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界争端暂时缓和

时尚   2024-11-01 08:30   江苏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淮河雨的知识星球,加入方式是使用微信扫描下图的二维码。

友情提醒:知识星球是付费平台,有一定的门槛,请知悉。


图片引用自网络
2021年6月13日,行驶在中印边境印度一侧的印军车队。
自2020年6月15日加勒万河谷冲突之后,印度一直在向边境增派部队,同时也加快了边境地区基础设施修筑的速度。


作者:淮河雨

短评


考虑到来自东部地区的巨大压力,西南方向确实不能再出乱子。

01

2017年6月1日,中国军队要求印军拆除中印边境锡金段上的两座碉堡,印军拒绝。

气炸的中国军人在6月6日出动推土机直接铲平了两座碉堡,当时印度是认怂的。
6月16日,中国工程队在洞朗地区开始修筑一条公路。
印度人坐不住了,要求中国停工,遭到拒绝。
6月18日,270多名印度军人开着3台推土机越境侵入中国,一直推进了3公里到达工地现场,试图强行驱逐中国工程队。
然后中国军队与印度军队展开了非武装对峙,因为两边军人都没有携带热武器,所以对峙是非武装状态。
双方均不肯后退,这就是著名的“6·18中印洞朗对峙事件”
洞朗对峙事件的结果,只能说双方都没有损失土地。
从6月18日到8月28日,印度军队在中国境内待了两个多月,最终撤走。
不过双方都对彼此充满了不信任,印度军队在边境线后方仅150米的位置安营扎寨,监视中国军队动向。
中国也没有惯着印度,洞朗地区的公路照修不误,至少一个营的中国军人为工程队提供武力保护。
尽管中印双方都没有损失洞朗对峙事件之前实际控制的土地,但中国总体上是获利一方。
因为在对峙事件之后,中方不仅趁机修好了公路,还在洞朗修建了大量的堡垒和军事基地,空前强化了对洞朗地区的控制。
如果不是因为印度军队主动寻衅,或许还不好寻找理由在洞朗地区大兴土木。
洞朗的地理位置太重要了,那里距印度“鸡脖子” - 西里古里走廊只有一百多公里。
西里古里走廊是印度与自己东北六邦之间唯一的陆地通道,而西里古里走廊非常狭窄,只有20公里宽,很容易被掐断。
东北六邦人口超过4000万人,中印边境最大的一块争议地区 - 藏南就在那里,所以印度对中国在洞朗地区的军事活动非常敏感。
印度官方担心,一旦双方爆发全面战争,中国军队可以从洞朗出发切断西里古里走廊,然后对包括藏南在内的印度东北部地区来一个瓮中捉鳖。
如今中国事实上享有在洞朗地区的军事优势,印度方面也只能为自己当初的主动挑战买单,吞下苦果。
具体地理位置分布看下图。
图片引用自网络
战术上,洞朗事件并没有决出胜负;战略上,中国赢了一步。
02

洞朗对峙事件可以说是中印关系的巨大转折点,双方以前还算客气的关系逐步走向强硬。
印度总理莫迪瞅准时机,掀起了印度民族主义情绪和民粹主义情绪(以下统称民粹)。
在极端情绪的加持下,莫迪取得了2019年5月印度大选的巨大胜利,他领导的人民党 - 全国民主联盟一口气拿下了342个议席,占全部席位的62.8%,压倒了所有反对党。
要知道在2014年的印度大选中,人民党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只拿到了282个席位,就已经令莫迪狂喜不止,因为282个席位是人民党30年来最好的成绩。
可是和2019年相比,2014年的大选结果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尝到了民粹的甜头后,莫迪的对华态度更加强硬。
印度国内民众和媒体也在民粹的渲染下到了“逢中必反”的地步。
2020年6月的“6·15中印加勒万河谷边境冲突”正是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发生的。
洞朗事件后,印度见在东部地区占不到便宜,便将注意力转移到了西部阿克赛钦地区。
对阿克赛钦的地理位置不太了解的读者朋友可以看下图,阿克赛钦在图的左边。
图片引用自网络

