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未来

时尚   2024-12-09 08:10   江苏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淮河雨的知识星球,加入方式是使用微信扫描下图的二维码。

友情提醒:知识星球是付费平台,有一定的门槛,请知悉。


图片引用自网络
香港夜景。
坐看云起云落,静观花谢花开。历史的一粒尘埃,压在一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对人来说是大山,对一座城市来说,同样难以摆脱历史大潮所搅动的时代漩涡。


作者:淮河雨

短评

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01

东方之珠 我的爱人
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这是歌曲《东方之珠》中的两句歌词。

1984年12月19日,中英双方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根据这份声明,英国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将香港的主权归还中国,香港成为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

中国承诺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1986年,著名音乐人罗大佑受到这一事件的感染,创作了1986年版的《东方之珠》。

1991年,距离1997年只剩下6年。

罗大佑重新填词,创作了1991年版的《东方之珠》。

1997年7月1日,历史性的时刻到来。回归交接仪式后,香港举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电视卡拉OK,数百万人同时跟着电视合唱《东方之珠》。

这首歌由此成为所有以香港为主题的流行音乐中最为著名的歌曲之一。

当时香港人对即将来临的回归有着十分复杂的心理,“一国两制”的构想尚无实践的先例,因此很多香港人抱着既希望又观望的态度。

罗大佑创作的歌曲《东方之珠》正反映了那时的香港社会心态:“东方之珠我的爱人,你的风采是否浪漫依然?”

香港确实很特别,在1997年回归之前,香港既没有被国民党统治过,也没有被统治过。

它基本上算是从清朝时期的封建社会被英国代入到资本主义社会,中间顶多经历了一阵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社会。

同期大陆则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之后大陆是国民党统治,1949年后则发生了变化。

大陆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进阶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香港则不同,虽然香港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但它过去的经历和大陆不一样。

等于说香港现在是要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客观来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这种先例。

以前的俄国到苏联,再包括中东欧国家,他们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靠的是革命和战争,而不是靠和平过渡。

香港如何完成和平过渡呢?

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就交给历史来回答吧。

图片引用自网络
2021年,刘德华(右)与那英(左)再次同台合唱《东方之珠》。
02

想要窥见一座城市的未来,先要探索它的过去。
1948年11月2日,辽沈战役结束,国民党军队损失超过47万人。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是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不过放在当时的历史时空,能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毕竟不是谁都有那么长远的洞察力。
但资本不同,规避风险向来是资本最典型的特征之一。
可以说资本坏,但绝对不能质疑资本的敏锐。

在整个1948年,从大陆流入香港的资本总额占当年香港GDP总量的48%。

进入1949年,这种流入有增无减。

大陆解放之后,香港被英国列入“抛弃”的名单。

对当时的英国来说,海外殖民地中最大的明珠印度,已经在1947年独立,万念俱灰之下的大英帝国根本看不上小小的香港。

直到朝鲜战争爆发,大陆敏锐的意识到,留着香港利大于弊。
大陆急缺的物资、技术、设备都要从香港这个唯一的“缺口”进入。
英国也猛然惊醒,如果不能保住一大块殖民地,继续控制一些支点也极具战略意义,继续据有香港对英国的远东利益至关重要。
就这样,在中英双方的“默契”下,香港成为那次改变历史的地缘事件中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虽然决定留在香港,但英国人非常害怕。
香港太小了,当年日军打香港只花了18天,1.4万英军被4万日军碾压。
没有战略纵深是香港最大的短板,英国人担心,什么时候默契不再,香港随时会被武力收回。
所以英国人起初并不打算在香港投入太多的资源,把它当成在远东的屯兵场和立足点即可。

好在上海等地的资本家不仅带来了资金,还带来不少技术人才和生产设备。

而1946年-1949年,来自大陆的难民让香港人口从60万暴涨到186万,这让香港有了充足的廉价劳动力。

依靠内地这一波资本、技术、人力、劳动力的输入,香港果断接住了泼天的富贵,纺织业、加工制造业迅速落户香港。

这是香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工业化历程。

产业结构的转变也带动了金融业的转变,以汇丰银行为代表的财团从过去为贸易而服务的抵押汇兑业务转向更加长线的工业贷款服务,开始面向工业企业,特别是有潜力的中小工业企业发放贷款,支持这些企业的快速成长。

