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林则徐的隐瞒

时尚   2024-11-18 08:11   江苏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淮河雨的知识星球,加入方式是使用微信扫描下图的二维码。

友情提醒:知识星球是付费平台,有一定的门槛,请知悉。


图片引用自网络
清朝中后期政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林则徐。



作者:淮河雨

短评


本文之前发过,后面修改了一部分内容,重新发。

01

道光皇帝的内心十分纠结,他不想打仗,或者说他对打仗是有阴影的。
在道光登基10天后,新疆爆发了张格尔叛乱。
道光皇帝花了7年时间,耗资1200万两白银才扑灭了叛乱。
对帝国军队战斗力的下降,道光皇帝非常清楚,所以他不想轻易打仗。
对不知底细的英国人,道光帝更是不敢轻边衅。
所以他在林则徐南下前,特地强调,要杜绝鸦片,同时不要挑起战争。
但天高皇帝远,广东的局势已经脱离了他的掌控。
而帝国官僚阶层的传统技能:欺上瞒下,则直接导致了他后期的误判。
1839年3月10日,林则徐风尘仆仆抵达了广州。
刚到广州,林则徐便向洋商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们在三天内乖乖上缴库存的鸦片。
上缴了,啥事没有;不上缴,那就翻脸。
洋商自然是不愿意,于是林则徐来硬的,派兵包围了广州十三行。
英国驻华商务总督义律闻讯从澳门赶到广州,与林则徐斡旋。
为了展示态度,义律主动进入了被封锁的十三行。
结果他后悔了,因为他发现十三行里的中国仆人都被清军拉走,剩下300多名洋商只能自己做饭、洗衣。
由于清军切断了供水,到最后,洋商们只能用洗澡水做饭。
忍不下去的义律只得劝说商人们,不行咱就把鸦片交了吧。
但洋商们头铁的很,他们收购鸦片也是花了大价钱的,白交上去,一毛钱赚不到,赔得连裤衩都没了。
义律无奈,就忽悠洋商们,你们的鸦片先交给我,由我统一交给清朝政府,然后英国将会为上缴的鸦片提供安全保障。
洋商们一听,义律以英国政府名义担保,靠谱!于是纷纷上交。
不仅英国商人们交了,同样被堵在十三行的美国人、荷兰人也交了。
1839年3月28日,义律将两万多箱鸦片交给了林则徐。
4月10日,林则徐带着两广总督邓廷桢,水师提督关天培来到虎门接收鸦片。
为了展示中国人的友好,洋商们每上缴一箱鸦片,林则徐就回赠5斤茶叶。
收缴现场变成了以货易货大会,收缴持续到5月18日才全部完成。
林则徐赶紧给道光皇帝打报告,道光也非常高兴。
不用打仗就可以收缴这么多鸦片,非常好。
实际上,当时一年经广州走私进入中国的鸦片在八万箱左右,这两万箱根本做不到杜绝,但那些都是后话了。
原本林则徐是要把鸦片运往北京销毁的,但怕中间出意外,于是决定就地销毁。
决定一出,洋商们坐不住了,直接把义律从家里拖了出来,要他给个说法。
你当初说的是英国政府做担保,结果呢?担保个屁呀。
义律只好跑去找林则徐沟通,林则徐态度强硬,坚持必须销毁。
而且林则徐强调,自己不是不讲理的人,收了鸦片,但也给了茶叶,洋商们也不算有损失。
这话不说还好,义律听后直接把茶叶全部倒在林则徐面前,让林则徐相当尴尬。
原来下面的官员阳奉阴违,没有按照一箱鸦片:5斤茶叶来交换。
不仅以次充好,清朝官吏们居然还在茶叶箱中装了不少沙石,导致实际重量根本不够。
当时的英国,乃至欧洲,喝的大部分都是印度茶,中国茶占比已经非常低了。
由于印度茶叶的产量大,因此价格很低。
如果中国茶叶质量不行,根本卖不出去。
亏上加亏的洋商们闹得更厉害了,坚持要求义律给说法。
洋商们神通广大,不仅向在中国的义律施压,也在英国本土筹集资金,组成了议会游说团,在英国本土大肆活动。
林则徐犯了一个错误,他以为外国商人们跟中国商人一样,都是很好拿捏的。
殊不知,外国商人的地位不一般,对各国政府有很大的影响力。
当然这也不能怪林则徐,他从小接触的都是“士农工商”。
和其他清朝官员一样,林则徐根本没有正眼瞧过商人。
图片引用自网络
英国驻华商务总督义律。
义律本人是强硬派,但他本人并不打算与清帝国进行全面战争。总体而言,义律是一个很矛盾的人。
02

