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顶天立地”,雅俗共赏,帝师民导皆佳的典范是谁吗

文摘   2024-09-14 00:22   浙江  
有一天,明太祖朱元璋在内殿吃烧饼。
刚吃一口,太监忽然禀报说,刘基到了。

太祖把碗盖上,然后说让刘基进来。

君臣礼仪完毕,然后,皇上就问刘基:

“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刘基掐指一算,然后回答道:

“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

结果,我就不用废话了。

这个故事就是《烧饼歌》的由来,最早叫《帝师问答歌》,初载于明朝的《永乐大典》。所以下次你如果在浙江温州一带旅行,尤其温州文成县一带的景区旅游,看到到处都是烧饼字样时,你就会知道原由何故了。

如果说这只是刘基刘伯温的雕虫小技的话,那刘基第一次见朱元璋,就是治国纲领的伺候了,他向刘邦提出了《时务十八策》,完全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翻版。在这个策略里,刘基首先分析了天下大势,重点说了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的理念。“德政爱民”也就是刘基辅佐太祖一以贯之的方针,直至成就太祖霸业。

于是刘基便有了“开国文臣第一,渡江策士无双”的美名,是与姜太公、张良和诸葛亮齐名的中国四大帝师之一。

与其他帝师不同的是,他还是“立德、立言、立功”的所谓三不朽伟人。无论民间故事、文艺作品还是皇家正史里,刘基都是神通广大、未卜先知的神仙般人物,那是有着“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盛誉的、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名人。

如果说上面还只是他对国策的重大贡献的话,那他在47-50岁时,为后代立下的为人处世的言论,堪称惊世之作。这本书就叫《郁离子》,在这本书里,他化身为郁离子,郁表示文采,离代表八卦。刘基认为,万物均有道,道是不可逆的。书出后不久,刘基就出山当了朱元璋的亲信和谋士。

《郁离子》是本寓言体风格的书籍,主要利用辩证的方式,且多用比喻,但又非常正能量或教人做人的一本书。

这次在浙江温州一带逛游时,发现刘基几乎成了这里最闪最亮的一张金名片,换句话说,刘基被用来炒作景区,也是到了吃干榨尽的地步,哈哈,我这里绝对不是贬义,只能证实刘基刘伯温确实是旷世奇才,千年才能出一个吧!

(一生清廉的刘基这三样就是他的遗产)

既然作为帝师、王佐如此稀世罕见,他到底出身于怎样的家庭和环境呢?前面写石门洞时,简单地说了几句,这里就再详细说说。

刘基1311年6月15日(农历)出生于今温州市文成县武阳村,要说刘基厉害,功劳也有他爹至少一半。为了培养儿子,人家愣是辞官回乡种地,儿子14岁时,他老爹把他送到今丽水一位先生门下。四年后刘基来到上回我说的石门洞,潜心攻读,23岁赴乡试,中举人,翌年中进士。

第三年,刘伯温出任江西高安县丞,因秉公办案,得罪当地豪门,受诬告后,被免了职。但毕竟刘基没错,于是经过多方努力,被改任行省职官。

1340年,在江西当官五年后,刘基还是愤然辞官。同年秋回到老家,潜心学习。1344年,受友人之邀,游学江东,1346年赴京,但此时的京城已不是当年的景象。

1348年,刘基出任浙江省儒学副提举(相当于副处级职位)、行省考试官,因揭发监察御史失职,又一次被迫辞官,后来只好客居杭城4年,主要是谈诗论文。

1351年,刘基回到老家,第二年出任浙东元帅府都事。

1353年10月,刘基因建议招捕方国珍,被上级驳斥,结果又贬官到绍兴。不过人家毕竟是文学大咖,文人朋友又多,于是在会稽,他与当地的士大夫们赋诗唱和,寄情于山水之间,好不快活。在绍兴,他还结识了大画家王冕,为他的画题诗,也为其他很多的画家题诗作序。