恒生老板何善衡从中嗅到了商机,1953年,何善衡向港英政府申请银行业牌照,开始向普通百姓开放存贷款业务,转型成为一家商业银行。

香港房地产火热之后,也是恒生第一个把当时行业内普遍的最长3年期限的房贷按揭改为7年,使得众多中产阶层得以拥有自己的住房,而恒生的业务也因此更上一个台阶。

1964年7月31日,由恒生银行牵头的恒生指数上线。

直到今天,但凡提及香港股市,恒生指数这个词都是不绝于耳。

理论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香港可以工业、金融业并举,成为比新加坡更强悍的经济体。

回望过去,20世纪60年代的确是香港与新加坡的一个重大分水岭。

1961年8月,还没有被马来西亚踢出去的新加坡确立了“工业立国”的理念。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在裕廊划定6480公顷土地发展工业园区,彼时的裕廊遍布密林沼泽水网,人烟罕至,一片荒芜,就是一个靠海的穷乡僻壤。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建设,裕廊已发展成为亚洲最先进的工业区之一。

这里构建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尤其是化工体系,裕廊工业区是全球第三大石油炼制中心和全球十大乙烯生产中心之一。

据悉整个裕廊有超过一万家大小工业企业,每年为新加坡贡献20%的GDP产值,吸纳了全国35%的就业。

有人嘲讽新加坡怎么好意思自称发达国家,事实上人家还真不是虚的发达国家。

虽是弹丸之地,但新加坡真的拥有强大的金融业、服务业,以及在亚洲范围内都星光熠熠的现代高科技工业。

人家的产业是完整的,除了第一产业(农业)受限于领土太小,无从施展以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都非常发达。

为什么在21世纪前香港的GDP是碾压新加坡的存在?主因是金融确实太赚钱了,而且新加坡缺乏香港的区位条件。

至于后面新加坡对香港的反超,除了一些不可抗力的因素外,新加坡产业结构更加完整是重要原因之一。

香港的工业起步早于新加坡,原本可以比新加坡更发达,但最终却落了下风。

1967年5月,香港爆发了著名的“六七暴动”,暴动持续到当年12月才逐步平息。

这次暴动的导火索是受到大陆1966年开始的一场持续10年的政治运动影响。

香港左派煽动香港工人举行大罢工,1967年2月14日,当时香港最大的纱厂 - 南丰纱厂内发生了员工之间的斗殴事件。

被打的一方拥有左派背景,他们迅速纠集工人罢工,将普通的斗殴渲染为阶级斗争。

到1967年4月,左派发起的罢工席卷到了几乎所有的香港大小工厂。

“六七暴动”之所以会演变为暴动,主要是左派与资方的目的压根不一样。

资方的想法是通过涨薪等方式安抚员工情绪,让他们回去上班。

左派则是竭力将罢工事件政治化,双方是鸡同鸭讲。

到了1967年5月11日,香港左派决定玩一把大的,他们煽动被解雇的工人暴力冲击公共设施。

香港警方发射催泪瓦斯,局势彻底失控。

起初香港警方是畏首畏尾,这也是导致暴动持续大半年的重要原因。

后期之所以全力镇压是因为大部分香港人支持,因为香港左派越界了。

他们不仅武力打砸,甚至制作炸弹搞恐怖袭击,让原本同情左派的香港普通人迅速转向。

后面的故事就不说了,“六七暴动”的影响极其深远。

深远到彻底改变了香港的产业结构,因为工业和制造业吸纳了太多的蓝领工人,被“六七暴动”折腾怕的港英政府只好敬而远之。

港英政府做出了抛弃工业和制造业,转向金融产业的决定。

香港的制造业开始衰落,到20世纪70年代初,制造业占香港GDP的比重还有30%。到20世纪70年代末,已不足20%。

到今天,制造业占香港GDP的比重连1%都没有了,香港才是真正的完成了去工业化。

1979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

内地对金融、外汇的需求极大刺激了香港金融业的发展,西方金融巨头们很想与中国做生意,但都害怕进入金融制度尚不规范的内地,香港成为完美的不能再完美的中转站。

依靠巨大的消费需求和饥渴的投资需求,香港金融产业应势而动。

1978年,香港撤销了对银行业牌照的冻结,极大促进了外汇市场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叶之后,香港的金融制度已经查漏补缺,相当完善。