“夫风生于地,起于青𬞟之末”
风从地上产生出来,开始时先在青草头上轻轻飞旋,最后会成为劲猛彪悍的大风。
大事件、大影响、大思潮往往是从微细不易察觉之处发源,鸦片战争的爆发也适用这个逻辑。
虎门销烟大涨了士气,也令洋商们恐惧。
于是商船们陆续离开广州,跑到了香港九龙一带停泊。
1839年6月20日(一说7月7日),一群美国船员登岸游玩。
醉酒的美国船员跑进了尖沙咀村的祠堂里,引起了村民们的强烈不满。
双方发生了冲突,美国船员在打斗中把祠堂砸了个稀巴烂,还顺手把祠堂里的财物给拿走了。
村民们极为愤怒,于是立刻集结起来找美国船员们算账。
那群美国人脚底抹油,直接溜了。
村民们没有找到美国船员,却碰见了一群英国船员。
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讲,他们根本分不清美国人还是英国人,现在估计也分不清。
于是村民们把这群英国人当成美国人打了起来,双方互殴之后,村民林维喜被打死。
义律闻讯后,第一时间到现场,他给了林维喜儿子1500块银元(约合1000两白银)。
对当时的清朝普通人来说,这是一笔巨款。
于是林维喜的儿子写了张纸条,大意是林维喜之死与英国人无关。
这件事要是在以前就算过去了,但林则徐觉得不对劲,下令彻查。
调查之后才发现是英国人打死的,林则徐于是要求义律交出凶手。
起初林则徐要求将所有参与斗殴的英国人交给自己,经过讨价还价后,林则徐让步,起码交一个人,给个台阶下。
但义律一个人都不想交,义律给出了理由,根据“领事裁判权”,英国人应当由英国审判。
义律还特意组建了一个临时法庭,义律自己当法官。
林则徐一看这架势,表示你在逗我吗?
在林维喜案沟通过程中,林则徐主动学习了外国法律,是的!没有看错,学习了外国法律。
少穆(林则徐字少穆)可能是最早学习国外法律的中国人,至少是中国官员。
在美国传教士的帮助下,林则徐了解了《万国公法》中的部分内容,英国在中国根本没有所谓的“领事裁判权”。
因此林则徐强烈要求,必须交人。
义律鸡贼,来了一个先斩后奏。
8月12日,义律在船上开庭,将参与打人的英国船员处以罚金和监禁的处罚。
然后迅速将船员送回英国,之后才告知林则徐,自己已经处理完了。
林则徐大怒。
8月15日,林则徐下令停止中英贸易,同时要将英国人全部驱逐。
当时的香港还不是英国的地盘,大部分英国商人和家眷都生活在澳门。
因为葡萄牙人在澳门有居留特权,英国人借鸡生蛋,也居住在澳门。
林则徐直接派兵进入澳门,要跟义律硬碰硬。
义律请求葡萄牙人出面调解,奈何当时的葡萄牙人知道自己没啥实力,两手一摊表示自己也无能为力。
葡萄牙驻澳门总督阿卡西奥为了不惹祸上身,甚至主动帮助清军驱赶英国人。
8月24日,英国人全部离开了澳门。
为了进一步逼走英国人,林则徐下令不许向英国船只出售食物和水。
8月30日,大约60艘英国船只,2000多名英国人聚集在香港九龙一带。
清军不许英国人上岸,英国人又买不到粮食,逐渐陷入到了绝境。
1839年9月4日清晨,义律亲自带人去买水和粮食。
刚开始很顺利,成功买到了食物和水。
但清朝官员赶到现场,要求义律交出食物和水。
义律不肯,双方展开对峙,从早上对峙到午后。
清军始终不许义律带走食物和水,义律着急了,发出最后通牒,如果30分钟后还不放自己走,他就要开炮了。
清军也不怂,坚持不能走。
1839年9月4日下午3点,英国巡防舰向清军开炮,清军在炮战中落入下风。
庆幸的是,英国船只是巡防舰级别的小船,弹药数量不足,在开了一百多炮后,没炮弹了。
义律只好撤退,清军则趁势追击。
但其他英国船只赶来增援,清军不敢追击,双方再次陷入对峙。
入夜之后,各自撤离,草草结束了中英之间第一次武装冲突。
这次冲突史称:九龙海战。
图片引用自网络
参加九龙海战的英国船队,其中最大的“露易莎”号巡防舰也只是装备了14门大炮,战斗力不足以压制清军。因为清军水师船上装备的火炮数量也有十多门,尽管威力不够,但数量多,双方似乎不相上下。
03

