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起去看世界上最美丽的星星

文摘   2025-01-29 18:39   北京  

《一闪一闪小星星》(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这首歌,

相信每个人都不陌生。

哼上几句是一定可以的。

这首旋律来自18世纪法国童谣,经莫扎特演绎变奏,英国女诗人珍妮泰勒(Jane Taylor)填词,1806年正式成为儿歌后,几乎200多年里,就一直经久不衰,在全世界流传,成为家喻户晓,朗朗上口的名曲。

其中“晶晶灵灵挂夜空,一闪一闪总不停”这句,也必然是全首歌里,最印象深刻和浪漫的歌词。

不过,我要是说,它们都是错误的,星星根本不会眨眼的话,你肯定会认为我瞎说。

那,各位就随我去趟智利北部的阿塔卡玛沙漠,去一探究竟吧。

(沙漠小酒店)

我只所以选择到阿塔卡马沙漠的小天文台,当然首先是地理位置。

智利属于南半球,在南半球,你能看见北半球看不到的星座。

原因一是银河系星星的分布不够均匀,就是说老天有点偏心,在南半球,银河系更密集;

二是与空气污染有关,北半球污染比南半球要严重,空气透明度不如南部,因此能看见的星星也相对就少多了。

真是利弊自有缘由啊。

不过,即便南半球里,老天爷也不是搞大锅饭,而是有的地理位置要比其他的位置更幸运,比如南回归线以北,赤道以南,就可以看到南极上空的星星了。

当然,还有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也有影响。

再还有就是月头和月尾,其实7-9月是观星最佳时机,现在还不是最好时间。

但真正吸引我来天文台的,还不是天文学本身,而是一部电影,叫《故乡之光》,导演是大名鼎鼎的帕特里克古兹曼,也就是前面文章里提到的《智利之战》的导演(请参看下面链接)。

观星与电影怎么就又扯到一起了,咱们一会儿慢慢说。

到了智利阿塔卡马的第二天,我就报了观星团,不过当然是晚上,正好当天是元旦,旅行社基本都在白天休息了,除了极个别的还在“任劳任怨”。

新年第一天看星星,是不是很应景“新年新气象”这句老话,不过我现在改为新年新星象了。

大晚上的,我们的小团坐着小面包车,就奔向郊外的观星之地了,开始还以为是古兹曼导演选择的外景地那个台。

没出小镇多远,车子停下,一车人被交给了两个天文学家,准确说其中那个女的应该是助手。

其实要说他们是科学家,也不太对,这里算是伏笔。

不过,当晚的主角很有点天文气派,上来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不仅英文流利,西班牙语更是完美。

说句实话,我的英语水平,和对天文学专业词汇的把握,真的让我很挠头,除了大概听懂像五大行星如火星、金星、木星、土星和水星,以及一些星座和星云外,好像能听懂的,真的不多。

但是,有一个真相是彻底搞清楚了,那就是,星星根本不会眨眼,眨眼的都是恒星。

所以上面以及其他美妙歌曲里提到的星星眨眼,歌词也好,诗歌描述也罢,基本就是艺术或文学演绎,完全是误会。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是能看见星星在眨眼呢?

在人间,星光必须穿过大气层,才会入到我们的眼里,由于空气的流变,星光快速到处偏移,于是,我们看上去就觉得是星星在眨眼。

当然,天文学家还给我们介绍了星座以及星云等,由于这些单词我实在太不熟悉,因此听上去也有点像天书,但是每讲到一个知识点,天文学家就把望远镜对准某个星,于是我们通过望远镜筒,就看得更清楚了。甚至运气好,还能看到一闪而过的流星,我就赶上了一次,哈哈,运气爆棚吧,2025年是我的幸运年吗?

不得不说,智利真是观星福地,其实那天晚上,我们一行就在小镇边上,旁边还有灯光呢,这对于专业天文台来说是大忌。但是,当我们一抬头,漫天的星光和层次多元的大小星星,星座和星云,立刻映入我们的傻眼睛,分不清哪个是恒星,哪个是行星,哪个是星云,哪个是星座。

虽然傻傻分不清,但是真的不影响对太空的好奇和欣赏,这可是不远万里从地球的另一端,专门来看星星们的,能不激动和Happy么?

