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到了离中国最远的国家

文摘   2024-12-29 13:55   智利  

平安夜下午离开雪中纽约。

纽约只是我拉美行中转加歇脚处。当然也是借机想体会下美国特殊时期的气氛,不然就选择其他中转方式了。

四天的美国纽约蜻蜓点水行,要说最大的感受还是地铁,也是纽约最有落差的地方。

然而,最后的地铁印象又颠覆我了,从地下转到去肯尼迪机场的时候,坐着好像19世纪的电梯,穿过四层地下空间,终于来到了地面。那穿越感,跟《哈利波特》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上,霍格沃茨特快列车的魔法有一拼。哈哈这最后的震撼,居然还是最初害怕和担心的地铁。

再见了,大苹果!不虚此行的美国体验之旅。

要说这地球,也是真大。从处于同一块美洲地区的美利坚,飞到目的地智利首都,尽然也要十小时(北京到纽约13小时),价钱几乎与从北京到纽约一样。

但是从中国到智利,是没有直达的,实在太远了,飞机也会累死的。更何况,智利是地球上离咱们最远的国家了;当然,阿根廷与智利紧挨着,他们两几乎有着同样的经度和纬度,所以可以说,两者都是离我们最远的,圣地亚哥就是离咱最远的城市了。

如果要是从太平洋直飞,那阿根廷就更远一丢丢。相反则是智利哈。

想知道圣地亚哥长什么样,好不好玩吧,行,我大概给各位展示下首日观感。

因为是平安夜出发的,所以无论是纽约机场还是智利的空乘人员,都相当有节日气氛,热烈而严谨。

不过,纽约机场的大警犬一点没有过节的放松感,一直在那左右穿行,对每一个乘客进行一定距离的扫描和嗅闻,让人颇有点紧张,像是做贼心虚。不愧是纽约机场,相当有范儿和特殊性。

好了,一通折腾,终于登机。

顺便说句,我选择的拉美航空着实令人惊讶,经济头脑过于强烈,或叫工作过于严谨,所以各位以后选择拉美航空,一定要在买票时注意对行李费用和尺寸的严苛要求,不然在机场你就要吃苦头了。当然他们的国内航线就大为宽松了。

我在机场看见一对儿在美工作的智利夫妻或男女朋友,因为爱犬的尺寸问题,被困在机场。丈夫极力解释或据理力争,女的则急的直哭。因为网上没有具体尺寸大小,但到了机场却说超尺寸了,最后也不知他们的“孩子”是否登上了机,不然这爱犬或孩子就会被遗弃了。相信机场不会有托犬所,也没那个时间和手续办理吧,哎,真是人生难题。

抵达圣地亚哥是早上7点,过海关人很少,手续也简单,打车很快就到了酒店,毕竟不是大都市,相对都紧凑。

办完入住,开始我拉美行了。

先去武器广场吧,这可是拉美国家所有城市的中心和焦点,其实说实话,这都是西班牙的传统,殖民地嘛。

哈哈,去广场路上根本没有人,所有店铺都关门了,大逃亡一样,想想大概是因为圣诞节吧,可是街上和建筑物也看不到什么圣诞装饰,地上也不太干净。

到了武器广场,还是没人,长椅上有两个流浪汉在睡觉,地上一堆一堆的垃圾,什么市政厅,什么博物馆、美术馆,全部都是铁将军把门。

可以理解,昨晚一定是狂欢了一夜,现在睡觉呢。

去看看中央市场吧,到那去吃个饭,再看看海鲜大卖场。

还别说,这里人气旺多了,也能看见些私家车和公交。

一眼就看见了心爱的车厘子,快去,买上一公斤,猜多少钱,一美元,好便宜啊,但是顺便说下,我以为车厘子在这会是满大街都有,超市和小商店都有,其实不然,我提前说下,就在中央市场看见了车厘子摊贩,的亏我下手早准狠。

逛完武器广场和市场,我往聂鲁达故居等打卡地走去,离开了闹市区,忽然就发现道路也变宽了,干净了,高级了。

嗯,这才是与拉美最发达国家智利首都相匹配嘛,智利也挤进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可能算末端,人均GDP1.71万美刀。当然,不能仅从GDP衡量。从当天一天的玩耍中,的确是感受到了相对的发达情形,但是要说人的素质,跟美国比差很远,但是也相当不错了,只是这里英语的标识太少了,很是费劲。

(聂鲁达故居及附近)

(网红街区)

当天的游玩,最热闹,人最多,我自己也印象深刻的,是圣克里斯托瓦尔山,我选择缆车上去,索道下来。

选择缆车的原因是,这种缆车与智利的历史和工业发展史有关。智利盛产铜矿等,许多的矿山过去都是用一个车厢连一个车厢的那座一长串车队,来拉矿石和工人。也就像我即将要乘坐的登山缆车那种。因为历史,因为传统,因为特色,所以对智利历史的爱屋,也就及乌了对缆车的钟爱。后面,我们应该能看到更多真的历史缆车和遗物。

圣克里斯托瓦尔山的缆车建于1888年,阶梯式的四个车厢,站在车厢里,往两边看,途中可以看到山边的圣地亚哥动物园,还有各种特色植物和城市景观。


(在法国铸造的圣母雕塑,此张上面为内部)

此外,圣·克里斯托瓦尔山位于圣地亚哥的制高点,它是安第斯山脉一个细小分支的终点。殖民时期得名·克里斯托瓦尔,意思是旅行者的保护神,寓意登上此山,可引导游客等顺利抵达目的地。很是吉祥!

