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多关心下自己的日子吧,美国大选离我们太遥远

文摘   2024-11-03 13:10   北京  
衣服都快堆成小山了!
洗啊!

洗不了。

咋了,是洗衣机坏了,还是手坏了?

都不是,是空气坏了。

你没发现吗,已经将近一周了,空气几乎都是重度或中度污染。

其实不仅北京,最近南方城市也有很多空气质量超标的。

只是奇怪的是,好像大家都不怎么关心,似乎生活里只有大洋彼岸如火如荼的大选,关于选情的预测和任何与选情有关的消息,几乎立刻刷屏甚至霸屏。

好吧,这也没啥,估计全世界都是如此。

但是像我们这样的空气质量问题,应该不是全球都一致吧。

除了空气质量问题,还有一个也跟我们生活质量,甚至健康直接相关的,就是食品安全的问题。

近期,大约是10月24日,中国出口欧盟的一批鸡蛋被退回,原因是恩诺沙星含量超标。恩诺沙星是一种喹诺酮类抗生素,常用于动物疾病治疗,但在鸡蛋中的含量超标,肯定是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的。

此事件涉及包括比利时、克罗地亚、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挪威、波兰、西班牙和瑞典等国。

哈哈,连出口的食品都如此,我们自己吃的鸡蛋会如何?!

无独有偶的是,昨日还看见我们出口东盟的蔬菜也被退回,原因是农药残留超标,这个消息我在网上没有查到出处,但我认为,也不意外。

如果隔三差五不出点食品质量问题,反倒是觉得有点奇怪了。

我们中国人的胃,不知是不是特殊材料做成的,或者是已经被毒物慢慢侵蚀,成了铜墙铁壁,百毒不侵了。

我常常想,如果有人愿意在身后,将自己的胃捐献一点,做切片检查的话,估计一定能查出许多的有毒物质,或者说那些不应该进入人体的物质。

我们是不是常常有这样的经验,一旦进入对食品安全要求非常严格的国家和地区,而且如果你碰巧也愿意逛超市,并购买些食品(无论生熟),一定会发现很多东西的味道,与你在自己家吃的不一样。餐馆除外,他们用了太多的调味品。

我到国外旅行的时候,一定会去超市买牛奶,水果。如果住民宿,还会考虑买蔬菜、肉类,那样,你就会品尝到蔬菜和肉类本应有的味道了。

好了,我也不打算跟暂时不能出国旅行的朋友拉仇恨,我们还是回到我们自己的生活环境。

其实食品安全问题,当然也包括空气质量问题,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哪个不是强调了又强调,重视了再重视,口号喊了几十年,金钱和人力都花了天量,但是效果呢?

食品安全和空气质量,无论从上面,还是最基层单位,都成立过以一把手为核心的各类常设或非常设机构吧,法律法规拿出来也能堆成大山;设备、机器、技术,无论国产的,还是进口的,也可以用海量比喻吧。

更何况,花出去的金钱也是无底洞,各种宣传资料和新名词,也可以用层出不穷来形容。

但是,我们还是发现,这些措施效果甚微。

原因到底在哪?

其实纵观世界各国的环保工作,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还是从下到上的推动,无论欧美还是日韩,都是在民众身体受到及其严重伤害后,开始呼吁甚至抗议。上世纪环境八大公害事件,不都是发生在欧美和日本么。

但是这些国家的民众,包括媒体,而且媒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最先锋的力量,在他们的积极行动和抗议下,那些国家的环保一天天变好,直至成为标杆。当然还包括很多其他国家也是如此。

而我们的环保,情况却有点特殊。

虽然我们也有环保NGO,也有个体的表达和诉求,但是这股力量太小了,太弱了。尤其近些年来,在环保(也包括食品安全,两者是有关联的)领域,NGO和媒体的作用越来越小,当然这跟大的环境以及NGO自身的管理不善有关。

对了,好像对于NGO,现在的时髦叫法是社会组织哈。

还是回到重点。

对于我们的食品安全,我觉得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能够有能力和权力彻底或逐步解决这一难题的人,往往是那些不吃市面上卖的东西的人,他们有特殊的食品供应渠道,有专门的检验部门把关。于是,问题到底出在哪,又怎么去解决的问题,实在是“何不食肉糜”的立场和位置。

而且,对于发生了食品安全事件后,对于当事人的处罚,实在有点成本效益的算术问题,有的部门对此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加之各种暗箱操作等,最后的结果就是不了了之,或者是花点钱消灾。

如果是让不法分子倾家荡产,到该去的地方踩缝纫机,或永远出不来或甚至吃花生米,估计食品安全问题早就解决了。

所以,食品安全问题主要还是决心问题,是处理方法和力度问题。

最近我回老家长沙,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老家,一般家庭都是去早市,各种蔬菜肉类都十分新鲜,花样繁多。

两个现象十分明显:一个是蔬菜水果都很小,当然是正常的小;

第二是蔬菜和肉类做出来后,是本应有的味道。黄瓜是那种清香有点甜的味道,白菜也是白菜所特有的清爽鲜嫩的味,汉菜也很脆,颜色正常。

而上面这些,我如果是在北京买回来,并做好后,基本没有黄瓜味、白菜味和汉菜味。而且,所有的蔬菜和家禽等,都是体型高大,包括葱姜蒜,有点姚明与一般人体型的对比。

那么,这里的原因很明显,就是北方至少是在北京,我们吃的食物,在生长期,大多是化肥和杀虫剂用的比较多,于是其本身应该有的味道就被严重掩盖了。

我从这个现象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南方至少江南一带,他们主要是鱼米之乡,农民大多还是有不少的地来种植粮食和蔬菜,而且因为气候和水文等原因,生长比较旺盛,不需要或很少用化肥和农药来催生和保证产量。

而北方可能相反,一个是种植蔬菜的地少,还有气候地质等原因,加上大多都是从山东寿光运输蔬菜和其他食品。于是你想啊,这么多的省份和城市从寿光进货,那数量得是多大?为了保证供应,还要与自然不利条件对抗,不就得多用化肥和农药么。

顺便提下,中国在使用化肥农药上,那也是世界冠军。

根据数据,2021年,中国农药总用量为244,820.82吨,其中中国大陆用量为233,876.05吨,约占世界农药总用量的6.62%。然而,中国仅使用全球8%的耕地,但农药使用量却接近40%

中国年化肥使用量绝对世界第一位,占世界的比例为33%,相当于美国和印度的总和。而且我们化肥的利用率不高,当季氮肥利用率仅为35%,磷肥的利用率仅为10%25%左右,以致需要更多的化肥来达到同样的效果。

所以,我们老百姓,至少是北方大部分人吃的蔬菜和肉类(使用抗生素过多)是非天然的味道,对健康非常有害,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悲剧。

除了食品安全,北方城市因为取暖,一到冬季,那雾霾的发生几率就相当的频繁和严重了。

就像最近一周北京的情况,而且这还没到最严重的季节,随着冬季的进一步到来,取暖的大面积开启,加上工厂和机动车的排放,雾霾的光临更会是不约自来,频频到访。到时,估计大家才会有,是不是要去买个空气净化机,或者装个新风系统之类的想法了。

不过我认为,目下经济不景气,为了省钱,为了身体健康,我们还是多呼吁,把食品安全和空气质量问题,赶紧提到议事日程上吧!
午间随笔

晶眼观世
一个努力追求正义的人。著有《带刺的玫瑰》《从加勒比海到彩虹国度:古巴·南非行》《从应许之地到湄公河畔:以色列·巴尔干·越南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