九龙海战规模很小,双方的损失都不大。
英国损失3个人,清军损失8个人。
但林则徐接到的战报却是英国损失40到50人,己方无一损失。
林则徐将战报原封不动报告给了道光皇帝,道光大喜,给林则徐回文:“不患卿等孟浪,但戒卿等畏葸。”
直白地说,就是既然打都打了,就不要跟他们客气,我不担心你们冲动,就怕你们胆小。
好家伙,道光皇帝支棱起来了。
就在道光皇帝亢奋时,广州形势再次紧张。
1839年10月15日,两艘英国商船前往广州结算贸易。
林则徐错误理解了英国人的意图,以为这是义律示弱。
10月25日,林则徐要求义律将停泊在香港的60余艘商船全部驶入广州港。
义律在懵逼之后果断拒绝,林则徐态度强硬,称3天内不入港就必须返回英国,不回国的就派人焚毁。
眼看局势极为紧张,11月2日,两艘英国巡防舰:“窝拉凝”号、“风信子”号前往虎门口外的穿鼻岛海域,监视清军可能的焚船行动。
11月3日,关天培带着16艘战船,13艘火船驶往英国商船驻地。
英军见状以为清军来烧船了,立即开炮。
“窝拉凝”号与“风信子”号虽然只是六等巡防舰,但两舰还是搭载了合计46门火炮,战力远在清军之上。
交战中,3艘清军火船和1艘战舰被击沉。
英军战舰则只是被击中桅杆,损失轻微。
战后盘点,英军受伤1人;清军阵亡15人,受伤30余人。
海战之后,林则徐再次给道光皇帝报大捷。
怎么评价林则徐谎报大捷的行为呢?有人会说,林则徐可能是被下属给蒙了。
有可能!但考虑到林则徐是一个十分细致,且讲究实学的人,可以蒙他一次,但很难蒙他第二次。
因此林则徐也许早就知道其中的猫腻,只能说,气氛被拱起来了,骑虎难下。
九龙海战,双方只是打了个平手,清军损失略大。
如果当时就老老实实说出实情,或许道光皇帝的情绪还不会亢奋。
结果情绪被点燃,现在想要扑灭皇帝的热情,林则徐没有那个胆子。
穿鼻岛海战后,林则徐命令关天培出兵到官涌一带。
那里地势较好,可以居高临下射击英军。
图片引用自网络
图中圆圈处是官涌的大概位置。
在穿鼻岛海战之前,清军和英军就在官涌一带发生过摩擦。
英军前来侦察,清军阻击,双方没有开枪,而是展开了肉搏。
在肉搏中,英军处于下风,被赶走。
11月4日,即穿鼻岛海战第二天晚上,英军战舰前来夜袭。
英军占据火力优势,但清军所处位置较高,且是在黑夜,视线受到影响。
双方互射了几个回合,都没能给对方造成什么损失。
11月8日,英军出动大型巡防舰正面炮击官涌清军,吸引注意力。随后派出小船包抄偷袭,英军被击毙多人,受伤数十人。
清军没有损失记录。
11月9日,英军再次攻击官涌,清军反击,本次交战双方没有什么损失。
11月11日晚,清军主动发起进攻,击退了官涌外围的英军。
11月13日,英军主动来攻,清军据守反击,英军撤退。
这就是林则徐后来上奏道光皇帝的“六战六捷”。
道光皇帝的情绪彻底被点燃,以至于发生了后来道光训斥林则徐事件。
身处广州的林则徐当然知道,根本没有大捷,双方只能说打个平手。
预感不妙的林则徐主动采取和缓的态度,“奉法者来之,抗法者去之”
大白话就是,遵守大清律法的商人可以来做生意,捣蛋的洋商一律赶走。
当他把这个策略告知道光帝时,道光很生气,批评林则徐胆小如鼠。
经过了之前一系列的交战,道光自认为英国人不堪一击,根本不需要给他们面子。
为了一劳永逸,道光帝直接下令:封港。
生意不做了,英国人全部滚蛋。
1840年1月5日,林则徐奉旨封港,中英贸易完全中断,双方摊牌。
尽管内心忧虑,但林则徐并不觉得封港有什么问题。
在他看来,英国军队远道而来,缺乏给养,根本不能持久。
现在自己又不卖给英国人水和食物,英军只能不战而退。
从九龙海战、穿鼻岛海战、官涌之战就能看出,英军没什么持久力,打一阵子就停了。
结果没有想到,远道而来的英军是四十多艘战舰,给养充足。
最大的战舰载炮超过70门,远非巡防舰可比。
1840年6月,英军来到广东,古老东方帝国与新兴世界帝国的第一次全面较量开始了。
图片引用自网络
道光皇帝爱新觉罗·旻宁。
林则徐流芳百世,而道光皇帝则遗臭万年。客观来说,道光皇帝判断失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林则徐谎报军情,以战败报大捷,以平手报大捷。致使道光皇帝认为英军不值一提,无需忌惮。
04