之后就是香港金融产业烈火烹油的时期,回归之后的那阵子,香港金融业的日子非常舒服。

很多人应该听说过“纽伦港”,取纽约、伦敦、香港中的各一个字,组成了全球化金融网络的绝佳代表。

可历史大潮是有周期的,大潮携带的能量终究有耗尽的那一天。

图片引用自网络
2008年,美国《时代》周刊编辑迈克尔·艾略特在他的文章《三城记》中首次提出了“纽伦港”的概念。
03

2010年对新加坡来说是历史性时刻,他们的经济总量超越了半个世纪以来一直苦苦追赶的香港。
新加坡2398亿美元,比香港多了112亿美元。
2016年是香港最后一次超越新加坡,时年香港经济总量3209亿美元,比新加坡多了18亿美元。
2023年,新加坡经济总量5014亿美元,香港3821亿美元,香港仅为新加坡的76.21%。
遥想2006年,新加坡GDP总量1486亿美元,为当年香港GDP总量的76.8%。
17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新加坡和香港完成了位置互换。
这种变化的背后因素过于复杂,不是一句话两句话能说清的。
如果一定要说,那就是“时势造英雄”。
翻阅香港的过去,能有如此的辉煌,当然少不了港人自身的努力。
但有一个因素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历史大潮。
我们架空历史,如果上海自始至终保持自民国时期就确立的远东金融中心地位,还有香港日后的发展吗?
继续架空历史,如果在1949年之后,英国立即选择从香港撤退,还会有未来的香港吗?
依旧架空历史,如果在20世纪60年代,香港的工业制造业开始升级转型,而不是因为非经济因素,被迫开始去工业化,香港的经济基本盘会不会比新加坡还稳当呢?
毕竟香港拥有不逊色于新加坡的区位条件,更多的土地面积,更多的人口基数。
可惜这种架空历史的想象并不现实,也毫无意义可言。
历史的大潮推着香港往前走,又岂是通过空想能扭转时代的巨浪。
很多人说新加坡毗邻马六甲海峡,老天爷赏饭吃。
殊不知,老天爷的饭那么好吃的吗?
不要用老天爷这个借口来掩盖自己在很多领域不如人家的客观事实。
新加坡的区位确实好,这点也得承认。
但新加坡还有另一个优势很多人没有发现,那就是稳定。
稳定是一个褒义词,但很多时候变成了双性词,时贬时褒。
之所以会变成双性词,是因为有人偷换概念,把僵化等同于稳定。
1957年8月31日,马来亚联合邦宣布独立。
到1965年8月9日,新加坡被踢出马来西亚。
新加坡独立后就没有遭遇什么过于颠覆性的历史大潮,唯一具备冲击力的是苏联解体,冷战结束。
不过所有国家都经历了这个历史事件,不值得单独拎出来说。
新加坡就一直很稳,从概率论的角度来说,每多经历一次历史的转折,就可能多一次迈上更高台阶的机会。
同理也就多了一次一脚踩空,掉进阴沟里的可能,一半一半的概率。
新加坡好就好在,当初独立时,马来西亚对新加坡毫不留恋。
新加坡一飞冲天后,马来西亚眼热是眼热,但也没有想着把新加坡收回来。
当然,新加坡也不可能再回到马来西亚的“怀抱”。
新加坡就这么顺风顺水的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然后又顺利地成为亚洲唯四的发达国家。
我们会发现,新加坡每一步的背后都没有左右为难的历史大潮的横阻。
这就是新加坡的另一大优势,只是我们往往忽略这个优势。
而之所以忽略这个优势,是因为很多人有一个先入为主的观念,那就是我们赋予出去的历史大潮带来的影响都是正向的,而且得是决定性的影响。
至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要么是老天爷赏饭吃,要么是美国和西方出于政治目的,赏了一点饭吃。
压根不会考虑到历史转折对新加坡的影响可能也是颠覆性的,大家可以把新加坡代入到20世纪的几次历史大潮中。
如果新加坡遭遇那些历史事件,还会有今天的新加坡吗?
图片引用自网络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
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新加坡也经历了可能的历史转折,虽远在东南亚,但不可避免的受到波及。李光耀的很多决定避免新加坡受到影响,新加坡坚定走自己的路,而不是被反文明的历史大潮挟裹。
04

过去已经是历史,未来会怎样?
毫无疑问,香港的未来会更好。
提醒一点,虽然在国家的支持下,香港的未来很光明……。
但美国和欧洲正在陆续取消香港的一些特殊待遇,例如取消香港独立关税地位,取消香港特区驻美经贸办事处的特权豁免待遇等等。
客观来说,香港过去的崛起离不开这些传承自历史的特殊地位待遇加持。
被取消之后会不会掀起连带效应,会不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最后送上《东方之珠》的两句歌词:
东方之珠 整夜未眠
守着沧海桑田变幻的诺言


—  END  —

作者:淮河雨,不知名的90后自媒体作者,一名单细胞的文科生,试着和朋友们分享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为了防止失联,新号和旧号可以一起关注。

淮河雨
不一样的90后,喜欢与世界分享不一样的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