印度人在靠近阿克赛钦的边境地区修建了大量公路等基础设施,摆明了要与中国进行长期对抗。
加勒万河谷地区就是印度修筑公路、桥梁的诸多地点之一,双方从2020年4月开始便针对印度在加勒万河谷地区的活动进行反复交涉,然而没有结果。
矛盾的燃爆点始于印度军队在6月15日强行拆除了中国军队的一个边防帐篷,中方随即予以反击。
双方在加勒万河谷展开肉搏,据说两边士兵用木棒、石块、铁棍混战了8个小时。
最终结果是中方官方消息称:中国军队阵亡4人、重伤1人。
印度官方的消息:印军阵亡20人、受伤76人、被俘10人。
6月15日之后其实还有不少后续,不过篇幅有限,就不再赘
无论是人员伤亡,还是冲突规模,加勒万河谷冲突都是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以后最大规模的边境冲突事件。
总体而言,中方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中占据了一定的上风。
中国扩大了实际控制区,从印度手里夺回了至少30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
稍微拓展一点,在加勒万河谷冲突后,双方在阿克赛钦地区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摩擦,反倒是在藏南地区发生了一些新的冲突。
2022年12月9日,在加勒万河谷冲突中阵亡的解放军战士陈祥榕生忌当天晚上,中印军队在藏南达旺地区爆发了数百人级别的边境冲突。
印度军队有34人伤亡,中国军队的损失没有公布。
这次事件的规模其实并不比加勒万河谷冲突小多少,但双方皆无意扩大事态,因此低调处理,没有引起像加勒万河谷冲突那样的高关注度。
图片引用自网络
美国和印度举行联合军演。
有传言,在2022年12月的中印藏南边境冲突中,美国向印度方面透露了一些情报,方便印度军队伏击中方边境巡逻队。这一传言无法证实,但中印对抗背后的美国影子是真实存在的。
03

在金砖峰会之前达成边界协议确实让人意外,本来以为中印会在俄罗斯喀山上演一出擂台会,没想到双方在金砖峰会前几天“握手言和”。
中国和印度都没有公布边界协议的具体内容,不过一些迹象表明,印度方面似乎做了妥协。
不仅仅是中国的国际问题专家做出这样的判断,笔者拜托定居国外的朋友浏览了外媒的报道,“印度妥协”是西方媒体报道此次中印边界协议的主流声音。
一些欧洲媒体更为夸张,甚至用“印度几乎全面屈从中国条件”的字眼来阐述。
印度为什么会妥协呢?这个要从内外两层因素来解读。
第一,内部因素。
2024年6月,印度大选结束,9.7亿印度选民参加了投票。
选前信心满满,扬言要拿到400个议会席位的莫迪被啪啪打脸。
人民党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一共拿到了295个席位,比2019年少了47个席位。
莫迪所在的人民党更惨,一共只拿到了240个席位。
在2019年,人民可是鲸吞了303个席位,五年之后一下子少了63个。
印度议会一共有545个席位,其中两个席位是总统直接任命,属于无权的吉祥物。另外的543个席位则通过选举产生,那才是真正有权力的议会席位。
想要获得组阁权,就必须拿到过半数的272个席位。
也就是说在2019年,不需要全国民主联盟里的其他政党,人民党自己上就可以解决战斗。
可是到了2024年,莫迪就不得不依赖盟友们的支持。
虽然有惊无险的PK掉了挑战者,迎来了第三个任期,可2024年大选结果表明,民粹牌的新鲜劲已经过去了。
民粹牌可以让老百姓肾上腺素飙升,但肾上腺素飙升之后就会清醒。
他们还有数不尽的房贷、车贷要还,还有巨大的生活压力要,偶尔打打鸡血还行,天天如此,正常人都受不了。
摆在莫迪面前的是一道难题,从实力对比上,中国的综合国力远超印度,莫迪对此心知肚明。
如果真的与中国爆发战争,不仅不能一血1962年战败的耻辱,大概率会丢掉更多实际控制的土地。
因此莫迪需要合理的掌控一个度,这个度既要能帮助自己利用民粹吸引更多的选票,又要能确保与中国保持和平,别真的大打出手。
可民粹最难掌握的就是一个度,且不说不好掌握,反对党也不会让莫迪那么轻松的掌握好一个度,最大反对党 - 印度国大党已经开始有样学样。
2024年10月24日,在中印边界协议官宣3天后,国大党对人民党疯狂开炮,指责莫迪太软弱,“割地卖国”之类的言论不绝于耳。
国大党看热闹不怕事大,要是中印之间真的爆发全面战争,那也是处于执政地位的莫迪人民党顶在前面。
战败之后,一切责任都得让莫迪和人民党揽下来。
作为在野党,只需要唱好戏即可。
因此莫迪很清楚,在民粹主义已经出现边际递减效应的当下,他需要降温,给自己留够弹性的灵活空间。
举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在十多年前,笔者考驾照,当时的最后一项是大路考,就是开车上路。
笔者所在的城市有规定,驾考车速不能超过60公里/小时。
结果那次考试,不少考友都挂了。原来是因为考官不断催促考友加速,甚至用了不耐烦地训斥语气,结果不少考友顶不住压力,车速就超过了60。
等到笔者去考时,挂到5挡,车速就维持在50以上。
考官让加速,我就加到55以上。考官不说话时,我就降到55以下,继续维持在50以上。
不管考官用什么语气来催促,就是不超过60。
结果很顺利,考试通过,拿到了驾照。
其实莫迪的想法和笔者当时考驾照时有些像,如果不降温,中印保持着一种高压状态,国大党等反对党不断煽动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等于是把莫迪架在火上烤。
炙烤之下,很容易“超速”。
一方面,民粹主义对自己的作用不是那么大了;另一方面,又不能让反对党利用民粹来反作用自己。
所以莫迪需要主动降速,降到他自己认为可控的区间。
如果国内的民粹压力太大,那莫迪就适当的提速,既呼应了国内的需求,又能确保整体不失控。
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如果有一天自己还是需要利用民粹干点什么,莫迪也有主动提速的空间,而不至于“超速”。
图片引用自网络
向支持者示意的印度总理莫迪。
中国的国力是印度的数倍,这让印度在过去数年为对抗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包括沉重的军费开支。莫迪之所以会在2024年印度大选中流失了数十个席位,很大原因是印度选民对贫困和腐败的不满。莫迪很清楚,他需要缓和与中国的关系,将更多的精力和有限的资金用于国内,而不是对抗中国。
04

