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不一定,不一定,便成了路

文摘   2025-01-03 09:37   智利  

不知各位有没有去过真正的徒步项目(Hiking)。

说实话,在国内,我是一次也没有体验过,无论长短难易。

来到智利的南部,去个徒步好像就成了非常应景,而且是必须的选择。

报团时,小姑娘说,徒步项目是登山,一座海拔约1000多米的山,部分地方有积雪,风景非常的棒。时间是八个小时,当然是来回。

妈呀,第一次徒步就是登山,还这么远!

我问,我这样的年龄和体力会如何?我这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呢。

她说,应该可以,比我大的都能上去,甚至70岁的都有,年龄倒不是问题,只要没有心脏方面,以及高血压和膝盖之类的毛病,其他都不是问题。

当然,她有推销的成分,但是我自己评估了下我这身板,毕竟年轻时也是运动爱好者,应该是可以胜任的。票价其实不菲。

一早大约六点,小巴来到青旅,接上我后继续接下一位。

从我上车的那一刻起,这位导游就成了我旅行当中的主要谈话对象。

他很年轻,长得很像智利南部原住民马普切人,但其实他父母都是西班牙人的后裔。

好了,等接上全部车友,约么两个小时后,我们的小团队就抵达了徒步的起点。

因为早上没来得及装足够的水,或者说还是担心所带饮用水的分量不够,毕竟是让我胆颤的登山项目,于是还是迅速问下哪有买水的,或什么饮用水可以充当。服务员的回答,让我不知所措,他说厕所旁边有水,就是饮用水。

来到厕所洗手的地方,原来都是普通水龙头,但是既然服务员说了,可以饮用,那我还是非常相信当地人的,这个信用度问题,我会在以后相关话题都会说说。

但是毕竟是厕所打的水,又跟我们团另一个女导游问了下,说是这的水都是直接来自山上冰雪融化后的,非常干净。

嗯,挺不错的,喝点千年冰川水,想必养颜养生。

等大家都齐了,导游小姑娘开始发登山拐杖,很专业的那种。

嗯,看着自己的登山服装,还是专门走路的防滑防水的鞋子,速干裤,至少这行头还是不俗的,就是不知,我这爬山的水平是不是配得上外表,但愿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男导游叫冈萨,在上山前给我们讲解了大致的情况,我们一共要上下爬22公里距离,垂直海拔是1000多公尺,上去,如果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四个小时左右。

刚一开始爬山,冈萨就跟我聊天,原来他是半工半读的,现在正在写论文,学的是经济学,目前正在做研究和准备答辩。

他其实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在校生,只不过大概是为了学历之类的,就申请了一个小项目,还去外地等做调研。现在是暑期吧,所以有时间赚点外快,已经干了三个月。女导也是学生,还是外地到纳塔莱斯港租房的学子,想必生活还是不那么滋润的,这点,其实很多欧洲等发达国家都类似。

从冈萨这了解到,其实百内国家公园(是智利最著名的,也是世界闻名)全年对公众开放也就半年,从9月到3月。目前,他做了三个月的导游,看来他做得很开心,而且还是非常专业的。不得不说,智利的年轻人很能拼,也很努力。

一路上,我们首先谈起智利的汇率,提到它主要是我遇到美元兑换比索的汇率波动情况。在国内时,我查过,一美元能兑换1067智利比索,但是实际上到了智利才发现,官价是900比索,而且好像不怎么存在黑市的兑换,当然我也没有把时间花在这个方面,智利毕竟还是发达国家。

我问冈萨,比索升值是什么原因?

冈萨作为经济学方面的学生,他给出的理由是,智利是全球最大铜生产国,可能是由于近期铜生产量大,而且国际市场价格合适,因此国家税收等增加。另外,似乎全球资本流动和投资者方向也有影响,主要还是与智利经济改善有关吧。

我们又聊起了阿连德,对于一个29岁的小伙儿而言,他对阿连德这样的领导人还是有好感的,认为是国家英雄。毕竟,阿连德确实对劳动阶层富有同情心或感情,其实阿连德本人是医学博士出生。与智利其他领导人比,阿连德相对朴素,平易近人,没有架子。

提到阿连德,自然就会提及皮诺切特。对于皮诺切特,似乎智利人也是褒贬不一,但对于将智利的经济迅速改变和扭转方向,皮诺切特还是做了巨大贡献的。

我问,皮能不能说是独裁者呢?我说我不带贬义的,他说这没什么,可能一开始也算有这方面的表现和事实吧,但皮确实抓经济是有成就的。当然其他一些人,或相当一部分人,好像对皮没什么太多的好感。这个好坏,绝对是要随时间的延长而发生两极性的,甚至是发散的看法的,十分复杂,即便我自己,也是这么看待的。

对于中国人比较熟悉的巴切莱特,智利人似乎觉得她不像阿连德那样亲民,而只是对中产阶层比较关心似的,很多政策也都是倾向于中产。不过巴确实能干,在联合国系统也一直担任不低的职位。

当然,作为一个合格导游,只对一位游客关心和聊大天,那就太不专业了。时不时的,冈萨也会要么带头走在前面,要么就是与女导互换两头的围追堵截功能,以保证每位游客不会掉队。

山越来越陡了,我开始感觉有点费力了,因为徒步的道路根本就不是路,即便看上去像路,因为这里干燥,加之智利很多地方的土壤是沙质的,所以走起来很滑很费力。后来就时不时看见小姑娘在我后面保驾。

