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决战镇江

时尚   2024-12-20 08:12   山东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淮河雨的知识星球,加入方式是使用微信扫描下图的二维码。

友情提醒:知识星球是付费平台,有一定的门槛,请知悉。


图片引用自网络
影视剧中海龄下令封闭镇江城门,缉拿汉奸。
海龄不许老百姓出城,也拒绝绿营兵入城。两江总督牛鉴质问海龄为何拒绝援兵入城,海龄居然说绿营兵打仗无能,害民有方。绿营兵确实无能,但论害民有方,八旗兵与绿营兵不相上下。




作者:淮河雨

短评

镇江战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最后一战,也是英军损失最大的一战,八旗军打出了高光表现。

01

1842年7月15日,英军舰队抵达镇江江面。

7月20日,英军主力悉数抵达。

英军的行动令清帝国大为震惊,由于轻信英军北上。

道光一面下令从华北、东北调兵守护北京,一面命令耆英和伊里布到南京去找牛鉴,准备与英国和谈。

是的!道光以为战事主要会发生在北方,南方应该稳定了,趁此机会抓紧时间在江浙地区与英军议和,看看能不能避免战火真的烧到北方。

可惜牛鉴等人判断失误,英国人并没有进攻北京的想法,他们继续在长江地区开展军事行动。

英军从上海出发,一路上非常轻松。

上海到镇江的长江两岸其实有不少炮台,但大清帝国走到19世纪中叶时早已武备废弛。

那些炮台要么没有火炮,要么只有几名兵丁象征性的守一下。

英军舰队几乎毫无阻挡的就来到了镇江,全程基本未发一枪一炮。

也正是因为英军一路上走得太顺了,加上之前的历次战役,英军都是一边倒的击败清军,轻敌思想充斥英军上下。

进攻镇江的英国陆军在6915人,编为四个旅,第一、二、三旅,以及炮兵旅。

其中第一旅和第三旅拥有4400人,第二旅1800人。

其中炮兵旅负责与海军舰队一起,提供火力支援。

第一旅和第三旅负责主攻镇江,第二旅则部署在镇江外围,负责阻挡清军增援。

驻扎在城外不许进城的清军有近3000人,四川提督齐慎和江南提督刘允孝率领他们。

原本这两人怒于海龄拒绝他们进城,打算把兵带走,最后是牛鉴出面把他们给劝了下来。

海龄对牛鉴其实也不客气,得知海龄拒绝援军进城时,牛鉴跑到镇江质问海龄。

守城八旗兵见是两江总督来了也没有开门,而是不紧不慢的去通报海龄后才缓缓开门,差点把牛鉴气死。

7月20日,英军侦察发现了清军怪诞的部署。

镇江城墙坚厚,城楼上却零零散散站着几名士兵,城外无险可守的丘陵和平地上密密麻麻的驻扎着几千名士兵。

英军被清军的战术搞懵了,经过反复研判,英军得出了结论。

结合过往清军容易逃跑的惯例,他们推断,清军可能会随时弃城而逃,所以清军主力部署在城外。

英军由此得出镇江之战应该会比较轻松的结论,这个判断为镇江之战的惨烈埋下了伏笔。

7月21日早晨,英军发起军事行动。

没有任何意外,齐慎、刘允孝等人带着绿营兵与英军一顿厮杀,被英军优势炮火杀伤一百多人后。上午9点左右,数千名清军便向南京方向撤退。

镇江孤城完全暴露给了英军,英军随即开始攻城。

英军第三旅主攻镇江西门,第二旅原本是用于防守镇江外围,见清军大队撤走,便和第一旅合攻镇江北门。

到上午10点,北门被英军破开。

第一旅和第二旅冲向西门,八旗军顽强抵抗,但战至中午,英军还是打到了西门。

英军从城内打开了西门,英军第三旅蜂拥而入,至此镇江外城沦丧。

最为惨烈的内城攻防开始了。

在镇江的八旗兵分为两支,一支是从南京调来的青州八旗。

青州八旗原驻防在山东潍坊,南方战事吃紧后,帝国命令青州八骑驰援南京。

这支八旗兵人数比较少,也就400人。

镇江当地的驻防八旗称之为京口八旗,京口八旗有1200人。

京口是镇江的古称之一,最早见于《尔雅》,古人把高平之地称为“京”,北固山下的江口称为“口”,合称为“京口”‌。

虽然京口八旗是当地驻军,人数也更多,但战力较青州八旗差很多。

英军进攻镇江内城时,青州八旗的表现相当霸气。

他们在城墙上与英军激斗一个半小时,与英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摔跤、白刃战。

据当时胆大观战的镇江百姓口述,不少八旗兵的刀柄上沾满了血,握都握不住,八旗兵就弃刀与英兵肉搏。

有的士兵则手持长矛与英军拼刺刀,不少英兵被八旗兵从城墙上挑落。

可惜的是,青州八旗人数太少,根本挡不住英军的进攻。

英军击穿青州八旗的防守,进入了内城。

海龄见状心灰意冷,一把火烧了都统府,然后带着全家人自杀了。

不过有野史传闻,海龄是被愤怒的镇江民众所杀。

根据大部分史料分析,还是支持海龄自杀的判断。

失去了最高指挥官,京口八旗也打算跑路。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京口八旗长期驻防繁华的江南,战斗力被腐蚀殆尽。

