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淮河雨的知识星球,加入方式是使用微信扫描下图的二维码。友情提醒:知识星球是付费平台,有一定的门槛,请知悉。定海之战时,裕谦并不在舟山群岛,而是在宁波镇海。在镇海之战中,裕谦身先士卒,他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唯一殉国的总督级别的帝国高级官员。
战火烧向北方,厦门、定海、镇海相继失守,其中定海和镇海之战非常惨烈。
1841年10月1日早上7点,璞鼎查下令炮击。
英军舰炮和山岛上的炮兵对定海周边山地上的清军阵地发起了猛烈的炮轰,双方展开了几乎是一边倒的炮战。
清军部署在定海的102门火炮中,具备较强威力和射程的大炮只有22门。
而且在过去的五天里,清军草木皆兵,每次英军前来视察和试探,他们就万炮齐发。
结果不仅没能给英军造成任何伤亡,反而把自己搞得神经紧绷。
到10月1日时,清军炮兵们早已十分疲惫。
更要命的是,由于几天来清军不分虚实,看到英国人就开炮,导致真正的恶战来临时,部分炮兵阵地居然出现了炮弹不足的情况。
就这样,一个接一个,清军的炮兵阵地被英军掀翻和压制。
根据英军战史记载,炮战实际上只进行了10-20分钟,清军炮兵阵地便基本哑火。
7:40,在炮击了40分钟后,英军开始登陆。
英国人的策略是先占领定海周边的山地,第一个目标是定海县城西南方向的晓峰岭。
晓峰岭也是定海土墙防线的起点,十分重要。
驻守在晓峰岭的是王锡朋从安徽带来的部队,王锡朋用尽了所有的方法,抬枪、火绳枪、弓箭,以及部分没有被摧毁的小型火炮。
但因为武器过于落后,无力挡住英军,双方陷入近距离白刃战。
这里要解释一个问题,从道光到林则徐、琦善、奕山、裕谦,他们都认为海战自己不行,陆战刀对刀互砍,英国人肯定不行。
他们有这种认知很合理,封建时代的中国就是一个陆地帝国。
帝国对海洋是害羞的,对陆地绝对是重拳出击。
加上满清铁骑的威名,所以很多人对清军的陆战能力是非常有信心的。
觉得只要摆脱了远距离枪炮,上了近战冷兵器,英军绝对被打趴下。
但在定海之战中,清军第一次正儿八经感受到了英军白刃战的可怕。
英军除了远程火力强劲之外,也有严格的近代化刺刀搏击训练。
比如他们的前排士兵会迅速用单膝整齐下蹲,向上顶起明亮的刺刀。
身后的同伴则端起刺刀前顶,形成一道兼顾上下的密集刺刀人墙。
所有人在同清军接触前,还会再次齐射步枪子弹,进一步杀伤清军的有生力量。
反观清军,在防御时还能勉强保持队形,一旦发起进攻就会混乱,毫无战术素养。
当队形混乱的清军官兵被刺刀人墙的第一波子弹击倒后,能真正冲击英军队列的士兵就没剩几个了。
这样三五成群的零散冲击,不仅无法撼动近代化的线列步兵,反而给自身带来巨大的伤亡。
在英军严谨科学的近代化白刃战战术前,清军过去所有的作战经验统统失效。
简单总结就是封建时代的无序战术被近现代的有序战术压制,辅以犀利的枪炮,白刃战也呈现了碾压局。
王锡朋坚持了一个小时,到上午9点左右,晓峰岭失守,王锡朋战死。
晓峰岭失守后,英军兵分两路,一路去定海北门,试图占领县城,一路直奔竹山门。
竹山门是由浙江丽水总兵郑国鸿防守,时年64岁的郑国鸿非常英勇。
但结局和王锡朋一样,一个小时左右,竹山门失守,郑国鸿战死。
攻下竹山门后,英军距离土墙防线的核心 - 镇远城只剩下两公里。
镇远城是定海总兵葛云飞临时修建的,说是城,实际是在一个高地上修建的堡垒,既是葛云飞的指挥部,也是土墙的防御核心,位于定海县城的正南方。
原本葛云飞认为,英军可能会从定海县城正南方向的定海港登陆,因此亲自防御镇远城。
结果未曾想,英军经过侦察和研判,避开了清军正面,侧击了定海土墙。
上午10点,英军对镇远城发起进攻。
镇远城原先部署了22门火炮,但英军在镇远城对面的五奎岛,以及竹山门方向两路炮击镇远城,清军炮兵被击败。
剩下的过程就不说了,大部分清军士兵承受不住压力,掉头逃跑。
葛云飞带领少部分亲兵试图向县城方向突围,最终战死。
葛云飞、王锡朋、郑国鸿就是青史留名的定海三总兵。
葛云飞,浙江杭州人,阵亡时52岁;王锡朋,天津人,阵亡时55岁;郑国鸿,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阵亡时64岁。1841年10月1日上午11点,英军攻陷定海县城。
由于三总兵的战死,清军群龙无首,守城的清军几乎没有抵抗便弃城逃跑。定海之战中英军的损失比较清晰,阵亡2人,受伤27人。很有可能是部分人混淆了第一次定海之战中因病而死的四百多名英军士兵,大部分史料都支持英军伤亡29人的数字。清军的损失则比较迷,迄今为止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有的说清军损失不下3000人,也有说法是清军5000余人全军覆没。