我是坐索道下山的,顺便说个小悲伤,20231221日晚,索道附近发生了大火,过火面积超过5公顷,大量植被和树木被烧,圣地亚哥全城都能感受到浓浓烟雾。根据当地林业局表示,由于多处同时起火,可能不排除蓄意纵火的可能性,哎这现在的人,真是不可思议。

圣地亚哥其实不大,看了几个景点,就回到市区里的拉莫内达宫。

走在现实里的历史最记忆犹新、轰轰烈烈的标志性建筑,一种非常异样的感觉涌上心头,既虚幻,又现实,既悠久,又新鲜。

终于看到在书籍和电影中看过的无数细节和故事,对其他旅游景点的感受就一扫而空了。遗憾的是,因为是假期,没有开门,只有两个像是警察模样的人在来回走动。

可能很多人对拉莫内达宫没有什么印象,或者根本就不了解。

拉莫内达宫就是智利总统府,也是国家政治和权力的象征,但以前这里是皇家铸币厂19世纪晚期被改造成总统府。建筑本来是典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是西班牙美洲殖民时期,最漂亮和悦目的建筑之一

但是,当看见真物时,好像完全对不上号。这个原因其实也简单,就是1973年发生的智利的“9.11”政变。

我简短解说下。

智利政治史非常复杂,无论是19世纪,还是20世纪。智利政党林立,1970年,也是在艰难的情况下,阿连德当选。当选后的阿连德开始时很受欢迎,因为他要带智利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一开始就将所有企业国有化,他甚至用“赛博协同工程”理论,来进行工厂管理现代化,其实有点政治乌托邦。

对于智利人民来说,最实惠的是大幅提高工人工资,甚至农业工人也受益匪浅,像矿山、银行、油田、工厂等都国有化,还冻结商品价格。

许多的民众第一次喝上了牛奶,孩子上学也有了保障,顺便说下,智利的识字率相当的高,大约75%,在当时也是凤毛麟角的拉美国家水平了。

但是,这些都是在没有大力提高生产率,工业化水平不高,甚至很低,没有大的物质生产的情况下发生的,甚至矿山和一些工厂的很多零部件还是要从美国等国家进口。就连卡斯特罗在智利访问时,也提醒阿连德,如果没有生产端的物质产出,恐怕是难以为继的。这不就是缘木求鱼了嘛!

毫无意外就会出意外,到了1973年时,智利的生产、贸易和政治都出现了危机,尽管阿连德依然得到了大量工人和农民阶层的支持,但是那些企业主、中产阶层、有产阶级开始不满意,就连中产的家庭妇女也出来抗议了,就是所谓的敲平底锅抗议和游行活动。

议会里反对的声浪也越来越高,联盟党派也开始分崩离析。

最后,民众抗议和游行不断,并愈演愈烈,阿连德也只好想通过全民公投来决定一些政策,甚至是自己的去留。

但是军队却坐不住了,以皮诺切特为首的军人团伙,在CIA的协助下,发动了军事政变,也就是911日的早上。

皮诺切特其实是阿连德最信任的军官或将军,但是却在最关键的时刻背刺了他的上级,国家元首。

飞机开始轰炸拉莫内达宫,坦克也开到了总统府门前。但是在此前,皮诺切特告诉阿连德,可以派飞机接他出国避难。但是,阿连德是一个忠诚的爱国领导人,品格高尚,他是要带智利人民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战士,在抵抗了几个小时后,他让身边的工作人员赶紧离开,自己最后用卡斯特罗赠送的AK47,用两腿夹住枪托,结束了自己的性命。当然也有人说是炸死的。

不管阿连德怎么死的,也不管他的政策是否奏效,他是否是个好的称职的总统,他在宫殿即将被占领前,勇敢战斗,也是相当的英雄气概了。

他说的最后一段话还是非常感人的,也很悲情,相信是会永留智利青史的。

“这是我最后的话,我想自己将不会白白牺牲。我对智利及其命运充满信心。我相信,至少这将是一堂道德课,将是对犯罪、懦弱和叛国的斥责。”

“智利万岁!人民万岁!劳动者万岁!” 

9.11的大约下午,这场政变结束了,总统府也成了废墟,浓烟滚滚,留下了一堆瓦砾,还有阿连德等的遗体,一场政变就这样结束了,从此智利开启了长达近20年的军政府时期。

关于这段历史,推荐大家看看如下几部电影。

智利之战123》《萨尔瓦多·阿连德《圣地亚哥在下雨》。前四部电影导演为帕特里克·古兹曼,这是位获奖无数,作品无数的智利导演,不过他因为政治原因,近半个世纪都在国外生活。

《圣地亚哥在下雨》是智利导演埃尔维奥·索托的作品,不过全部演员都是法国人,也是法国出品的电影,当时几乎法国全部有名的一线演员都出演了。而且电影是在几乎政变发生后的第二年拍摄的,非常的纪实,以9.11当天一天为时间线,情节等各方面都把握的很好。

好了,旅行中,就简单的聊聊感受!

晶眼观世
一个努力追求正义的人。著有《带刺的玫瑰》《从加勒比海到彩虹国度:古巴·南非行》《从应许之地到湄公河畔:以色列·巴尔干·越南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