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淮河雨的知识星球,加入方式是使用微信扫描下图的二维码。友情提醒:知识星球是付费平台,有一定的门槛,请知悉。英伟达创始人、CEO黄仁勋(左)与越南二号位、总理范明政(右)。越南正在积极吸引包括英伟达在内的国际科技巨头投资,就好像二三十年前,中国努力吸引微软、思科等国际先进科技公司投资一样。
有人认为越南可能成为亚洲第五个发达国家,有人则持相反意见,觉得一个发电自给率尚不足90%的国家,根本没有资格谈成为发达国家。第一类比较好理解,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并没有发达国家的概念。一般用工业国和农业国来区分先进国家,或者落后国家。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等,均在二战之前完成了工业化。二战之后,他们发展地也非常不错,相继成为地球班里的优等生 - 发达国家。这里要提醒一点,不是所有工业国都能转化为发达国家。
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俄罗斯,在二战之前,苏联号称世界第二大工业国,仅次于美国。二战之后,苏联更是与美国并列为东西二帝,但苏联及继任者俄罗斯并没有成为发达国家。第二类的经典案例是韩国、新加坡,还有咱们的宝岛台湾、中国香港。
马歇尔计划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平衡欧洲的地缘格局,产业转移的作用只是附带的。
第二次产业转移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行为,始于上个世纪60年代,止于70年代后期。经济快速恢复的西欧和日本不再需要传统附加值低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于是这些需要堆人头的产业很快就转移给了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第三次产业转移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韩、中国台湾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涌入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起飞。第四次产业转移正在进行中,中低端产业开始离开中国,前往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经济更加落后的国家。一口气造就了两个发达国家+两个发达地区,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第三类发达国家,即嫁接式发达国家的经典案例是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区在以色列建国前不能说是荒无人烟,也差不多是不毛之地,极其落后。不过犹太人多是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先进工业国移居到巴勒斯坦,再次也是来自苏联/俄罗斯。尽管巴勒斯坦地区很贫瘠,但犹太人拥有的技术、知识、资金、眼界极高,最终帮助他们在一片荒芜上建立了亚洲四大发达国家之一的以色列。这种利用来自成熟先进国家的人才、资金、技术,直接垒筑成一个发达国家,难度很大,至今也仅此一例。大家仔细对照所有的发达国家,基本都不会脱离上述三类。
可能有人会说,有些特别小的发达国家和地区,金融业、博彩业发达。他们之前也不是工业国,也没有承接什么产业转移,更谈不上嫁接,他们不在三类之中吧。为什么这种发达小国比较多出现在欧洲,而不是其他大洲呢?主要还是因为欧洲整体发展水平较高,这些小国没有足够的面积、人口承接大规模产业。但他们跟在欧洲大国的身后,很顺利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因此他们在某种程度上算是跟着先进工业国一起升级到了发达国家行列,属于沾了邻居的光。摩纳哥位于地中海之滨,三面被法国包围,摩纳哥的富裕是受到了欧洲大国法国的辐射带动。可以想象,如果摩纳哥的旁边是俄罗斯,不说摩纳哥还能不能那么富裕,是否存在都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家一定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第二次产业转移造就了两个发达国家+两个发达地区,第三次产业转移却没有制造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呢?
第二次产业转移至今已经超过半个世纪,第三次产业转移至今也就三十多年。所以第三次产业转移的时间周期还没有到,因此尚无发达国家出现。韩国、新加坡不是在今天成为发达国家的,人家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摆脱了中等收入陷阱,步入发达国家,或者接近发达国家门槛。相当于他们跑了30年,最后几年速度降了下来,慢慢查漏补缺,最终成为发达国家。韩国、新加坡、宝岛台湾、中国香港,包括之前的日本,都说明了一个问题,留给一个国家从贫穷到富裕的蜕变周期其实就30-40年。
如果不能在这个周期内完成迭代,就会陷在中等收入陷阱里,基本不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第二次产业转移是在冷战时期,任何的经济活动都很难摆脱时代限制,这就造成了第二次产业转移的背后少不了浓厚的政治因素。当然,所有的产业转移都存在政治因素,不可避免,只是第三次产业转移的政治因素没有第二次那么浓烈。第二次产业转移过程中,美国、西欧、日本基本不会把产业转移到非资本主义国家。
