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近朱者赤:有感于木心身边的小人物与大成就

文摘   2024-09-26 00:42   浙江  
木心先生已经名震海内外了。
我既不懂绘画,文学也是门外汉。

所以,就不介绍和评价木心了。但今天在乌镇木心故居参观时,看到木心晚年身边两个小人物故事,着实让我心里激起了浪花,必须留下点心得,不然好像对不起木心,也辜负了两个年轻人的心血和努力,抑或叫天赋?

而且,估计一般人都不知道,就还是给大家介绍下吧,你一定也会惊讶的。我们可以打赌!

为了使一些对木心尚不了解的朋友们,容易理解此事的内涵和外延,我就把木心自己写的小履历(包括印刷体的),给大家先Po下,以便迅速认识和了解下木心的人生经历。

有必要先说说木心故居的来龙去脉哈。

1927年,木心出生于浙江嘉兴市桐乡乌镇东栅栏杆桥。五岁时,举家搬到了现在的故居,那时叫孙家花园,实际上木心真名叫孙璞。他在这儿度过了童年和少年。

抗战爆发后,搬到了嘉兴,1943年去了杭州。

1950年,木心母亲被迫交出了祖产,前往上海与木心同住。1958年,乌镇手工艺生产合作社在孙家花园开设铁钉厂,1961年改建为东栅铁器社。

1977年,铁器社变为了乌镇五金轴承厂。1995年底,厂子破产,孙家花园逐渐荒芜。

1999年,乌镇迎来了重大变化,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全面启动。

当时乌镇领导陈向宏先生,还兼任了乌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管委会主任。得知木心的经历和巨大成就后,决心请老人归乡,并很快由公司购入孙家花园土地和房产,并进行了大幅度的修缮。

2000年,经多方辗转,终于和木心本人联系上了。木心老人感动于家乡的十分诚意和盛情难却,决定回家,并将翻新的祖屋改名为“晚晴小筑”。

2001年起,由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出资,经过五年的精心打造,小筑得以落成。

2006年9月,木心以79岁高龄,终于重归故里,此后一直居住于此,直至2011年冬辞世,享年84岁。

因为木心的名气和为人的高洁,全国100多位青年,自发来到木心家乡,参加木心的葬礼。

2014年5月,晚晴小筑分别辟为了故居纪念馆、生平馆、绘画馆和文学馆。这里的展品大部分是高仿,真品全都放入了西栅的木心美术馆。十分遗憾的是,当我赶到西栅时,已经闭馆了。

与前面那些赶来参加葬礼的人类似,还有两位年轻人,与木心有着不一般的关系,甚至更深厚,而且是同吃同住,不过他们是旅游公司安排来照顾老人的。

然而,就是这两位的故事,让我不得不跟大家分享下他们的惊人变化。

小杨,杨绍波,云南人,1986年出生,18岁入伍当兵,复员后从老家来到了乌镇打工,担任景区的保安。

还有一个与他年龄相仿,也是西南人,是贵州的,1988年生,16岁辍学,经过多地谋生经历后,辗转到了乌镇,在东栅一个酒楼打工。

2007和2008年,小杨和小代由旅游公司安排,进入了晚晴小筑,主要是照顾木心的起居等。时间长了,三人如同祖孙一家人。

也许是耳濡目染,天天与先生泡在一起,看先生绘画,两个后生也很快就有了灵感,逐渐找到了感觉,便也动手画了起来。

小代初期是模仿木心的图式,着墨非常大胆,但不久找到了属于他自己的抽象绘画意识,连木心都甚感惊讶。

2011年底木心走后四年,小杨执掌木心美术馆保安岗位,小代担任布展任务,他们都兢兢业业,并在各方面茁壮成长。

2017年,小杨工作之余,也开始动手画画了,但主要是以梵高为师,行笔虽然有点稚嫩和笨拙,但色彩相当艳丽,画感非常的好,朴中含秀。

这绝对是晚晴小筑的传奇故事了,甚至比他们的主人更加不一般。

(抱歉上面两张为视频的截屏,有点不清晰)

对这样的励志传奇,这样的意外收获,这样的爷孙三代其乐融融的佳话,我比看木心的文字、绘画,还要感到有所值,意外感和赞美感拉得满满,甚至有点小激动。

两个没上过学的小伙儿,更谈不上学习绘画技巧,只因照顾木心老人,天天工作生活在一起,简直像是木心的艺术细胞转移或复制给了两个后生一样,或者就是氛围传染给了小杨和小代;又或者,他们本人的确是有艺术的基因?

也可能是木心的高超“授课”技巧,把功夫传播给了后生,这在陈丹青等留美学生身上也有体验,只是他们两人是非专业生而已。但毕竟,两个住在隔壁的敬业的、精神可嘉的小伙儿,一定在学习上也是刻苦的。相信木心老人在天堂里,也一定会向他们微笑和继续鼓励的。

无论如何,从小杨和小代身上,我们也许能发现点什么,体会点什么,又或者借鉴点什么。

哎,生活真是难以预料和琢磨的,唯一可以把握和遵循的,是按照兴趣的指引!当然遇到贵人,也是万幸中的万幸,尤其是木心这样了不起的人。

晶眼观世
一个努力追求正义的人。著有《带刺的玫瑰》《从加勒比海到彩虹国度:古巴·南非行》《从应许之地到湄公河畔:以色列·巴尔干·越南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