚声世界的文学大师。
在苏联访问期间,苏联官员向纪德宣传了斯达汉诺夫。
当纪德听说斯达汉诺夫5小时干了之前8天的活时,反问道:“他之前8天是不是干了5小时的活?”此话一出一度让负责接待纪德的苏联官员下不来台。
不仅仅是外国人,苏联内部也有明白人。
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新的话事人。
矿工出身的赫鲁晓夫很清楚斯达汉诺夫之流的所谓纪录是怎么来的,他将斯达汉诺夫赶回了煤矿,继续采煤去吧。
已经习惯了莫斯科锦衣玉食生活的斯达汉诺夫深受刺激,染上了酗酒的毛病,以至于精神失常被送进了精神病院。
1977年11月5日,斯达汉诺夫死于精神病院。
死之前,已经无人关注斯达汉诺夫。
苏联的政体决定了他们需要源源不断的“造神”才能维持形象,作为斯大林时代造出的“神”,斯达汉诺夫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
图片引用自网络
登上《时代》杂志封面的斯达汉诺夫,一个普通人在苏联的宣传机器下能够史册留名,斯达汉诺夫也算是不枉此生了。
03

与这些历史著名的造神运动相比,姜萍事件就是小儿科。
我到现在都认为,相比于姜萍,阿里达摩院的责任更为重大。
姜萍事件与28勇士、斯达汉诺夫不一样,那是官方公然造假。
但姜萍事件却不是,姜萍违反参赛规则是有错的,但让这件事演变为一个跨越了社会各个阶层的高热度社会热点事件是谁的错?
整整143天不回应,又是谁的错?
就阿里发的那个通告内容来讲,别说143天,143分钟就能搞定,为什么要拖这么久?
你明明掌握了最多的信息,却选择沉默。
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却直到成为一个舆论漩涡时才轻飘飘的甩出一则通告,阿里达摩院的行为犹如三岁幼儿,是极不负责任的。
姜萍和老师王闰秋一定是有私心的,毋庸置疑。
可阿里不也是想趁此机会搞个“造神”运动吗?
阿里达摩院组织的所谓全球数学竞赛本就是一个不严肃的活动,是的!连比赛都算不上,撑死也就是个数学活动。
但阿里达摩院的目的很明确,你们都觉得我的竞赛不严肃,不如那些正儿八经的数学竞赛,可我却挖掘了一位数学神童。
这对阿里全球数学竞赛知名度的提高,含金量的打磨得有多大的推动作用。
王闰秋和姜萍有小私心,阿里有大私心,最终导致这一事件以如此不光彩的结果画上句号。
姜萍和王闰秋欺骗了所有人,而阿里达摩院愚弄了所有人。
姜萍、王闰秋还以为他们能通过阿里全球数学竞赛捞点知名度,最好能吸点金。
结果没想到,他们的行为给了阿里达摩院更好的素材。
只是阿里达摩院没有想到,造神容易,可让“神”经得起挑战却难的多。
今时不同往日,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你敢造神,就得接受随时可能翻车的现实。
造神或者造假很可恶,但容留造神及造假的人和组织更为可恶。
为姜萍事件做总结,这就是一场由心怀鬼胎的人、组织共同垒筑的谎言骗局。
姜萍和王闰秋编制了骗局,阿里达摩院推波助澜,让这个骗局挟裹了无数人。
最终阿里达摩院以一纸公告将责任推干干净净,给社会留下了一地鸡毛。

—  END  —


作者:淮河雨,不知名的90后自媒体作者,一名单细胞的文科生,试着和朋友们分享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为了防止失联,新号和旧号可以一起关注。


淮河雨
不一样的90后,喜欢与世界分享不一样的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