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淮河雨的知识星球,加入方式是使用微信扫描下图的二维码。友情提醒:知识星球是付费平台,有一定的门槛,请知悉。事实证明,牛鉴虽然在治理地方上颇有政绩,但真不适合打仗。
在上海战役期间,牛鉴的选择直接动摇了军心。
璞鼎查之所以没有选择北上攻击大清帝国的首都 - 北京,除了考虑到长期作战,可能过冬的因素外,还与一个人有关。
这个人就是义律。
义律当初从天津撤走的关键原因就在于,他自己不认可进攻北京的计划。
在义律看来,与大清帝国彻底撕破脸是不划算的。
所以他建议对扬子江,也就是长江发动进攻。
义律在中国毕竟待过一阵子,对华熟悉程度远超在英国本土的那群高官和议员。
经过研究,义律认为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乃清帝国命脉,若能截断之,则可以迫使大清帝国低头。
相比于进攻防御核心京畿地区,显然在长江地区作战的难度要小得多。
起初没有人认可义律的观点,包括璞鼎查。
只是璞鼎查自1841年8月来华,到1842年5月份,打打停停大半年,虽然击败了不少清军,可距离胜利还是很遥远。
思来想去,璞鼎查决定信一回义律。
这就是璞鼎查发起长江会战的背景因素之一。
1842年6月8日,英军舰队封锁了长江口,不许任何船只进出,开始对上海地区的清军防御进行刺探和侦察。
彼时牛鉴的防御工作也基本完成。
集中在宝山县及附近地区的清军兵力已经达到了5000人,从吴淞口到宝山县共计3.5公里,部署了154门火炮,2300名炮兵驻守,这里称之为是西炮台。
在黄浦江对岸的浦东,50门火炮和1000名守军组成了东炮台。
西炮台的背后就是宝山县城,所以西炮台是清军主阵地,陈化成亲自坐镇在这里。
彼时宝山县城是上海地区的政治中心,牛鉴本人亲驻,城中拥有火炮五十余门。
牛鉴还给西炮台准备了预备队,从江苏徐州赶来的援军700余人部署在宝山县城西北的小沙地,一方面防止英军登陆,另一面是为了随时支援西炮台。
在黄浦江面和吴淞口的清军水师拥有20艘战舰,不过这些战舰基本没发挥什么作用。
经过几天的侦察,英军决定在6月16日发动进攻。
1842年6月16日早晨6点,英国人直接派出了舰队中最强的主力舰:“康华丽”号。
该舰满载排水量达1800吨,载炮74门,战斗力远远超过了清军战舰和陆地炮台。
显然,英军打算一开始就用重锤击破上海防线。
话说陈化成也是个狠人,时年66岁的陈化成亲自操作火炮轰击英舰,双方展开了十分激烈的炮战。
炮战持续4个小时,英军舰队精锐尽出,却始终无法摧毁西炮台。
宝山县城距离西炮台不过两三公里,在这4个小时的时间里,牛鉴被英军大炮的巨大威力吓坏了。
他多次邀请陈化成回宝山帮他坐镇县城,但都被陈化成拒绝。
6月16日上午10点,英军舰队见攻不下西炮台,于是选择暂时后撤,待调整后再战。
陈化成虽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非常英勇,但毫无近代化海战经验。
他以为英军就此败退,所以立刻派人去宝山县城给牛鉴报捷。
牛鉴开心坏了,觉得之前英军横扫浙江多地,吹得牛哄哄的。
现在看来,英国人也不怎么样,还不是被他拿捏了。
牛鉴决定亲自前往西炮台督阵,老牛同志在战场上也不忘摆出官威。
他命令总督依仗全部随行,一般来讲,总督级别的依仗有五六十人。
会使用八抬大轿,还有拿着包括回避、肃静牌、飞虎旗、杏黄伞、青扇、黄金棍等物品的随从。
如果加上亲兵,整支依仗的人员可能会破百人。
因为是在战场,牛鉴还带着一群驻扎在宝山县城的清军部队,一行几百人浩浩荡荡,像蜗牛一样缓慢地向西炮台移动。
也许是排场太大了,一路上敲锣打鼓,热闹非凡。
大概在距离西炮台1.5公里左右时,一艘在长江边负责监视清军动向的英军巡逻船发现了牛鉴的依仗,英军并不知道那是两江总督来了。
但英军不傻,毕竟队伍里有大量清军官兵,巡逻船果断开炮。
牛鉴没有受伤,但被惊到了,他脱掉官服在河南参将陈平的护送下回到了宝山县城。
老牛这个家伙不地道,英军的舰炮其实只炸死十来个人,但牛鉴却选择了逃跑。
逃跑就逃跑吧,他还不告诉陈化成。
打的就是一个让陈化成在前面顶着,自己好跑路的算盘。
刚回到宝山县城,牛鉴马上命人收拾细软,当天就逃往上海嘉定。
到了嘉定后,牛鉴觉得还不安全,又在当天晚上跑到了苏州太仓。
看到牛鉴这位两江总督跑了,宝山知县,以及驻守城中的2000余名清军也跟着总督大人一同退到了太仓。
原本作为预备的宝山县城西北小沙地的700余名清军也跑了。
东炮台的1000名清军听说总督逃了,也不干了,纷纷当了逃兵。
等于陈化成前后左右都已经没什么人了,只能靠他自己。
即便牛鉴不逃,上海战役也很难打赢,但不会败得那么快。英军调整了进攻目标,他们不再去硬啃西炮台,而是决定侧击。
英军突袭了吴淞镇,吴淞镇仅有火炮十余门,几乎是瞬间就被攻下了。防御英军登陆的700余名清军早已不知道跑到了哪里,英军几乎没有任何阻碍的就从侧后靠近了西炮台。
西炮台官兵此时也已知晓牛鉴逃跑的消息,加上吴淞镇、东炮台都已经被英军控制,西炮台等于孤立无援了。
虽然在上海地区还有其他的清军部队,兵力还不少,但远水解不了近渴。何况那些清军部队压根不愿意来增援,坐视西炮台孤军奋战。在写甲午战争的过程中就发现清军一个极其糟糕的不良传统,没有彼此配合的作战理念。说好听点叫没有互相配合,说难听点就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其他人的死活。甲午战争中,清军在某一地集中的兵力不少,可能不弱于日军,甚至多于日军。在战前几名大将商量好了,你1500人在这里,他2000人在那里,以此类推。
当日军集中兵力攻击其中一处时,别人就静静地看着,只要日军不打自己,他们就不管。眼睁睁看着友军被击垮,他们既不援助,也不愿意趁日军其他战线兵力空虚,袭击日军侧后,协助友军作战。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清军的武器装备是改善了,但内核其实没有变化。西炮台来到了最后时刻,随着英军再度袭来,士兵们纷纷溃逃。陈化成和西炮台守备韦印福等人竭力阻止,清军指挥官高呼陈公平时爱兵如子,你们怎么能逃跑呢?
