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阳街里感受台州式温情和硬气

文摘   2024-09-18 02:09   浙江  
行至台州市域时,赶上了台风。
雨下的比较大,但是可能是处于台风眼里,其实并未感受到台风的威力(后来知道是拐弯去了上海)。我还打算体验下海边城市的特权,结果并未能如愿。

昨晚七八点钟,在大雨中抵达临海市。

我住的是旧城区里的民宿,不好停车,老板娘就骑个电动车来接我了。

她把箱子放在了自己腿前的空间里,还有雨衣挡着,我则一片腿儿,上了后座。于是我们的坐骑就“风驰电掣”般穿过古城墙,然后拐了两拐,就到了她的民宿。

说实话,这是我此生第一次乘坐电动车(也从未开过),还是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坐在陌生人的后面。不过不知为啥,我并不是太怕,但过巷子时,我不自觉地两腿加紧车身,深怕碰到了建筑物的墙壁。

老板娘很善解人意,知道我害怕,在进入小巷子时开的很慢,还边说没事,马上就到。

她说的是实话,到了院子里,拿上卡,放下行李,就去找点吃的。

浙江这边的习惯是,晚上很早就收摊关门,加上我是住在古城里,所以我转了两个小弯,还是没有看见餐馆。

正好走到一个较宽的巷子里,看见两个中老年女性在聊天,我问,哪里可以找点吃的。

一个年纪较大的说,你往那边走走看;另一个较年轻点的妇女则问,你想吃什么?我说什么都行,填饱肚子即可。

万万没想到,她建议说,要不你在我这吃面条吧,估计她认为我走到巷子那头,也未必能找到餐馆,已经八点多了。

我忙问多少钱,边说这话时,我仔细看了下,原来她这只是住家而已,根本不是餐馆,她正坐在门边穿什么小灯泡之类的活计。

最后,我也不客气了,就进去等她做面条,反正我会付钱的。

这位妇女非常热情加谦虚,说她做的不太好,然后问我想吃什么样的面条,我说都行,做什么吃什么。然后她问要加鸡蛋吗?什么样的鸡蛋?

我回答就荷包蛋那种吧。

于是,我脱下雨衣,刚坐下,她就不断说:

“你稍等哈,我随便做做”,然后从冰箱里拿了面条和蔬菜之类的。

很快,面条端上了桌子,哇塞,色香味俱全啊!

一看就不是她自谦的说不会做饭,而是相当有专业水平的饭。

她拿了筷子和一个专门放垃圾的小碗,我吃了一口,嗯味道好极了,我不断夸,她不断说一般。

我刚吃了一口,发现里面还有埋伏,原来有不大不小五个鲜虾!当然还有咸菜,像是雪里蕻,还有小葱之类的作料,荷包蛋也很新鲜可口。

她又给我拿来了王老吉,但是我最后没动,也觉得没必要。

一会儿,她又拿出一串葡萄,洗洗放在一个碗里给我。

这个盛情,着实让我非常意外,而又有点胆战心惊,不会一会儿“宰”我一小刀吧。

我边吃,边问了下她的大致情况,原来她与闺女一起住,中间还拍了张我吃饭的照片发给闺女,说家里来了客人,估计这样的事也是第一次吧,还是从北京来的。又或者,她也很为能给我解决温饱问题而自豪和骄傲吧,毕竟是学雷锋了,雪中送炭。

此外,我也了解到,她在50岁时退休了,没有上过大学,估计是工人,所以退休比干部女性要早5年,今年已经56岁了。

当她了解到我是一个人时,也很佩服,我建议她也可以这样,她说不习惯,她只跟团去过一次台湾,还有上海、杭州之类的周边城市。

看得出来,她很有自己的一定之规或习惯,生活平淡,做点手工活,家里条件还可以,是两层小楼那种老式房子,不过装修得还可以。

好了,吃完了,到了付款的时候了。

她说就给10元吧,要钱不合适,不要钱也好像不合适。

我坚持说,她一晚上扎小塑料灯正好20元,我就付20元吧。她坚持不要,我只好客随主便了。但是这个事非常令我感动,也能说明临海人的性格和习俗吧,于是非把它写出来不可,一位善良热情,大方慷慨的工人姐妹!