在青州八旗与英军死拼时,他们根本不敢上前支援。

退下来的青州八旗残部强逼京口八旗在内城列阵迎战英军,可由于海龄已死,京口八旗军心动荡。

英军大炮还没有打几炮,京口八旗便率先逃跑。

青州八旗气炸了,指着京口八旗的鼻子骂。

你们不敢打仗,跟在我们后面给我们助威总可以吧。

不好意思,不行,京口八旗不理青州八旗的怒骂,掉头就跑。

青州八旗并没有跟着京口八旗跑路,而是在内城与英军巷战。

这部分青州八旗几乎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最英勇,也是最剽悍的清军部队。

结局很遗憾,青州八旗撤出城时只剩下不到百人。

整个镇江战役,清军损失500余人。

英军损失158人,其中阵亡40人,受伤128人。

镇江战役也成为英军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损失最大的一战。

战后获知青州八旗的英勇之后,道光十分兴奋,写下朱批:“不愧朕之满洲官兵”

道光皇帝的评价是准确的,如果参加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清军都能像青州八旗一样战斗。

即便清帝国战败,也不会被过度苛责。

因为双方的差距是几个世纪,不是几年,打不过不丢人。

但连精气神都没了,躺着摆烂,任谁都很难满意。

这里单独说一下海龄。

海龄在史册中基本算是正面的角色,一般情况下,人们不会提及镇江战役前他对老百姓的屠戮事件。

可能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里,战死沙场,也就是殉国,是最高端的死法。

是真正的能做到死者为大的死法,只要你战死沙场,那么生前的行为基本就可以一笔勾销。

记得三国末期,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在四川绵竹与魏军作战,不敌邓艾战死。

顶着诸葛亮光环的诸葛瞻没有继承父亲的智谋,可以说是平庸之辈。

但后世没有讽刺他,晋朝史书评价他:“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诸葛瞻文韬武略都不行,但对外他不负国家,对内不负父亲诸葛亮的遗志,是个忠孝之人,可以了。

类似的案例还有明末崇祯皇帝,他刚愎自用,多有自毁长城之举。

但崇祯用死亡为大明帝国的所作所为全部买单,帝王殉国,气节长存。

后世各种骂崇祯,这不好,那不好。

但提到他自杀殉国的那刻,即便是夺了大明江山的满清皇室,也全体起立为崇祯送上了掌声。

中国人不完全是以成败论英雄,以身报国的人往往也会得到后世的敬佩,哪怕他是个失败者。

贯穿其中的就是忠烈和气节。

当然这里不是为海龄屠城杀民的行为辩护,只是在论述一种中国人普遍存在的意识认知。

图片引用自网络
影视剧中的海龄。
海龄其实是沾了青州八旗的光,青州八旗在前线死战英军,海龄并没有亲临指挥,而是躲在都统府里。后世谈及镇江战役,很少会说青州八旗,只是将这场给予英军最大杀伤的战役功劳归于海龄身上。
02

从军事角度来说,镇江战役是中英两国的决战。

从战局角度,镇江卡着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是大清帝国最重要的交通咽喉。

仗打到这个份上,已经没有打下去的必要。

1842年8月2日,英军主力舰队沿江而上,向南京进发。

8月4日,英军舰队抵达南京江面.

8月11日,英军在南京登陆,并在当天直接占领了紫金山,清军没有阻挡。

与今天的南京一样,当时的南京也是长江下游最重要的核心城市之一。

留守南京的牛鉴和耆英知道大势已去,一边派人去联系英军议和,一边给道光上奏。

我主万岁,仗打不下去了,咱们就这么着行不行?