第二,外部因素。
印度在如今的地缘形势下与中国妥协多少有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在过去的一两年里,中国多次主动伸出橄榄枝,希望与印度解决,至少是缓和边界争端。
可印度的态度都很强硬,直到今天才有突破。
中国主动寻求和解,倒不是说中国怕了印度,而是中国的重心不在西南。
台海问题、南海问题才是眼下中国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台海方向。
台海方向上的美国是世界第一强国,日本是仅次于美国、中国、德国的第四大经济体,都不是善茬。
面对如此强悍的地缘对手时,还要腾出一只手来对付印度,不经济。
况且印度也不是个小国,而是拥有十几亿人口、3.5万亿美元、近300万平方公里、过百万现役部队的地区大国,不能小视。
中国的想法,美国方面岂会不知。
美国这几年又是派出军队与印度进行联合演习,又是邀请印度加入“四方安全对话”,还向印度出口军火。
印度在西方与俄罗斯之间踩钢丝时,欧美批评的论调也很微妙,这些都很清楚的说明美国知道印度的战略重要性。
所以当印度干出一些让自己不爽的事后,他们也不打算说些啥。
可印度要的不仅是美国和西方对自己踩钢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莫迪要的是真金白银。
2023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1362.2亿美元,超越了美印双边贸易额(1285.5亿美元‌‌)。
美印贸易额顺差为367亿美元,也就是印度从美国那里赚走了三百多亿美元。
而中印贸易额是逆差,中国去年从印度赚走了991亿美元。
看起来印度对美国的贸易依赖大于中国,事实却不是。
中国一直是印度最大的原材料来源国,包括印度引以为傲的药品原材料。
于是形成了一个诡异的循环,印度从中国进口半成品和原材料,制作成品卖给美国。
印度当然不希望这个循环继续,新德里想要的是取代中国的贸易地位。
可现实是从2023年到2024年,超过3000家外企撤离或者减少了在印度的投资,其中不乏迪士尼、特斯拉、福特、亚马逊、可口可乐等美国知名跨国巨头。
印度并没有从扮演美国反华马前卒的角色中获得额外的经济和地缘资源,而与此同时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却日久弥深。
权衡之下,印度做出缓和边界局势的决定就不奇怪了。
一方面,新德里要继续维持与中国的关系,别再恶化。
另一方面也是在告诉美国,如果需要印度继续在中美角力中制衡中国,美国得加钱。
图片引用自网络
印度总理莫迪(左)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右)。
2024年7月,莫迪访问了俄罗斯,莫迪此访在西方引起了一定的异议。站在莫迪的角度,访问俄罗斯既是出于维持俄印准盟友关系的需要,也是在向美国和西方示威,你们给的太少了。
05

不要对这份边界协议抱有太高的期待,“妥协”是“蓄力”的另一个代名词。
不知道什么时候,美国的支持到位,印度自己蓄力完成,又是新一轮的“不妥协”开始了。
而且印度也不是对中国妥协,他们是与自己面临的内外隐忧妥协。
从莫迪到街边小贩,在印度所有人的认知里,他们已将中国视为本国的头号地缘对手。
巴基斯坦他们已经看不上了,被丢在了一边。
谨慎看,这项协议只是在中印两国急转直下的关系中稍稍踩了一脚刹车,仅此而已。


—  END  —



作者:淮河雨,不知名的90后自媒体作者,一名单细胞的文科生,试着和朋友们分享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为了防止失联,新号和旧号可以一起关注。





淮河雨
不一样的90后,喜欢与世界分享不一样的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