翌日,在一场大雨的洗礼后,天气格外的好,我赶紧奔往临海最主要的景区紫阳街。

临海很特别,它是浙江省辖县级市,由台州市代管。建城已有2100多年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西汉时(公元前85年),置回浦县;三国时(公元257年),设临海郡。1949年建立临海县,1986年撤临海县设临海市。

紫阳街就是这个城市的心脏,不仅主要有食品店铺等,也还有如中国人民银行临海支行、老字号的中药店铺、以及名人故居等,现在这些地方都开辟出来做了博物馆和展览馆,街边还有历史悠久的孔庙等。

紫阳街的入口处,有非常著名的龙兴寺和千佛塔。这里是鉴真和尚的驻锡地、日本天台宗创始人的受戒地以及日本茶道的发祥地。

然而,除了紫阳街里那些琳琅满目的食品店、饮料店、糕饼店外,我最喜欢的,还是鲁迅对台州人的赞美,说是“台州式硬气”。

这个硬气可以从台州或临海几个人物身上体现。

比如临海人杜浒的硬气。

公元1275年,元兵逼近临安(杭州),文天祥起兵勤王,杜浒要助文天祥一臂之力,于是在西湖,二人一起商量救国大计。次年,文天祥临危受命,代表南宋朝廷与元军谈判。杜浒知道凶多吉少,但劝说无果,而且众人都在犹豫不决,最后还是杜浒选择追随文天祥。

文天祥被元军抓捕后,不肯屈降,这激怒了元军,并把他扣押在元军中。这时,有的随从走了,有的被捕,但杜浒侥幸逃脱,杜浒并不是逃跑,而是想办法营救文天祥,他把一把短刀带在身上,以备不测,如果营救失败,就杀身成仁。他先在街头装疯卖醉,打探情报,又向守将行贿,几经磨难,最后总算把文天祥救出来了。

离开元营,为了躲避士兵,他把负伤的文天祥放在背筐里,或混迹于乞丐中,或藏于船只货舱里,或用金银贿赂官兵,其中磨难不言而喻。

杜浒护送文天祥一路南下,途经台州时,二人与义士张和孙定下盟誓:共约起兵。张和孙父子倾其所有,招兵造船,传檄四方。1277年,张和孙因寡不敌众,被俘并凛然赴死,张的儿子也英勇就义。

杜浒和文天祥最后一次相见,南宋已经覆灭,两人都被元军关押。杜浒被摧残得不成人形,文天祥悲痛不已,几日后,杜浒就含恨而终。文天祥悲痛万分,并作诗纪念。

从杜浒和张孙和身上,人们看见了生死事小、忠义伟大的铁骨铮铮,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狭义之举。

(图源:网络)

临海硬气人陈函辉,听说崇祯帝上吊后,便悬挂朱元璋的画像于府堂,并起义勤王,旋即发布文告于京师各地,号召共举义旗。

福王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诏令陈函辉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但1645年,因母亲病亡,只好回到临海,同年南京失守。当时鲁王住在台州,陈函辉劝其监国,一路护送到绍兴,第二年,江干兵败,鲁王出奔海上,陈函辉随侍到海门。鲁王登船,陈函辉便告别鲁王,因为他此时年纪太大。反清复明失败后,陈函辉决心去死,他选择在云峰山证道寺自尽,并作《绝命词》十首。跳入放生池自溺,但被僧人救起,然而最后还是在房中自缢而亡,终年57岁,即便如此清朝廷仍赐他谥号“忠节”。

柔石是左翼青年作家,五卅惨案爆发后他写了大量作品,一来倾吐郁闷,二来提出改造世界的口号。1925年春,柔石在北大当旁听生,选修了鲁迅的课,因此有了师生关系,但还未谋面。1928年,柔石去上海,两人终于得以见面,他们聊起了方孝孺。1929年秋,柔石参加了左联的筹备工作,1930年3月,柔石、鲁迅和冯雪峰一起参加了成立大会,1931年1月17日,柔石在上海开会时被国民党抓捕,同年2月7日英勇就义,年仅29岁。

之后鲁迅写了三篇文章纪念,其中一篇就是《为了忘却的记忆》,台州式硬气便出自这篇文章,文中是这样写的:“他的家乡,是台州的宁海(宁海原属台州现在是宁波),这只要一看他那台州式的硬气就知道,而且颇有点迂,有时会令我忽然想到方孝孺,觉得好像也有这模样的。”

所以,“台州式硬气”看来还真能形容上面这几位台州人的家国情怀和侠肝义胆。

(图源:网络)

说完了台州式硬气,那简单提下朱自清的文气吧。

朱自清两次来临海,1922年应邀来到临海时,任教于浙江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现台州初级中学)。第一次只待了几个月,第二次来临海,居住了一年,这是朱自清人生里非常重要的一年,写了不少名作,且心灵得到极大积淀,积蓄了不少潜能,诞生了他的“刹那主义”。像《匆匆》《毁灭》等作品,就是那时创作的。这些作品丰富了他的文学生涯,也为临海留下了深厚的文化印记。当地还设立了“朱自清文学奖。紫阳街里就有朱自清纪念馆,里面非常大,设计和布展都非常讲究,在闹市里,在烟火气浓烈的区域,有这么一块书香馆,还真是不容易和难得。

好了,临海是美丽的,也是多元的,甚至是不朽的!

有这么多过去年代的名人和英雄,以及当下普通人民的良好品德,实在是临海的幸事,也是中国人的榜样!

晶眼观世
一个努力追求正义的人。著有《带刺的玫瑰》《从加勒比海到彩虹国度:古巴·南非行》《从应许之地到湄公河畔:以色列·巴尔干·越南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