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引用自网络
短评
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这是歌曲《东方之珠》中的两句歌词。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双方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根据这份声明,英国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将香港的主权归还中国,香港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中国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1986年,著名音乐人罗大佑受到这一事件的感染,创作了1986年版的《东方之珠》。
1991年,距离1997年只剩下6年。
罗大佑重新填词,创作了1991年版的《东方之珠》。
1997年7月1日,历史性的时刻到来。回归交接仪式后,香港举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电视卡拉OK,数百万人同时跟着电视合唱《东方之珠》。
这首歌由此成为所有以香港为主题的流行音乐中最为著名的歌曲之一。
当时香港人对即将来临的回归有着十分复杂的心理,“一国两制”的构想尚无实践的先例,因此很多香港人抱着既希望又观望的态度。
罗大佑创作的歌曲《东方之珠》正反映了那时的香港社会心态:“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香港确实很特别,在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既没有被国民党统治过,也没有被统治过。
它基本上算是从清朝时期的封建社会被英国代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顶多经历了一阵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社会。
同期大陆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之后大陆是国民党统治,1949年后则发生了变化。
大陆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进阶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香港则不同,虽然香港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但它过去的经历和大陆不一样。
等于说香港现在是要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客观来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这种先例。
以前的俄国到苏联,再包括中东欧国家,他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靠的是革命和战争,而不是靠和平过渡。
香港如何完成和平过渡呢?
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就交给历史来回答吧。
图片引用自网络
在整个1948年,从大陆流入香港的资本总额占当年香港GDP总量的48%。
进入1949年,这种流入有增无减。
大陆解放之后,香港被英国列入“抛弃”的名单。
对当时的英国来说,海外殖民地中最大的明珠印度,已经在1947年独立,万念俱灰之下的大英帝国根本看不上小小的香港。
好在上海等地的资本家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不少技术人才和生产设备。
而1946年-1949年,来自大陆的难民让香港人口从60万暴涨到186万,这让香港有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
依靠内地这一波资本、技术、人力、劳动力的输入,香港果断接住了泼天的富贵,纺织业、加工制造业迅速落户香港。
这是香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工业化历程。
产业结构的转变也带动了金融业的转变,以汇丰银行为代表的财团从过去为贸易而服务的抵押汇兑业务转向更加长线的工业贷款服务,开始面向工业企业,特别是有潜力的中小工业企业发放贷款,支持这些企业的快速成长。
恒生老板何善衡从中嗅到了商机,1953年,何善衡向港英政府申请银行业牌照,开始向普通百姓开放存贷款业务,转型成为一家商业银行。
香港房地产火热之后,也是恒生第一个把当时行业内普遍的最长3年期限的房贷按揭改为7年,使得众多中产阶层得以拥有自己的住房,而恒生的业务也因此更上一个台阶。
1964年7月31日,由恒生银行牵头的恒生指数上线。
直到今天,但凡提及香港股市,恒生指数这个词都是不绝于耳。
理论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香港可以工业、金融业并举,成为比新加坡更强悍的经济体。
回望过去,20世纪60年代的确是香港与新加坡的一个重大分水岭。
1961年8月,还没有被马来西亚踢出去的新加坡确立了“工业立国”的理念。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在裕廊划定6480公顷土地发展工业园区,彼时的裕廊遍布密林沼泽水网,人烟罕至,一片荒芜,就是一个靠海的穷乡僻壤。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建设,裕廊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先进的工业区之一。
这里构建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尤其是化工体系,裕廊工业区是全球第三大石油炼制中心和全球十大乙烯生产中心之一。
据悉整个裕廊有超过一万家大小工业企业,每年为新加坡贡献20%的GDP产值,吸纳了全国35%的就业。
有人嘲讽新加坡怎么好意思自称发达国家,事实上人家还真不是虚的发达国家。
虽是弹丸之地,但新加坡真的拥有强大的金融业、服务业,以及在亚洲范围内都星光熠熠的现代高科技工业。
人家的产业是完整的,除了第一产业(农业)受限于领土太小,无从施展以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非常发达。
为什么在21世纪前香港的GDP是碾压新加坡的存在?主因是金融确实太赚钱了,而且新加坡缺乏香港的区位条件。
至于后面新加坡对香港的反超,除了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外,新加坡产业结构更加完整是重要原因之一。
香港的工业起步早于新加坡,原本可以比新加坡更发达,但最终却落了下风。
1967年5月,香港爆发了著名的“六七暴动”,暴动持续到当年12月才逐步平息。
这次暴动的导火索是受到大陆1966年开始的一场持续10年的政治运动影响。
香港左派煽动香港工人举行大罢工,1967年2月14日,当时香港最大的纱厂 - 南丰纱厂内发生了员工之间的斗殴事件。
被打的一方拥有左派背景,他们迅速纠集工人罢工,将普通的斗殴渲染为阶级斗争。
到1967年4月,左派发起的罢工席卷到了几乎所有的香港大小工厂。
“六七暴动”之所以会演变为暴动,主要是左派与资方的目的压根不一样。
资方的想法是通过涨薪等方式安抚员工情绪,让他们回去上班。
左派则是竭力将罢工事件政治化,双方是鸡同鸭讲。
到了1967年5月11日,香港左派决定玩一把大的,他们煽动被解雇的工人暴力冲击公共设施。
香港警方发射催泪瓦斯,局势彻底失控。
起初香港警方是畏首畏尾,这也是导致暴动持续大半年的重要原因。
后期之所以全力镇压是因为大部分香港人支持,因为香港左派越界了。
他们不仅武力打砸,甚至制作炸弹搞恐怖袭击,让原本同情左派的香港普通人迅速转向。
后面的故事就不说了,“六七暴动”的影响极其深远。
深远到彻底改变了香港的产业结构,因为工业和制造业吸纳了太多的蓝领工人,被“六七暴动”折腾怕的港英政府只好敬而远之。
港英政府做出了抛弃工业和制造业,转向金融产业的决定。
香港的制造业开始衰落,到20世纪70年代初,制造业占香港GDP的比重还有30%。到20世纪70年代末,已不足20%。
到今天,制造业占香港GDP的比重连1%都没有了,香港才是真正的完成了去工业化。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
内地对金融、外汇的需求极大刺激了香港金融业的发展,西方金融巨头们很想与中国做生意,但都害怕进入金融制度尚不规范的内地,香港成为完美的不能再完美的中转站。
依靠巨大的消费需求和饥渴的投资需求,香港金融产业应势而动。
1978年,香港撤销了对银行业牌照的冻结,极大促进了外汇市场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叶之后,香港的金融制度已经查漏补缺,相当完善。
之后就是香港金融产业烈火烹油的时期,回归之后的那阵子,香港金融业的日子非常舒服。
很多人应该听说过“纽伦港”,取纽约、伦敦、香港中的各一个字,组成了全球化金融网络的绝佳代表。
可历史大潮是有周期的,大潮携带的能量终究有耗尽的那一天。
图片引用自网络
图片引用自网络
— END —
作者:淮河雨,不知名的90后自媒体作者,一名单细胞的文科生,试着和朋友们分享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为了防止失联,新号和旧号可以一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