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辛基,世界时尚和幸福代言人的都市,她的前世今生之我感

文摘   2024-07-17 00:53   北京  
赫尔辛基会是啥样的呢?
在飞机上,我就开始想象了,毕竟看过了挪威首都奥斯陆,这两个北欧邻国首都又是否会相似,还是绝对两样?

飞机还未落地,我先回忆下。

上上篇给大家介绍过二战前芬兰的小历史,那就接着1939年这个节点开始吧。

芬兰是个小国,我指土地面积,但是芬兰人确实是很有脾气和性格的一个民族。

在我印象里,芬兰一直都不富裕,而且曾经很穷,但是近代以来,情况有些大变化。

尤其在关键近代史节点,他们把握得相当的灵活,也在一些大事甚至大非上,领袖和将军表现出了应有的智慧和魄力;其实,民众也是很有眼光和胆量的。

1939年底,新的芬兰政府宣告成立,但此时东部卡累利阿还在毛子手里,政府想解决边界问题,于是与毛子达成互助条约,其中7万平方公里位于毛子境内的卡累利阿划入芬兰。

可是各位知道,斯大林什么时候吃过亏,于是芬兰舍弃了卡累利阿地峡近4万平方公里土地。

芬兰还将赫尔辛基西边汉科半岛上的海军基地,租借给了毛子,时间是30年。还出售了通往列宁格勒(芬兰东南部)要道附近岛屿,以及北极圈附近的地块。

有意思的是,芬兰共和国还是在莫斯科组建完成的,12月1日在毛子占领的特里约基成立。

在与这个恶邻外交关系上,芬兰一直很有主见,不像其他很多欧洲国家,芬兰不愿意加入1933年东欧集体安全计划,而像波兰、斯洛文尼亚等,就都捧场参加了。

不过,1936年,芬兰倒是签订了北欧五国在挪威首都发表的《共同中立宣言》。这种中立,其实避免了与毛子的冲突,但智慧的芬兰人也知道,表明中立,并不是护身符或保证书,芬兰一直对国防十分重视,也不指望发生战争时,能获得中立国的有效支持,那会儿,大家都自身难保嘛!

1939年秋季,毛子地位更加稳固,在世界格局中处于有利地位;同时8月,小胡子也与毛子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波罗的海三国也与毛子签订了互助协定。

但对于芬兰来说,谈判代表丝毫不屈服于毛子的威风。1939年10月,曼纳海姆出任武装部队司令,11月双方谈判破裂,加上斯大林是个多变还不讲武德的人,尽管是红色政权的领头人,共产国际的老大,11月,斯大林做出武力解决芬兰的决定。原因之一是,毛子情报部门给出了曼纳海姆将军顶多能抵抗两周的评估。

然而,他们的情报太不准了,严重低估了芬兰的军民志气和民族坚韧性;不仅如此,斯大林还刚愎自用,总参谋长建议过,要投入至少50个师,且要做好长期战斗准备。

然而,斯大林却在6月就决定,两周内投入作战。

芬兰部队10中旬开始动员,开战后,毛子发现,芬兰军队准备很充分啊,军事素质也相当可以,抵抗意志也非常的强。

当时,毛子的主要攻击目标是卡累利阿地峡,并计划两周夺取首都赫尔辛基。

其实,这时芬兰政府也打算重启谈判,毕竟是个小国,且毛子打算向奥卢进军,将芬兰一分为二。

芬兰也不是没有获胜的条件,她的优势是地势熟悉,自家地盘嘛;同时北欧地区的人,对冬季作战相当熟练,滑雪橇可是强项,边滑边射击666;加上曼纳海姆一直不放松训练,反坦克技术此时也掌握的相当可以。

毛子想速战速决的幻想,此时彻底破灭了,于是马上换将换战术,部署了45个师的兵力,一共60万士兵。

但此时,毛子心底里也想开始谈判,毛子通过瑞典外交部,递个话说,有停火的打算。毕竟毛子还有更重要的国家要对付。

其实,芬兰本国对停战也有反对声音,曼纳海姆将军和外长也有些动摇。

好在英法联军还站在芬兰一边,打算派出远征军,表面是援助,实际是切断瑞典对小胡子的铁矿石供应。

随后,1940年4月,十万法国、英国、波兰军队前往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但只有1.5万人派往芬兰北部。

