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淮河雨的知识星球,加入方式是使用微信扫描下图的二维码。友情提醒:知识星球是付费平台,有一定的门槛,请知悉。在教科书里,三元里抗英被叙述为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义律出身英国贵族,长期在商务领域工作,导致他在对华交流过程中姿态放得比较低。这是他在拥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反复寻求与清帝国议和的重要原因。
奕山是一点招都没有了,尽管自己手里还有两万多人,但他知道大势已去。1,7天内赔偿白银600万两,这笔钱史书称之为“赎城费”。3,赔偿洋商们的损失,不仅仅是英国商人的损失,包括美国、荷兰、西班牙商人的损失也得一并赔偿,大概70万两左右。
奕山与隆文、杨芳、祁贡、怡良等人商量之后决定接受条件。奕山脑子一转,广州富商云集,这不是现成的钱袋子嘛。面对奕山的勒索,广州当地的商人们非常无奈,只能出钱。值得一提的是,大清首富伍秉鉴身为广州十三行之一的怡和行行主,也积极参与了谈判。就因为参与了谈判,以及提供了部分赎城费,伍秉鉴和儿子伍崇曜被时人骂成了汉奸。5月31日,奕山凑够了600万两,英军依约撤离广州。
撤离广州之前,在广州城北发生了一件大事,历史教科书称之为:三元里抗英。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义律对英军的管束还是比较严格的,轻易不扰民。但随着英军主力分散驻扎在广州各地之后,扰民现象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由于英军在当地没有建立给养体系,携带的军粮吃完后,他们就去买。
但有的英军部队就干出了类似土匪的勾当,抢粮食,奸淫妇女等等。1841年5月29日上午,驻扎在广州城北越秀山上四方炮台的部分英军士兵溜达到附近的三元里村。这群英军士兵先是调戏了三元里村的妇女,随后又把三元里村祠堂里暂放的逝者棺材给撬开了,只为看看中国死尸是怎么做防腐处理的。三元里村民知晓后通知了附近的乡勇,广州地方政府为了抗击英军入侵,陆续组织了6万人左右的乡勇,结果没发挥什么作用。5月29日当天,闻讯而来的五千多名乡勇(可能也就是村民)包围了四方炮台,索要说法。
英军起初不以为意,觉得2.5万名帝国正规军都被击垮了。一万多名武器落后,缺乏训练的乡勇算什么。其实不是乡勇们害怕,而是打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硬碰硬,他们打算诱敌深入。可能也是老天爷开眼,就在英军小分队穷追不舍时,天降暴雨。英军小队被村民们堵在了稻田里,雨水不仅让英军装备的燧发枪失去作用。
乡勇们一拥而上,砍刀、锄头、木棒,各种武器抡上去就是一顿招呼,英军被打死打伤49人。这一成绩算不错了,要知道奕山的正规军打了四五天才弄死弄伤77名英军士兵。英军很快派出了大部队,携带不怕雨淋的后膛枪(当时叫雷击枪)来救援被围困的英军小分队。
不过乡勇们倒也不怂,等英军回到四方炮台,他们又慢慢聚拢了过来,继续围困四方炮台。
义律命人去找奕山,他威胁,如果这种来自民间的攻击不停止,他们会在广州屠城。为了防止出现更大的灾难,奕山和两广总督祁贡只好让广州知府余保纯去劝说乡勇。乡勇们倒是撤退了,余保纯从此背上了汉奸、卖国贼的骂名。因为劝说三元里抗英民众不要再围困英军,1841年9月,在主持南海县科举首场考试时,考生们抵制余保纯,全体罢考。后世指责余保纯多次执行琦善、奕山主和的命令,在大部分语境中,余保纯是反派。但站在他的角度上,不管是林则徐、琦善,还是奕山、祁贡,都是官压了不知道多少级的大佬。他除了执行命令,似乎也没有第二条路。然后隐瞒了如同投降的《广州和约》,只说英军攻占了广州城北的四方炮台。而且依旧很无耻,奕山在奏折中说,四方炮台丢失纯粹是有汉奸作祟,而不是他的军队不行。为了表现自己的武勇,他苦心编了一个所谓的“英人免冠作礼、兵仗投地”的故事。故事的大概剧情是这样的,英军在汉奸的帮助下占领了十分关键的四方炮台,臣决心与广州共存亡。就在臣带兵到四方炮台,打算硬刚英夷时,看到几名英国军官站在炮台外。原来这几名军官正在等奕山,干嘛呢?等奕山到了诉苦。我奕山何人?皇帝亲封的靖逆将军,岂是他们英夷能见的。于是臣派了一个总兵去把英军军官们骂了一顿,就在此时,几名英军军官中职位最高的一人突然脱掉帽子给自己行礼。行礼之后,英国军官叫手下后退,然后他把指挥刀扔在地上开始诉苦。
臣看到这名英国军官如此有诚意,只好勉为其难的去听听他要诉什么苦。