也不会转移到当时正处于风起云涌的亚非拉殖民地国家,投资那里等于把钱往火里扔。可供产业转移的目的地就那么几个,发达国家都向他们转移,这种产业转移的厚度和密度,远不是今天过于分散的产业转移可以比拟的。《国家为什么会失败》这本书明确告诉我们,政治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为了确保本阵营的稳定,先进国家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国家进行了不少政治帮扶。这种有深度、有高度,涉及政治、经济双重转移的“产业转移”,几乎不会再有了。上面这种既帮助发展经济,又提升政治体制高度的方式也是含金量十足的例证之一。在半导体,也就是芯片诞生之后,美国半导体公司把工厂开到了日本。
利用当时还非常廉价的日本人力来生产半导体芯片,台积电那是后来的事。当时美国公司几乎提供了半导体生产需要的所有工艺,结果是日本人迅速掌握了芯片的生产制造方法。
结合日本人天生服从的体质,芯片良品率远超美国本土的芯片工厂。凭借美国这一波半导体技术的输出,日本一步步成为美国在半导体领域内的最强对手。
第二次国际产业转移的价值之所以无法估量,因为转移方是一手货源,没有中间商。而且处于产业转移的拓荒阶段,很多事情没有想明白,导致第一次正儿八经的人类产业转移的含金量相当高。就像当初美国向日本转移芯片制造一样,由于没有之前的产业转移可供参考。先进工业国也分不清哪些技术可以给,哪些工艺能提供。有时为了尽快利用产业接收地的廉价工人和优惠条件产出经济效益,他们干脆要啥给啥。但到了第三次产业转移和第四次产业转移,发达经济体都学聪明了。他们开始明确限定,哪些技术可以跟随产业一起转移,哪些不行。可以这么理解,第二次产业转移时,工业国们把技术和产业筛了一遍。
第三次时又筛了一遍,第四次时再筛,越筛含金量越低。所以,想要指望通过第三次和第四次产业转移成为发达国家,难度远超第二次。
这也就是为什么,第二次产业转移还能造就一些发达经济体。第三次产业转移至今,三十多年了,一个发达经济体也没有。越南改革开放的时间晚于中国,中国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启的。越南是1986年12月越共召开六大之后开启,差了8年时间。
一来是越南国内南北拉锯比较严重,影响了改革的效果;二来,中国当时作为最重要的新兴市场,几乎吸引了全世界大部分的目光,谁会去关注一个小半岛呢。所以越南的改革开放真正有起色,其实也就是这几年,因为中美地缘对抗引发的第四次产业转移。上面已经聊到了,国际产业转移的含金量是一次不如一次。
所以越南承接第四次产业转移自带两个天然短板,一个是含金量下降,远不如第三次,更不能和第二次相比。
另一个短板是竞争者变多了,承接第三次产业转移的主力是中国,但越南在第四次产业转移中面临来自印度等国的竞争,蛋糕被分走太多。说不定越南就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成为亚洲第五个发达国家。越南产业结构的含金量比较低。每年进出口商品中,鞋服纺织类占比高达20%,有点类似21世纪初的中国。越南领导层也不傻,他们也知道,第四次产业转移的含金量,至少在现阶段是没有那么高的。如果只能承接一些中低端制造业,必然无法托起越南的发达国家梦。第一件事是诚邀如英伟达、英特尔、Amkor、三星等全球科技巨头在越南投资。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芯片产业,越南能不能成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重要一环,不好说。毕竟越南缺乏完整的产业链生态和技术积累,而且基础设施也比较差。2024年11月30日,越南国会正式通过了关于越南高速铁路的投资政策决议。按照越南人的计划,2027年开工,2035年通车。计划是好的,但考虑到越南高铁过去反复延宕的“黑历史”,最终能修成啥样还不清楚。所以他们需要让跨国科技巨头在越南投资,在此过程中尽量多吸收先进产业。同时,深入贯彻“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增加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虽然我不认为越南会成为发达国家,但越南还是有机会成为中高收入国家的。按照世界银行的定义,高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不能低于1.4万美元,中等收入国家的上限是1.2万美元。目前越南人均GDP在4400美元,距离较大,但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如果说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那越南的改革开放就是摸着中国过河。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踩的坑,一些优缺点,越南都可以照搬。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改革开放做得比较好的一点是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确实在招商引资中很加分,没有人愿意在交通不便、水电缺乏的国家投资。只要高铁修建好,越南南北两大中心:河内、胡志明市就能完成互动,人才、资金的流动也就快了起来。有了人的流动,资金的流出,物资的流动,经济发展就有充沛的动力。比如越南目前的改革有向政治改革深水区蔓延的趋势,因为越南从中国身上明白了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同时进行的必要性,只改革其中一条是不够的。考虑到中国已经是中高收入国家,越南照着中国抄,很难说不会成为下一个中高收入国家。不要看不起中高收入国家这一层级,以越南的体量,如果人均GDP能达到1-1.4万美元,那么越南就是一个GDP总量超过万亿美元的经济大国。
万亿美元体量的国家是什么概念,放在今天的世界,足以进入世界前二十位左右。考虑到中越密切又复杂的关系,越南如果真的成为中高收入国家,可能对中国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 END —
作者:淮河雨,不知名的90后自媒体作者,一名单细胞的文科生,试着和朋友们分享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为了防止失联,新号和旧号可以一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