挪威和瑞典没有让联军通过他们的国土,担心小胡子吧。

其实,当年2月芬兰就了解到毛子的条件是,租借位于汉科半岛的海军基地和卡累利阿整个地区,但瑞典就拒绝了联军通过,实际上芬兰想获得外部救援的想法还是落空了。

此时,法国总理又递过来一根胡萝卜,说派出五万士兵加上100架轰炸机给芬兰;但英国认为,他们只能派6000士兵,而且不能按时,还劝芬兰干脆接受莫斯科谈判。

3月初,芬兰只好屈服,总理带队去莫斯科,3月13日,几个小时内,和平条约就签订了,但代价是被扣上了“帝国主义傀儡集团中的叛徒”。

但其实,签约对毛子的名声也是一种污染,钢铁洪流哈。

两周后,卡累利阿-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成立,并入毛子境内。

莫斯科条约将索尔塔瓦拉及周边岛屿、北部萨拉飞地以及北极圈雷巴奇半岛都给了毛子,芬兰一共损失十分之一土地,以及13%的经济财富。

但是条约签订后几个月,芬兰人看到,西欧几乎都落入德国小胡子手里,毛子也吞并了波罗的海诸国,对于这样的结局,芬兰人就未必觉得是丢人的,悲观的。

1940年8月,毛子重新评估了对芬兰的形势,与此同时,小胡子也表示愿意为芬兰提供装备,但要允许德军穿过芬兰,从而抵达挪威北部,阻止毛子对芬兰进攻,蔓将军和吕蒂总理同意。

吕蒂在战后还升任为总统,这是一位交战各国都不反感的人,他带领国家度过了最为严峻和困难的战时。

德国入侵苏联三天后,毛子对芬兰进行空袭,芬兰部队发动了正式战役,8月芬兰光复了几乎所有1940年被割让的土地。

尽管战争给芬兰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和灾难,芬兰战后却并没有参加马歇尔计划。这个原因不知,估计有点不好意思吧。不仅如此,1952年秋,赫尔辛基成功举办了奥运会,本来这个奥运会是计划在1940年举办的。

1955年秋,芬兰又收回部分基地,毛子也给芬兰加入北欧理事会放行,开绿灯。

这就是二战期间及战后的大致情况,根据以上的过程,大家会发现,芬兰在三次重大战争中,都保全了自己,避免被毛子吞并,这个事实也在世界范围内,成为学术和军事讨论的话题。而且持续了很长时间,这的确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反思的问题:一个弱国,一个处于特殊地理位置的小国,如何保存自己的人口,保存颜面,而又不至于太过失去民族尊严,和作为一个完整国家的力量,有时领导人和主要人物,的确是需要承担一定的压力,具备相当高超的斡旋和交涉能力,而国民也需要接受一定的现实困难。

有意思的是,战后,芬兰评出最伟大的100位芬兰人,或者是战后民族英雄之类的,曼纳海姆排名第一,吕蒂也位列其中。甚至小胡子都尊称曼纳海姆为军神。

芬兰近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就是上世纪50年代到1981年。这是芬兰进行社会大转型时期,芬兰一直都是以农业为主,当然还有木材出口,但把林业作为支柱是不可持续的,也是有风险的。

随着人口增加,人口素质提升,向工业化迈进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而另一个当务之急就是处理与他国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外交事务。

二战时期,尽管芬兰躲过了被侵占的威胁,但也多少受到周边国家以及其他西欧国家的指指点点。

此时的总统是吉科宁(1956-1981),这个领导人不仅在位时有争议,去世后20多年或更长时间,争议一直不断,特别是前苏联档案解密后,他与前苏联的秘密谋划等事情就曝光了。

本来享有盛誉的他,也从神坛跌落下来,甚至名誉扫地,学术圈把“芬兰化”的罪名似乎都直接放到了他的头上。

而此前,吉科宁可是被冠以“国家最主要的缔造者”的桂冠,也被芬兰人认为是指导了国家战后政治命运和走向的关键人物。

此外,他与帕锡基维(总理)在外交政策上的路线,也一直被奉为圭臬,甚至是当成了宗教礼拜的高度去遵循。

当然也可以理解,与毛子的KGB和外交人员交往,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加上他们背后强大的前苏联领导集体和个人。此外,KGB很多人都是居住于芬兰本土,背靠毛子后面的大树,他们甚至操控着芬兰领导人的决策。

但话也说回来,吉科宁学生时代就是领导者,一生追求要实现社会变革的理想,这点与周恩来有点类似哈。他当过内政部长,负责过国家体育运动联合会,很有工作魄力和能力,他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也是农民党的领导人。属于很接地气的那种人。

吉科宁深知芬兰很小,不与外界交流,包括物质和人才,那是不行的。于是他对贸易非常重视,也冲破重重障碍,于1961和1973年分别加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和欧洲经济共同体协定,他属于非常有远见的领导,还带领国家加入了经合组织(1968)。

