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卡”、Don、库西宁、曼纳海姆和阿基

文摘   2024-07-15 00:49   北京  
乘火车抵达奥卢。
这是我进入芬兰的第二站,也是非常有历史感和我自己思想活跃的一站。

我的房东名字叫Don,没见面前,并不知道后来的一切,但看得出,他面容不像一般的北欧人。

快抵达奥卢时,我们开始在Airbnb平台上积极而迅速地联系,这个频率就比与一般的北欧房东要快速和有效多了。

我出来火车站,再找公交站,这时Don一直不停问我到哪了。

就在我已经抵达公交站,并且车也来了时,我看见Don在平台上问我,要不要他来公交车站接我,这在北欧民宿几乎是不可能的。

我打算自力更生,但也觉得盛情难却,于是上车后发了短信,如果愿意,就到公交车下车站台接我。

他开车到了,比我早。

但是在车站台,我却看见一个姑娘,她上来与我握手,哈哈,顶级美女啊,像极了美国前第一公主伊万卡,太美了。无论身材还是容颜,这奥卢第一印象,就棒极了!

“伊万卡”帮我推行李,这时Don也上前来,我们握手。他帮我把行李放进后备箱,然后我坐下,仔细看了看Don,原来他的确不是北欧人,我指基因。

一开始,我猜他是不是菲律宾人?

他告诉我,他是泰国人,是第二代了,好像是几个月还是一两岁大时来的芬兰,所以他基本就是芬兰人了。但是骨子里,还是比较多的东南亚人文化习惯,比如热情,好客,周到,细致,这个我在后面还会提及。

几分钟后,我们到我租的公寓了。

“伊万卡”陪同我一起,进入他们的公寓,路上公主(代替“伊万卡”)说了大概情况,原来她今年20岁,Don23左右,我租的房子是Don的,此前他拿来开公司,也住。他们在一起后,就搬到了公主公寓里,Don原来的房子就出租了。

真没看出来,公主这么年轻成熟,而且还拥有一套公寓,跟Don 的差不多大小或一模一样。

我给大家描述下Don的公寓,这样各位就可以大致了解芬兰住房条件了。

等公主一走,对了,她还用了一个标准的泰国式礼仪,我也一样,我开始放下行李,仔细看了下房子。

一个巨大的客厅或叫起居室,大约三十四甚至四五十平米,是与厨房连通的,厨房一切都是高级的那种装修,当然其他也是。

一个卧室,大约15平,进门玄关大约两三平,浴室加桑拿房一起大约10平,什么洗衣机啥的一应俱全。总共大约120-130平吧,就是说,那个20岁的公主也是具有同样的房产,我只是没有时间问他们,也不便,这是自己买的,还是家里的,还是国家福利?

对了,最令人意外的,是巨大的阳台,足足25-30平吧。而且窗户玻璃可以自动打开关上,好大好长,两个安乐椅,太舒服了,外面正好阳光明媚。

我站在阳台(6层)往前一看,立刻发现,我的脑海里出现了芬兰历史纪录片的镜头,群众游行的队伍,各种人群或集体,还有的举着毛泽东主席的头像,当然那时,芬兰也在搞革命,处在国家命运的十字路口,这个阳台和眼前的景象,像极了某个纪录片里的广场,也是个导火索,勾起了我的即是回忆……

这样的触景生情,脑子像是电影院,那就给大家讲两句芬兰的历史,简单地!

芬兰当下属于共和国体制,不像他的邻居挪威是王国,但与挪威的大小和人口相当,33万平方公里面积(挪威38万),比挪威略小点,人口558万。(参考下面挪威文章)

芬兰一词,在中世纪已经开始被启用,1229年,格里高利教皇宣布,芬兰在他的保护之下,瑞典国王也于1284年任命他的弟弟为芬兰公爵。把芬兰当成了自家一部分。

不过,十字军东征,才是瑞典王国将芬兰作为自家国土的开始。

18世纪早期,历史学家都比较普遍认为,芬兰人那时仍处于不开化状态,不光是瑞典人欺负,丹麦人也在1191到1202年多次入侵芬兰。

芬兰一直都是农业为主,当然它的林业也是重点。尤其它的东北部靠近俄罗斯,所以很多习惯和文化,其实还是受俄罗斯影响很大。

在芬兰东部,土地通常是根据男人在家贡献大小,而得到继承权。但是好的方面是,女婿和养子也可以继承,遗憾的是,妇女没有继承土地的权力。但是在芬兰西部,所有孩子都有继承权,但男女是按2:1的比例。从这点可以看出芬兰的特殊地理情形,东北部受毛子影响较大,西部则是与波罗的海国家和其他欧洲国家相沟通。