1356年,刘基恢复了行省都事,但又因方国珍的案子被降职,刘基愤而回家种红薯去了,不过人家一点也不生气,还完成了包括《郁离子》等几部著作和诗词。

1360年,刘基应朱元璋之邀,赴应天,呈上了前面提到的《时务十八策》,后来朱元璋称他为“吾之子房”,子房是张良的字,可见刘基受宠的程度哈。

当时天下形势也是群雄崛起,或者说是社会动荡,刘基为了帮助朱元璋剪除各路枭雄,他提出了先灭陈友谅,后除张士诚,然后是浙江的海贼方国珍,以及福建的陈友定,最后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方针。

1365年,朱元璋任命刘基为太史令,参与应天府的规划和拓建等。毕竟是神人,经过刘基等人的苦心经营,新皇宫得到了太祖的大大点赞。

此外,于洪武六年,刘基还完成了《大明律》这个大部头,还参与制定了科举考试的制度,并担任了京师乡试第一任主考官。

经过各种神机妙算,艰苦卓绝的战斗,1367年正月,朱元璋终于即位,定国号大明,建元洪武。

1371年,刘基告老回乡,两年后太祖封胡惟庸为宰相。此前,刘基反对太祖封胡为相,于是胡怀恨在心。胡引诱青田县吏编造“淡洋”事件,诬陷刘基,刘基不得不进京见太祖,并留在了京城,以避嫌疑,但不幸的是,不久就忧愤成疾。

1375年3月,刘基病重,太祖下诏,遣使护送刘基回乡。

然而,4月16日,刘基就病逝于家乡,享年65岁。

一生德高望重的刘基,毕竟是刚正不阿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于是,1514年4月,明正德皇帝追封刘基为太师,谥号文成,称刘基“学为帝师,才为王佐”,此时,刘基已经去世139年。看来,迟到的正义也还是正义吧!

在刘伯温故居里,有座桥就是三立桥,是刘基刘伯温立德、立言、立功的最好诠释和映照。

要说刘基的为人,的确是具有大德之人,有个小故事,很能说明之。

民间传说,刘基是富可敌国的江苏商人沈万三(原籍浙江湖州,但定居于苏州)的大贵人。他曾给了沈万三一个聚宝盆,还告诉他治疗穷病的秘方,沈万三就是靠了刘基的聚宝盆和建议,才赚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

当沈首次成为苏州富商时,刘基就劝诫他“月盈则亏,水满则溢”。但沈万三没有听劝,的确遇到了波折。后来沈万三再次发家,刘基也多次保全了沈的性命。

朱元璋称帝时,沈万三却富可敌国,这就触犯了龙颜,不过刘基在最关键的时刻,劝阻了朱元璋,使沈万三得以喘息或逃过了厄运。

当然,类似的故事和传说,其实还有许许多多,但都说明了刘基的人品是多么的磊落,心胸是多么的宽广;他的行为,绝不是一般人或一般文人和官员能做到的。

如此对比,可见一个忠臣,一个多才的人,一个为大明王朝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在仕途上却未必顶得过胡惟庸这样的小人,这也是中国历史不可颠覆的铁律。只是,刘基还是具备了他个人一些不可替代和独一无二的特色而已。

好在刘基离世后的几百年里,人们一直没有忘了他这位挖井人,除了春祭的私祭活动外(家族组织),近些年当地还每年举办太公祭,也就是秋祭,公祭还成为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祭时间为刘基的诞辰日,即农历6月15日。

好了,旅行中写作总是觉得力不从心,最后用《郁离子》里的两句名言,作为本文的结尾吧。

智不自智,而后人莫与争智。辞其名,受其实,天下之大智哉!

意思是:智者不认为自己有智慧,而后没有人与其斗智。辞去智慧的名,而拥实际上的智慧,这才是天下的大智慧啊。

失意之事,恒生于其所得,惟其见利而不见害,知存而不知亡也

意思是:失望的事情,常常发生在他得意的时候,就是因为只见到利益却不见弊端,只知获取不知道灭亡啊。
(以上图片除书籍外,都是拍摄自刘基庙和刘伯温故居)

晶眼观世
一个努力追求正义的人。著有《带刺的玫瑰》《从加勒比海到彩虹国度:古巴·南非行》《从应许之地到湄公河畔:以色列·巴尔干·越南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