他们说了,由于我们不给他们通商,导致他们亏欠无偿,已经卖出去的货也收不回本钱,亏大了。他们占领四方炮台,其实就是觉得离得太远怕说话听不见,就选了这么一块地方来就近递话。他们没别的奢望,就是求大将军(指奕山)转恳大皇帝开恩。把商欠,也就是欠的那些本钱还给他们。然后重新通商,给他们一条活路。就这样,600万赔款、赎城费变成了跟《广州和约》无关的商欠,奕山真是个人才。从林则徐、琦善、杨芳、奕山,可以说,没有一个人不说谎的。林则徐、琦善、杨芳等人皆望尘莫及,只能看着奕山如同灵魂出窍般的神级表演。也许是奕山表演的太过夸张,有官员看不下去了,就给道光上密折,检举揭发。道光接到密折后很冷静,没有发火,只是派人去查了一下。
道光之所以如此决定,并不是因为奕山是自己的侄子,网开一面。道光皇帝作为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他对手下人报喜不报忧、避重就轻、欺上瞒下的官场惯例是非常清楚的。自林则徐开始,到琦善,他接到的不是大捷,就是各种好消息。然而战局却在好消息中愈发恶化,颇有一种唱着歌,跳着舞,敲锣打鼓,却走向地狱的滑稽感。不管有多少好消息,英军始终赖在广州不走,这要怎么解释呢?帝国第一能吏林则徐;三寸肉舌就忽悠义律退兵的琦善;平定张格尔叛乱的帝国名将杨芳;还有自己的亲侄子奕山。
这种虚无的干耗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就算他耗得起,帝国的银库也耗不起。广东一地为了修缮被英军摧毁的炮台,组织乡勇,募兵等等,就花费了近700万两白银,这还不包括广州商人自己掏腰包的600万两赎城费。
毗邻广东的福建经历厦门一战后吓坏了,投入400万两白银强化海防工程。
还有江苏、浙江,英军主动撤离了定海,并没有发生收复定海的战役。但两江与闽浙地区还是投入了400余万两白银用于军事建设。这些钱可比当年平定张格尔叛乱花费的1200万两还要多。如果白花花的银两真的用于作战,打不过英国人那只能说是技不如人。
怕就怕,高度腐败的帝国官僚集团早就把军费瓜分得七七八八。
打不过英国人受外气,看到自己的部下贪污军费受内气。
“该夷性等犬羊,不值与之计较,况既经惩创,已示兵威。现又免冠作礼,吁求转奏乞恩,朕谅汝等不得已之苦衷。”6月30日,奕山收到了皇帝的批复,他顿感一身轻松。7月14日,奕山再次上奏称,洋商们得知可以恢复通商后,全部欢呼雀跃,英国人保证再也不敢在广州生事。奕山建议可以撤回各地的军队了,7月28日,道光下旨,各省裁撤调防军兵。
那个一直抱着略施惩戒,继续保持通商的义律被撤换了。
义律之所以被撤换,核心原因就在于义律的想法与英国政府的想法差距太大。义律支持对清帝国采取军事行动,但反对扩大战争。在义律看来,给大清帝国一些震撼,让他们以后老老实实跟英国做生意就行,但英国政府的目标是彻底吃掉大清帝国。其实撤换义律的决定早在1841年4月21日就酝酿了,时任英国外相巴麦尊大骂义律是蠢货。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更是指责义律是一个完全不遵守指令,却努力争取最低利益的人。明明自己占据绝对优势,却弄了一个不疼不痒的《穿鼻草约》。《穿鼻草约》的内容有:割让香港岛、赔偿600万两、中英官员平等外交、重开广州商务。巴麦尊对这样的条件嗤之以鼻,区区600万两,还不够英国出兵的军费呢。不仅仅是女王和巴麦尊,整个英国政府和议会都认为《穿鼻草约》带来的利益太少。于是在1841年4月30日,英国政府决定解除义律的职务。
经过遴选,东印度陆军少将璞鼎查出任英国驻华全权代表,威廉·巴加出任侵华英军总司令。那个年代的交通和通信极为不便,1841年6月5日,璞鼎查从英国出发,8月10日才抵达中国。
这段时间正好是《广州和约》签订,及之后道光皇帝做决定的时间。没有上帝视角的道光、奕山等人以为一切都结束了,实际一切才刚刚开始。璞鼎查刚到中国就和义律做了交接,1841年8月12日,义律启程回国。回国之后的义律被雪藏了一段时间,直到一年后的1842年8月才被启用。重新被启用的义律先后在美国、拉美等地任职,再也没有来过中国。璞鼎查的祖上也曾阔绰过,他本人在军校读过书,然而家道中落,只好辍学。东印度公司击败了无数印度土邦,在这一过程中,璞鼎查表现出色,不断获得晋升。抵达中国后,璞鼎查就像一片阴云,慢慢笼罩在大清帝国的头上。
作者:淮河雨,不知名的90后自媒体作者,一名单细胞的文科生,试着和朋友们分享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为了防止失联,新号和旧号可以一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