其实,芬兰与美国的关系一直不是很好,美国认为他们与小胡子勾结,没有站在同盟国的立场,也属于有点龌龊的行为。

1961年,柏林危机达到峰值时,他对美国进行了正式访问,消除了美国人的长期质疑。这是非常难得的。

吉科宁有一招非常厉害,他经常用笔名撰写政治类文章,批评议会的铺张浪费,政府的软弱无力,这很有效。

随着前苏联的解体,芬兰知识分子、人民大众都开始反思自省,在新闻审查和言论自由方面,达成一致,并据理力争。

别看芬兰现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芬兰政府也曾经对言论进行控制和干预,而且早在17世纪末,就设有国家新闻审查官职位。

1919年,虽然宪法保证自由集会、结社和表达意愿的权利,但修正案也规定“出版和传播对政府不恭的内容为有罪”,而且还控制左翼媒体等。

但吉科宁很少对公共意见进行斥责,他鼓励民众公开辩论,从他个人性格来说,属于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那种,芬兰成为发达国家、福利国家,与他的领导功劳还是分不开的,他带领芬兰进入现代化,让芬兰融入世界,拥有主流世界的价值观,进入发达国家群体。这个也是有目共睹的。

(银币上的吉科宁)

他之后的领导人,也多少受其影响,到了2000年,新宪法出台,更多的条款都与其他发达国家接近。

而且同年,芬兰出现了女总统,这是一个极大的飞跃,这年的选举中,事实上7位候选人中,4位是女性;而在1907年就有19名妇女当选第一届议会议员,这对于1917年才从毛子手中独立的国家来说,对于几百年间,官方语言都是他国的民族来说,是多么大颠覆性改进……

如今,芬兰已是世界最发达经济体之一,首都赫尔辛基是芬兰经济、政治、文化、旅游和交通中心,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最宜居的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全球幸福感最高的城市之一!

好了,飞机落地了,我们去看看现实的赫尔辛基吧。

赫尔辛基给我第一眼感觉,就是典型的欧洲风格城市,有轨电车,咣当咣当的;建筑物有些年代,但也很典雅;人们慢悠慢悠的,各种肤色交相辉映。

对了,与挪威一样,我打的第一个出租车司机就是一个来自伊拉克的移民,不过他说不喜欢芬兰,但是他又娶了本地白人,还把孩子照片给我看,就像在挪威一样的。

房东是黎巴嫩人,来芬兰十年了,到芬兰上的硕士,现在干摄影。

赫尔辛基不大,但是非常紧凑,往市中心走的话,就发现,建筑物五花八门,现代的,超现实的,宗教的,玻璃结构的,科幻形式的,简直让我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中央火车站)

(毛子建的大教堂)

说两个让我非常喜欢的哈。

一个是岩石教堂,从门口看其貌不扬,甚至有点丑,但是进去后,就会发现,这个创意简直不要不要的了,教堂实际上是从岩石开凿出来的,从上往下,岩石壁上还有细小的流水。

四周墙壁根本不做任何装饰,就是原始态的岩石,有很多的座椅,还有二层,前面中央是宣讲台(具体名称我不太懂)。

最棒的是堂顶部金属色的成辐射状的圆盘,简直难以形容,整个色调和环境非常协调,音响也一流,教堂是1969年建的,如今还是像新的一样,我呆了好久不舍得离开。

另一个建筑物,就更是超乎人类的想象力了,反正我的小心脏突突的,至于是高兴,还是兴奋,还是其他,我只能说两个字,逆天!

这就是赫尔辛基的中央图书馆!

但你也可以把它当成游乐场,因为很多的幼儿、儿童在嬉戏;

你也已把它当成食品街,好多好吃的,好喝的;

你还可以把它当游戏室,什么电子游戏,棋牌等,应有尽有;

你还可以把它当休闲室,随便坐在室内或室外顶层平台,都是非常棒的;

但是它是图书馆,开放式的图书随便取,旁边席地而坐,就在书里寻找你的黄金屋吧;

门口没有安检,随便进,不买票的,但价值连城;

所以,如果用一个词形容,大概就是天堂,一点不夸张!

最最关键的,是整座图书馆的设计,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这种类型的,完全没有图书馆的老模样,甚至没有现代建筑的模样,而只有变形的,科幻里才有的、令人异想天开的空间布局。

(外观效果图)

建议此生必去看看,真心地!

晶眼观世
一个努力追求正义的人。著有《带刺的玫瑰》《从加勒比海到彩虹国度:古巴·南非行》《从应许之地到湄公河畔:以色列·巴尔干·越南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