过了会儿,我和冈萨一起走,他对中国很感兴趣,我们聊起了中国的贸易,像电动车,因为我跟他介绍中国现在电动车很时髦,而且大量出口,他似乎对这点也很清楚,并问我那些牌子比较好,他竟然知道比亚迪,我说小米最近也挺火。哈哈,没想到,他感到很惊讶,说小米也卖电动车?小米的发音发的那么准确和美丽,真让我替雷军感到骄傲。看来小米品牌在智利也是很有地位,只是他们还不知道或者说冈萨不清楚,雷军也开始造车了。

冈萨知识丰富,还让我推荐几本介绍中国文化和传统的书籍,类似孔子等人物。哈哈,我倒建议他去他们的书店啥的,看看有什么西班牙语的介绍中国的书,就像我在国内也能买到介绍智利的中文书一样。

就在此时,忽然有个队员摔倒了,手也磨破了,马上两个导游都来了,我们也都帮忙扶起。有对儿来自波兰的夫妻,更是特别的热情,妻子还从包里拿出了消毒酒精和棉花,哈哈,遇到大夫了,那股热情和专业劲儿,真的是摔倒者的福分,因祸得福?

不开玩笑了,这个时候我开始看前方,几乎看不到山顶,只能看见乱石嶙峋的山路,没有道路,只有石头,稍不留神,还是很悬的。

过了一个多小时,冈萨让我们停下来看地图,才走了1.4公里,海拔上升五六百米。我这心里开始打鼓,妈呀这得什么时候才能上到山顶,又或者我就只能半途而废?

听冈萨说,我们的徒步项目既是公园的经典项目,但也是比较高阶的徒步体验,而且对于欧洲或其他国家来说,徒步是非常流行和大众化的项目,无论成人还是学生,甚至父母带孩子,都会经常进行,所以基本不存在恐惧了。

而我这菜鸟,上来就是高阶的运动,实在有点不自量力?

不急,我们骑驴看唱本哈。

我又开始与队友聊天了,除了冈萨,还有其他如波兰和瑞士的夫妻。

波兰的一对儿非常友善,丈夫似乎比较外向,而妻子相对腼腆。当一群蚊子从我们头顶飞过,我和波兰的这位丈夫都感到极地地区的蚊子真大啊,他还说,昨天他被蚊子咬了,使劲挠。

我顺便问,他什么血型,妻子听明白了,替她回了说是O型,而妻子自己说,她也是O型,但好像蚊子却不找她,而都去了丈夫那。我开了个玩笑,这说明丈夫是好人,把蚊子都吸引他到自己身边了,而保护了妻子。其实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他们是一家的。

哈哈哈,登山的辛苦,就是在这样的轻松中减轻了适当的分量和焦急。

很快,女导就说,快看前面!我才抬起我沉重的头,原来山顶近在咫尺,我成功了,终于登上了山顶!

看到清澈的湖水,我情不自禁地不停拍照,并直奔到水边,捧起几捧水,就开始往嘴里送。这就是雪山上的水,还是极地的,其实厕所水龙头的水估计也是这个,难怪他们让我接。

其实一路上,冈萨已经不断从山间的溪水和小河捧水喝。

只是,刚离开湖水边,就看见年轻小伙儿脱下鞋子,走进了冰凉的湖水,我这胃里似有点不对劲?

忽然看了下表,我们团队用时五个小时,但我绝对不是最后一个到达的人!我只能对我自己表示祝贺,就像冈萨对我在登顶后击掌庆贺一般,我幻想着我登上了珠峰!其实,比登珠峰还不容易,因为很多路段都是石头路,根本就不能称其为道路,有的地方,离悬崖只能用厘米计算,我想在国内,那是绝对不可能让游客行走的。

我觉得,在很多方面,中国都过于担心和过于对基础设施的讲究了,而之所以本文标题借用鲁迅的名言,其实就是说明,一来徒步的性质就是走不同寻常的路,非典型性的路;二是喜欢徒步的人,可能更愿意不断挑战自己,也就意味着不断地晋级!

所以,其实百内的徒步应该是长期的,也是基本都是同一条路线。然而,路面无论是沙土还是乱石堆,都并没有因为走的人巨多,就出现了一条标准的道路。

尤其当我们下山时,我简直就认为一些年轻的小伙儿甚至小姑娘,他们不是走,而是跑。

最有意思的,很多人其实都在滑到,甚至有的在有坡度的乱石上跌倒,但是他们爬起来的速度简直就跟摔倒的速度一样快。

还有一个人文性的现象,不知所有人是不是都有后眼,经常就会看见人们靠右站着,等后面那些年轻者或登山大咖快速通过,然后西班牙语的谢谢和英文的谢谢此起彼伏,真的,这个文明程度还是相当可观的。

尤其让我震惊的,还是父母对婴幼儿的培养教育,我看见有对儿夫妻带了几个几岁的小孩,小孩儿一点都没表现出疲倦的状态,都是自己在爬,尽管满裤腿都是灰尘,身上好像也哪哪都是脏的痕迹,但是脸上的健康态和愉悦的心情,不得不让我们中国人羡慕嫉妒。

这还不算什么,快到山底了,突然出现了两个父亲,背上背着特别小的婴儿,顶多一两岁吧,这才真的把我亮瞎眼,也让我迅速掏出手机,像BBCCNN的摄影记者一样,抓拍了难得的,让人永远难以忘怀的镜头,各位有孩子的家长,您能从中发现什么,感悟什么吗?!

好了,下到山底,又用时五个小时,一共十个小时的徒步就算胜利结束了,但是获得的,却远不止锻炼和健康的表象!

您同意吗?

晶眼观世
一个努力追求正义的人。著有《带刺的玫瑰》《从加勒比海到彩虹国度:古巴·南非行》《从应许之地到湄公河畔:以色列·巴尔干·越南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