在影视剧中有一个片段,刚刚到任的两江总督牛鉴看到陈化成饮食与官兵一致,心有不忍,特地拨款给陈化成,让其改善伙食。
陈化成战死,他的副将刘国标为了防止陈化成的尸体被英军找到,故将陈化成背到了附近的芦苇荡。
刘国标回到嘉定县城,嘉定县令练庭璜没有随牛鉴逃往苏州。
8天后,英军撤离,刘国标和练庭璜带人找回了陈化成的遗体。练庭璜为陈化成装入灵柩,送往陈化成老家福建泉州府同安县,现在那里已经属于厦门了。上海县驻军1800余人,不过英军抵达时发现上海县一个清军都没有,他们早就溜了。清军损失300余人,清军之所以损失不多,是因为大部分人都当了逃兵。1842年6月16日,也就是英军攻陷上海当晚,英军后续援军抵达。
英军舰队拥有60余艘大小战舰,8000余人,载炮超过700门。英国陆军达到了1.2万人,陆海合计超过两万人,战力急剧暴涨。
6月23日,璞鼎查决定撤离上海,英军全部集结在吴淞口待命。
之前讲过,牛鉴是一个合格的帝国官僚,治理地方政务也算用心。
但他不适合领兵作战,上海失守后,牛鉴给道光上奏,劝说停战。牛鉴还以乾隆皇帝发兵征讨缅甸为案例,当年清缅战争打打停停,始终看不到胜利曙光。
乾隆皇帝自己找台阶下,在缅甸同意朝贡的前提下,乾隆宣布结束战争。
老牛的意思是,皇上你要不学习乾隆爷吧,不行咱就算了。
可道光也实在找不到合适人选只好作罢,他给牛鉴的批复是“应守则守,应剿则剿”。就在牛鉴和道光沟通时,清军侦察到占领上海的英军有了新的动向。牛鉴再次证明自己确实没有军事素养,他又给道光上了一道奏折,英军可能要北上了,皇上要小心呐。
原本道光还打算给江苏调兵增援,牛鉴却告诉他不用,因为英军要北上京畿,江苏的防御没啥毛病。
1842年7月15日,英军前锋舰队抵达镇江江面,牛鉴大惊失色。镇江驻防的八旗军有1200人,城外的绿营有400人。
牛鉴从南京派来了3400多人,其中有400人是南京驻防的八旗兵,实际上南京来的那400名八旗兵是从山东青州调来的,青州在潍坊。镇江战役爆发时,镇江城内城外拥有约5000名清军。镇江清军的最高指挥官是京口副都统海龄,这个人毁誉参半。
看过《康熙微服私访记》的朋友对郭络罗氏应该不陌生,邓婕饰演的女主宜妃就是郭络罗氏。他的战术是让八旗兵全部进入镇江内城,绿营汉军则守在外城,相当于是让汉人士兵做挡箭牌。
这种内外有别的安排,直接导致八旗兵和绿营兵失和,也是镇江战役爆发时,绿营兵溃逃的重要导火索。牛鉴对海龄这样的安排十分不满,虽然牛鉴不谙军事,但也知道天时地利人和的重要性。
道光考虑到战事紧张,所以决定等战后再看,选择让海龄留任。
当英军抵达镇江江面时,海龄下令关闭城门,任何人都不能进出。
可海龄不仅不听,反而下令,只要敢出城的民众就杀无赦。
《剑桥晚清史》中说:“最糟糕的是镇江的一位将军,他确信,在英国人从前面进攻时,该城的汉奸一定会从后面袭击满洲人。于是他命令一看见形迹可疑的人就抓起来,此后镇江的居民一看到满洲士兵走近时就惊恐地逃走。显然有些士兵一见有逃跑者就把他们杀死,用他们的尸体去领赏。”但他就像是刚入关的旗人勋贵一样,一直秉持着满汉有别的政策。最昏聩的一招当然是以抓“汉奸”的名义肆意屠杀汉人平民,致使镇江战役期间,民众仇视清军程度与仇视英军程度相当,甚至更仇视。从海龄身上能明白,为什么在晚清时代爆发中外战争时,民众愿意帮助洋人扶梯子。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反抗,那就只能借助外力。这到底是主动当“汉奸”,还是被官僚们逼着当“汉奸”呢?— END —
作者:淮河雨,不知名的90后自媒体作者,一名单细胞的文科生,试着和朋友们分享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为了防止失联,新号和旧号可以一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