但是事情都是有利有弊,芬兰因为一直处于大陆欧洲的视野外,所以倒是躲过了欧洲那场重要的灾难——黑死病,农庄也没有被病毒肆虐完。

但总的来说,中世纪及后来很长时间,芬兰人口主要还是农民,而且他们相当粗鲁,文化知识更是几乎没有。

作为统治了芬兰600年的瑞典,在1560年-1660年间,瑞典对丹麦进行了五次战争,并处于上风,除获得了芬兰南部和西部的土地外,1561年还获得了爱沙尼亚和利沃尼亚的大部分土地。1605年,莫斯科公国倒台后,瑞典把芬兰的土地又向东推移了许多。

尽管瑞典当时强大得很,但是倔强的芬兰人,还是不断发起过农民造反。不知是不是这个造反的效果,反正多少有些改善,比如1623年,芬兰总督官署成立,邮政系统也向芬兰延长,使得芬兰与外界逐步建立起联系。

1640年在图尔库(旧首都)还办起了大学,加之之前的最高法院的建立,芬兰的本土独立性慢慢开始创立。

1689年,俄罗斯的北方大战开启,反瑞典联盟也与此同步,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预示着俄国人开始主导芬兰的命运,也标志着芬兰与瑞典命运的转折点出现。

但是往往大国博弈时,他们的小弟或小国、弱国就成了替罪羊,芬兰在1695到1697年遭到饥荒灾难,10万人丧生。维堡于1710年被俄国攻陷,三年后,整个芬兰的南部地区被俄罗斯征服,波的尼亚(后面的文章会给大家看图)1714年被瑞典放弃,芬兰约5万人由于伤病而亡,数千人被俘或逃亡他们讨厌的瑞典。

(17世纪的芬兰,绘画,来自网络)

雪上加霜的是,17世纪出现的小冰期,以及17世纪末的自然灾难,芬兰的人口又减少了四分之一,也让芬兰人民受尽了苦难。

1742到1743年,芬兰第二次被毛子占领,此后经过一系列的政治动荡,1809年,芬兰彻底地置于俄罗斯的统治之下,所以有历史学家说,芬兰在1809年以前,没有历史。

那时,芬兰人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他们只能用桦树皮内部的部分加鱼骨磨碎的粉末,来制作面包,或用苔藓做面包。当时的法国剧作家在芬兰旅行时,竟然形容那是令人作呕的食物,而这样的食物却要支撑重体力劳动者强大的如伐木等体力活;当时,很多当地人居然把葡萄酒误认为是羊血,可见当时芬兰之落后和愚昧。

俄罗斯对于芬兰的全盘掌控,应该是在1812年,直到1917年12月芬兰独立。其实即便现在,你会发现,很多芬兰的住房或公共建筑,都有点俄罗斯味道,或者说前苏联轮廓,就是那种方方正正的,比较中规中矩的,很少有独立别墅那种的。当然像毛子电影《危楼愚夫》里的情景,那是绝对没有的,无论何时期。

谈到毛子,其实,别看挪威与芬兰是邻居,但是他们在人种和语言上有很大区别,芬兰语属于乌拉尔语系,与芬兰语最接近的,是爱沙尼亚语,卡累利阿语等。其实,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直至今日,芬兰仍有两种官方语言,芬兰语和瑞典语,同理,芬兰语也是瑞典的法定少数民族语言。