但我认为最可信的说法是清军阵亡1000余人,受伤和被俘人数在2000-2500人,剩余清军则做了逃兵。不管是哪个数字,作为清帝国和英国第一次硬碰硬的大规模陆地战役,清军确实被全面碾压了。定海的陷落极大震惊了裕谦,对这位帝国重臣来说,他终于要面对一个他怎么也不愿意承认的事实。尽管裕谦没有看到定海之战的现场,但从定海逃回的清军士卒叙述了战役过程。再结合之前琦善、杨芳、奕山在广州屡屡败北的前例,他承认了现实。咱们以今天的视角自然明白,双方存在两三个世纪的军事技术和军事理论差距,打输不奇怪。因为他们无论怎么做,做多少,做多好,就是打不过英军。1841年10月9日,英军舰队再次来到了宁波以东海域。清帝国和英国的军事战略中,镇海和定海的定位并不一样。英国两次都是先攻定海,岛国出身的英国人对海岛情有独钟。而身为大陆帝国的清帝国一直将镇海视为区域军事中心。1840年7月,英军第一次攻占定海之后,两江总督伊里布就常驻镇海,指挥抗英大局。之后的浙江巡抚刘韵珂,浙江提督余步云均在镇海长期留驻。
从1840年8月到1841年2月英军撤走,双方在镇海其实有过摩擦。
史料记载,镇海县城及外围的守军兵力在8000人,拥有火炮157门。其中镇远县城拥有4000人,外围的两大支点:招宝山、金鸡山合计部署了4000人。加上裕谦本人也在镇海,理论上清军在镇海应该打得不错,但理论和现实是有差距的。1841年10月10日上午8点,英军在镇海东部和中部登陆,两路英军合计1500人。首当其冲的是金鸡山,金鸡山位于甬江南岸,守军超过1500人。清军与英军激烈交战,但不到半个小时,一千多名清军便被压制。由于英军火力凶猛,清军撤退部队被压制到了甬江边,不少清军士兵落水淹死。
一部分会水的清军士兵试图游泳过江,遭到英军射杀,最后有500多人成为英军俘虏。随着金鸡山的沦陷,英军地面部队在舰炮的掩护下,大举进攻招宝山。
招宝山是浙江提督余步云亲自防守,因为招宝山后就是镇海县城。还记得之前文章中提到的杨芳吗?就是与长龄、杨遇春共同平定张格尔叛乱的名将。当时的余步云可以说是杨芳的左右手,杨芳生擒了张格尔,余步云也跟着一起沾光。清朝仿照唐朝的凌烟阁,弄了一个紫光阁,作为悬挂功臣画像的地方。之后的历次重要战争中,都会有一定数量的功臣画像被奉入此地。张格尔叛乱被扑灭后,道光龙颜大悦,一次性将参与平叛的大小将领共计40人的画像放入了紫光阁,其中就有余步云。等到了十几年后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参与平定张格尔叛乱的武将功臣没剩几个了,也就杨芳、余步云还活着。于是余步云一度成为仅次于杨芳的帝国名将,因为名气大,他有时甚至不把裕谦放在眼里,颇有些倚老卖老的架势。裕谦强逼余步云回到招宝山带领士卒拼杀,余步云只好硬着头皮回到招宝山。这次他直接建议裕谦退守宁波,理由是这样可以避免镇海老百姓生灵涂炭。镇海县城距离招宝山很近,看到招宝山清军阵地被英军绵密的炮火覆盖,裕谦非常心急。余步云知道,要是自己跑了,裕谦不走,道光皇帝不得把他砍了才怪。老余居然演起了“苦情戏”,余步云说他的女儿今天出嫁,他怕自己看不到了,所以可怜可怜他的一家老小,跑吧。裕谦试图强迫余步云再回招宝山,但恰在此时,英军一炮击中了招宝山上威远城里清军的弹药库,引发了大爆炸。本就战意动摇的清军瞬间由崩溃演变为溃逃,看到招宝山失守在即,余步云脚底抹油,直接溜了。余步云简直有辱“名将”之名,老余逃跑后闻讯裕谦战死,他大喜过望。为了进一步自保,他居然给道光上奏,将一切责任推给了已死的裕谦,反正死人不会说话。起初道光没有处理余步云,但在1843年,余步云被道光处斩。老余也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唯一一个被处死的高级将领。守城清军乱作一团,裕谦竭力阻止,然而根本无法挽回败局。
裕谦本人驻守在东门,他在亲兵的护卫下退到镇海文庙。心灰意冷之下,裕谦将钦差大臣印信交给了浙江巡抚刘韵珂,然后跳进了文庙前的池子里。一旁的随从急忙将裕谦救起,救上来时,裕谦已经昏死过去。一说他是在前往余姚的路上去世,另一说是到了余姚之后去世。余步云脚底抹油逃到了宁波,宁波知府邓廷彩跟余步云一起逃到了上虞。1841年10月12日,英军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宁波。
逃到上虞的余步云给道光上了奏折,10月18日,道光帝接到了奏折。
皇帝气炸,他第一时间要找裕谦算账,不过在听到裕谦自杀之后,便没有再追究裕谦的责任,而是下令高规格厚葬了裕谦。英军一口气横扫定海、镇海、宁波,道光皇帝极为震惊,据说他亲自手书“愤恨之至”。
之后道光开始沉迷封建迷信,虽然他们那个时候就是封建时代。
道光任命自己的堂侄奕经为扬威将军,奕经也是雍正的四世孙。
“扬威将军”可是有故事的,当年道光平定张格尔叛乱时,领头之人长龄就是“扬威将军”。
所以直接用了“扬威将军”的名号,打算用玄学搞定英国人。道光给奕经调来了1.1万人,指望他能收复宁波、镇海、定海。
他在浙江玩出了一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五虎灭羊(洋)”之战,不仅没能灭掉洋人,反而让自己成为千古笑话。作者:淮河雨,不知名的90后自媒体作者,一名单细胞的文科生,试着和朋友们分享对这个世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