1840年6月5日,英军主力部队抵达,16艘战舰、4艘军火船、28艘运输舰、4000多名士兵。
6月28日,英军封锁珠江口,但没有进攻广州,而是北上攻击定海。
此举被后世解读为是广州防御严密,英军无隙可乘。
但事实很残酷,英军的策略本就是占领定海。
因为定海处于中国海岸线的中间位置,当时的英国军事专家认为,占领定海给大清帝国带去的震慑更大,更有助于解决双方的矛盾。
我认同后一种观点,当时没有打广州,确实与广州一带防御严密无关。
因为英军主力北上后,只留下几艘军舰封锁珠江口。
广东水师多达200多艘战舰,却无力突破英军封锁。
双方实力差距之大,早已不是靠给林则徐贴金能掩盖的。
1840年7月2日,英军途厦门,要求厦门转呈英国外相巴麦尊的公函,被拒绝,双方发生冲突。
清军损失20余人,英军没有损失。
在英军继续北上后,闽浙总督邓廷桢给道光皇帝上奏了厦门之战的结果:大胜英军。
好吧!继续谎报军情。
7月4日,英军抵达定海,在要求清军投降未果后,第二天,英军发动进攻。
仅仅一天,清军便被击溃。
在得知定海沦陷后,道光皇帝震惊之余也感到困惑。
他从林则徐、邓廷桢那里获得的都是大捷,怎么突然之间定海就丢了?
道光开始怀疑,林则徐给自己的战报水分严重。
在得知定海失守后,林则徐判断,英军可能要北上天津,直接跟道光面对面唠嗑。
于是赶紧给道光上奏,要皇上小心。
道光此时已经不信任林则徐了,他指责林则徐不仅未能解决鸦片问题,还节外生枝。
8月11日,英军逼近大沽口,京畿形势危急。
道光皇帝本来还认为京城重地,防御严谨,根本不需要担心。
结果直隶总督琦善给了道光皇帝“一耳光”。
琦善告诉道光,天津方面压根没有做好抗击英夷的准备。
为了表示自己说的都是真的,琦善还自揭伤疤,说在天津卫的驻军有2000人,一清点发现只有600人。
好嘛!吃空饷的人达到了70%,就问皇上惊不惊喜。
虽然琦善的坦诚让道光皇帝恍惚,但道光帝却无比信任琦善,因为琦善后来的灵魂表演确实让人“眼前一亮”。


—  END  —

作者:淮河雨,不知名的90后自媒体作者,一名单细胞的文科生,试着和朋友们分享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为了防止失联,新号和旧号可以一起关注。

淮河雨
不一样的90后,喜欢与世界分享不一样的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