好,回到房子问题,别看外表与俄罗斯有点相像,但房子的里面,两者就有云壤之别了。

首先是质量,因为地处北欧,所以芬兰房屋一般都是真的双层玻璃,甚至三层,中间有的夹有窗帘,就是那种可以变换角度的百叶。

一旦关上窗户,外面噪声一点都听不到,房间其他设施,都太现代了,我住的所有民宿和饭店,都是相当的现代,有的甚至属于豪华了,但很便捷,也不贵。

好,还是说回历史,说几个概念吧,大家可能都听过芬兰人化这个词。

1840年代,芬兰人化进入比较重要的时期,主要包括国家历史的发现和描述,地理和自然历史,民族原型创造,芬兰语的推广和发展,以及芬兰宪法的地位确定。

各位要知道,在芬兰,尤其在瑞典统治下,芬兰人得说瑞典语,尤其是官方场合,比如法庭,学校,机关等地,那必须是说瑞典语。如果你会瑞典语,就与找到好工作可以划等号了。所以在芬兰,当时有个笑话,“聋子被弄成法官,哑巴被任命为牧师。”

直到1870年,芬兰人化运动的领导人物阿尔奎斯特,才第一次出版了芬兰语的小说《七兄弟》,这被认为是第一次用芬兰语写成的伟大作品。

慢慢地也出现了芬兰语报纸媒体、芬兰学会等组织,于是大众与精英的距离逐渐缩小,很多的民族人士都积极地贡献着自己的才智,呼吁结束瑞典语的统治地位。

19世纪后期,由于不断的抗争,1869年,议会法案出台,每五年召开一次议会,一直坚持到俄罗斯统治的最后几十年;

1860年,俄罗斯皇帝还允许芬兰发行流通芬兰马克,1865年,很多教区大会被行政机构取代,这点也像挪威一样,起初都是教会控制着国家的很大权力范围;2年后,教育制度从教会正式转交给国家机构。

不过这时,芬兰语仍然被视为农夫腔调,一些民族主义者大力推进芬兰语官方化,比如库西宁,他是1870年成为芬兰民族主义阵营的领导,宗旨是要形成芬兰语文化,他本人相当雄辩,也是旗帜性的人物。

经过精英、组织等的不懈努力,1883年最终通过芬兰语在法庭上与瑞典语同等权力的法律;1905年开始,芬兰语成为正式会议的唯一记录语言;1907年,一院制立法机构中开始使用芬兰语。

在芬兰社会的变化中,芬兰人在政治方面也学习了他们曾经的宗主国的制度,比如议会和党派,像工党(1899年)为了壮大组织,1903年改名为社会民主党,还有农民党等。

1905年,一系列戏剧性事件,使得芬兰政治以工人运动为核心,毕竟有着老大哥作为邻居和统治者吧。

20世纪初,芬兰全国政治生活,主要是针对关于将俄语作为最高当局语言的敕令,以及关于军事服役法,加上1905年俄国国内骚乱燃起,导致芬兰全国性的罢工。

芬兰的工人运动是在一种革命状态下开展的,一段时间还发展成了地下党。1905年后,像库西宁、西罗拉和曼纳等逐渐红了起来,他们也成为后来流亡中的芬兰共产党的领导人。

(库西宁)

社民党虽然对失去军事指挥权有点耿耿于怀,但他们还是希望避免与俄国革命者相关联,并与之保持距离,社民党倾向于学习德国模式,成为大众党。

俄国1917年的革命,又一次给芬兰人民提供了改革机会。

但是,宪政主义者斯文胡德认为,德国才是芬兰独立的最大希望,他本人主导了两国间的接触和一系列协定的签署。但左翼党派开始实施夺取政权,内战全面爆发,赤卫队控制了芬兰南部大部分,像图尔库、坦佩雷、维堡和赫尔辛基等,但他们缺乏有效训练和领导力。

白军在德国的不断帮助下,夺取了赫尔辛基,并清除了几部分的红色力量,其中曼纳海姆功劳巨大。

不过随着德国一战失败,芬兰和苏联(此时俄罗斯红色政权建立)又到了蜜月期,1920年,两国签订和平协定。

内战爆发十年后,芬兰国内掀起了一波反共浪潮,这便是拉普阿运动。

可能有人会问,芬兰在毛子如此大的影响下,在当时欧洲很多国家都走红色政权的道路影响下,芬兰为何没有走红色政权的路子?