牛鉴的奏折很直白:“危迫实不可言,速决大计,以拯民命。”

这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皇上,现在已经是火烧眉毛了,您老人家赶紧做决定吧,老百姓的命都捏在您手里呢。

后世的史料记载,其实在1842年7月16日,道光就密令耆英。

只要英军停战,他可以接受割让香港岛,也可以考虑增加新的通商口岸。

只不过当时的交通比较落后,等谕旨抵达南京时,英军已经攻下镇江,朝着南京杀来。

牛鉴的奏折更多的是给道光递了一个台阶。

他给牛鉴和耆英的朱批大意是,打了两年,沿海百姓受到战火蹂躏,朕不忍心呐,算了吧。

“与其兵连祸结,不如息事安民。”

道光松口了,耆英、牛鉴,以及在南京的伊里布都松了一口气。

既然皇帝下旨了,那就谈呗。

8月12日,璞鼎查提出了三个和谈条件:割地、通商、赔钱。

璞鼎查相当强硬,他要求耆英、牛鉴、伊里布三人在8月14日之前回复,不然就直接进攻南京。

8月14日,耆英、牛鉴、伊里布三剑客没有回复,但南京墙头挂上了表示投降的白旗,故英军没有攻城。

也是从8月14日,双方的谈判正式开始。

谈判过程就不详聊了,咱们聊聊和谈过程中的一些趣事。

虽然有三剑客坐镇南京,但真正主事的人是耆英,他是道光的钦差大臣。

牛鉴是两江总督,前期出面与璞鼎查接洽的就是他。

之前的文章中说过,牛鉴是一个合格的封建帝国体制下的官僚。

他在静海寺与璞鼎查会面,满口的仁义道德、知乎者也,听得璞鼎查头大。

璞鼎查直接让牛鉴闭嘴,然后要求老牛先给300万两白银赎城费,谈判才能正式开启。

牛鉴无奈,只好去找耆英和伊里布。

不料耆英和伊里布都当甩手掌柜,两人表示,这是你两江的事,不关我们的事。

南京远不如广州富裕,牛鉴死乞白赖才筹集60万两。

牛鉴把消息告诉璞鼎查的时候,璞鼎查本打算,行吧!先拿60万两再说。

结果牛鉴发扬了帝国官僚们话不一次性说完的优良传统,他又跟璞鼎查说,60万两能不能分两次付清。

璞鼎查直接跳脚,我要300万两,你就给60万两,还要分期。

比现在银行按揭房贷还黑,这能忍?

被激怒的璞鼎查发出威胁,300万两,一个子都不能少,否则战场上见。

看着牛鉴无可奈何的样子,伊里布看不下去了,决定帮牛鉴一把。

伊里布这个人的能力在耆英之上,原本也是主战派,见识了英军强大后转向主和。

在双方激战正酣时,伊里布遭到主战派弹劾。

而且弹劾的人中不仅有在北京的京官,也有他的下属,最终导致伊里布被罢官。

之后仗是越打越糟糕,道光意识到,将来和谈避免不了,于是重新启用了伊里布。

在英军第一次占领定海时,伊里布就与英军有接触,当时去接触的人是他的一个谋士 - 张喜。

张喜这个人很会沟通,与当时侵占定海的英军沟通也非常顺利,伊里布对他很是信任。

伊里布让张喜去帮牛鉴一把,于是张喜来到了璞鼎查的座舰 - “皋华丽”号,后来的《南京条约》也是在 “华丽”号上签的。

 “华丽”号是英军舰队的主力战舰,满载排水量1800吨,载炮超过60门。

张喜也没能让300万两赎城费少一两,不过璞鼎查愿意再宽限一点时间。

为什么张喜能让璞鼎查松口再宽限一些时间呢?其实也没啥秘诀,只不过张喜没有像其他帝国官僚那样摆臭脸。

举个例子,在谈判期间,英军为表友善,邀请清朝谈判人员喝红酒。

由于帝国官僚们根本没有见过红酒,还以为是毒药,因此予以言辞拒绝。

唯独张喜,二话不说,直接一口喝下,面不改色心不跳,让英军军官不得不高看张喜几眼。

除此之外,张喜还钻研了西洋的一些知识。

那一时期不像今天,动动手指就能在网络上搜索出关于欧洲的文化、经济、历史等信息资料。

当时在大清帝国找一本有关欧洲的书籍,难度之大无异于在厕所里打着灯笼找黄金。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喜找到了一本有关基督教的书籍。

在书籍里,张喜第一次接触到了与农历不同的公历。

一次谈判时,按照公元纪年算法,正好是星期一,那么倒退一天就是星期天,星期天是基督教徒做礼拜的日子。

于是张喜大胆询问璞鼎查等人在中国做礼拜习不习惯,甚至侃侃而谈基督教的一些问题,令璞鼎查等人惊讶不已。

这些事情看起来都不算什么,但大部分官员们眼高手低,抱着天朝大国的思想,闭门造车。

导致与英国的谈判中,看似个个义正言辞,实则个个酒囊饭袋。

不仅捞不到一个好的谈判结果,还惹怒了对方。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战史部分到此结束,后面是谈判,及签署《南京条约》的过程。


—  END  —

作者:淮河雨,不知名的90后自媒体作者,一名单细胞的文科生,试着和朋友们分享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为了防止失联,新号和旧号可以一起关注。

淮河雨
不一样的90后,喜欢与世界分享不一样的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