英国作家大卫·科尔比是这样解释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由19世纪就开始出现并随着历史发展不断成熟的芬兰法律、政府机构以及相应的实践行动,这一切构成的大厦基石是稳固的,且有强大复原能力。

1919年的芬兰宪法勾画出的蓝图是这样的:将帝王权力转授给总统,总统任期6年,由选举团投票产生。

强大的总统权力也是二战后芬兰政治的强有力保证,不过到了1939年和1940年,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段时间,芬兰的权力机关,就不是总统制,而是奉行“议会权威至高无上”的方针。

而在与苏德的较量中,那些在芬兰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人物,就体现了真的精英的无私或相对无私的重要性,也可以看出芬兰领袖们,党派领导人,和总理及总统们高超的政治和外交斡旋能力,表现出了难得的把控民族与国家危难的艺术家的手腕。

(曼纳海姆)

总体看,芬兰自独立后,在世界风云变化及本国内战等的混乱中,并不是采取彻底革命式的运动,而是采取了渐进的、民主的方式。议会制的优势,也确实被芬兰人运用到了恰到好处的程度。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本来芬兰共产党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就像我文章一开始就说的我的神经被阳台看到的景象所刺激。

很长一段时间,芬兰是个农业国,所以他们的农民和工人力量还是一直很强大的,芬兰共产党是1918年在莫斯科成立的,也试图阻止国内的议会选举等,特别是有苏联的坚强后盾,其实一度红色力量占据了相当大和重要的位置。

那为何后来没有掌权,可能还有一个原因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斯大林的大清洗运动的影响。

不过,即便是在议会体制下,共产党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一度议会选举里,芬兰共产党与社民党只差一票,后来也占据相当大的席位,不过总统或执政党允许,又或者选民愿意投票给芬共,还是怕得罪苏联,这个又强大,又可怕的庞然大物。有了芬共的制衡,其实也是不错的减少东部邻居威胁的好牌。

其实,即便是为芬兰立下汗马功劳的曼纳海姆将军,年轻时也为俄罗斯的皇帝效劳,并得到军事训练,曾一度发誓要一直效忠。但是,历史就是这样,曼纳海姆最后还是回到了芬兰祖国怀抱,并在抵抗德国、瑞典、苏联的各种场合,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的曼纳海姆防线是军事史上的优秀案例,属于花钱少,作用大的那种,还在国家最为难之际,冲锋在前,也在政治最危急时刻出任总统。

关于这个人物,实在是可以拍成大片,我不知是不是已经有。但是说到红色,说到工人和农民等无产阶级力量,有个人值得一提。

那就是芬兰著名的电影导演阿基,阿基是世界电影圈的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号称是劳工阶级电影导演。

但如果说阿基,你不熟悉的话,他的“无产阶级三部曲”或“工人阶级三部曲”你是否听说过呢,它们分别是1986出品的《天堂孤影》、1988年的《升空号》和1990年的《火柴厂女工》,三部影片的主人公分别是环卫工、矿工和火柴厂女工。而且,阿基电影里的主角,好像也是比较御用的,尤其是女主,几乎都是卡蒂·奥廷宁,男主是马蒂· 佩龙帕,不过他去世的比较早,原因还是酗酒。

(《天堂孤影》)

阿基的电影特色是冷幽默、讽刺、对白少、演员表情少,但不是没有,有的还很温暖感人,对上层社会多讽刺,对下层多报以同情和怜悯吧。

阿基可能有点左翼吧,不准确哈,2003年芬兰决定选送阿基的《黄昏中的灯光》参与角逐奥斯卡评选,但阿基拒绝了。原因是反对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从而抵制奥斯卡奖。阿基是个获奖无数的导演,但他也是个很有个性和独特拍摄手法的导演。

此外,推荐观看阿基的《希望的另一面》《波西米亚人生》《浮云往事》《没有过去的男人》《枯叶》《我聘请了职业杀手》等电影。

好了,就是阳台的一眺望,惹出这么多的联想,后面城市的文章,希望多给大家介绍点芬兰不同城市的历史,可能的话。

(是不是有点俄罗斯味道,市中心)

(连教堂也不是那么西欧风格,正在维修,18世纪的教堂)
文明是怎样练成的
卑尔根:一座千年古堡展示的叱咤维京与今日挪威的缤纷亮片

晶眼观世
一个努力追求正义的人。著有《带刺的玫瑰》《从加勒比海到彩虹国度:古巴·南非行》《从应许之地到湄公河畔:以色列·巴尔干·越南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