不过,在天文学家介绍间隙或与他间歇性聊天中,好像这位天文学家的阅历,倒是更能启发人生意义。

这位天文学家,不,其实是物理学家,经历也是十分叛逆,但是也很常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来说,这样的人还很多。

他虽然戴副眼镜,看上去是知识分子样,但他长的胖胖的,非常的壮。黝黑的脸庞,加上底气足,说起话来爽快又麻利,不太像一般的知识分子,尤其天文学家那般高大上和温文尔雅,远离人间似的。

他说他的父亲是智利人,母亲是瑞典人,他出生在瑞典,当他上完大学后,父亲就给了他一张银行卡,让他周游世界一年,然后再定,到底想干什么。

估计这位开明的父亲万万也想不到,这个举动相当于给了儿子第二次生命,他竟然选择留在了智利,并且走上了天文学,或者相关领域的职业道路。

然后,你以为他从此就过上了“灰姑娘与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日子?

No,他又一次违背了父亲的愿望,而是选择下海,干个体户了!

他在我们参观的地方开了个小天文台,就两间房子,里面有些图片,课件,模型,和电视之类的,我猜想是接待旅行团和平时孩子的课外学习吧。

不过,当天的活动,天文学家准备了吃的喝的,我们从户外观星后,一起回到了房间,简单介绍了情况后,一组人先去接受天文学家的专业拍摄,另一波人就在屋里吃喝玩乐,然后轮换。

他的专业摄影技术很棒,不知用了什么妙法,给我们每个人拍摄的图片里,天空满是星星,游客就坐在一个椅子上,像是人生重要时刻的留影,也像是参透了命运的安排,对一切都无所求了。

当然,为了满足游客自己动手的愿望,天文学家也安排了几个支架,调好了角度,游客把自己的手机架上,曝光时间选择40秒,就能拍上准专业的照片了。我的技术太差了,估计没法看。

今天的重点,其实还不是这些天文知识和观星,给我自己的感受或者联想,还是我文前提到的古兹曼导演。

古兹曼除了《智利之战》三部曲成名作后,其后拍摄的《故乡之光》《珍珠纽扣》等,无论在艺术方面,还是政治隐喻上,都是非常令人享受的。成名作毕竟是在混乱的准战争状态下,又是新手;而后两部或三部则是和平时期的反思,摄影技术和器械,都一定是大大改进了,它们上映的时间应该是20102015年。

《故乡之光》的拍摄外景地,就在阿塔卡玛沙漠的智利天文台,一开始我还以为我们奔赴的就是电影里的,但其实电影里的台,离我们参观的小天文台大约相差60公里,以前这个台还对外开放,但是现在关闭了。

阿塔卡马沙漠以极端干旱气候而闻名,年降水量仅有0.1毫米,所以有地球的旱极之称。这里的高海拔和干燥的空气,使得阿塔卡马沙漠成为天文学研究的理想之地。也因此,即便不到古兹曼挑选的外景地,我们也能感受到南半球的天赐良缘。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望远镜等,就是位于拉诺德查南托的国家天文台,海拔5000多米,是目前世界上最昂贵的陆基望远镜之一

但是导演选中它作为外景地,当然不是满足人们观星,而是发生在阿塔卡马沙漠中的政治遗案痕迹的追寻。

各位还记得我在《我来到了离中国最远的国家》一文里,曾经提到的智利军事政变事件吧?

1973年,皮诺切特夺取了政权后,开始了比较残酷的军事独裁的管理方式,虽然一开始说好是四个军人总统轮流坐庄,一起打下的天下嘛,但是到了最后,其实就只有皮总统一人执政了。

虽然,他通过采取经济休克疗法,加之请了很多曾经在美国留学的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甚至还邀请了美国的经济专家,开始了一场自由经济学的大手术,就有点像今天米莱在阿根廷的改革一样,但是毕竟是通过不光彩的手段上台的,而且也采取了军事手段安定民情和社会动乱。

皮诺奇特的改革应该说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经济确实得到了扭转和快速的发展,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当时的政权对反对派和不同意见者,的确采取了相当残酷甚至流血手段。

军队或军政府漠视公民权利,他们搜捕数千名人民团结针线的骨干分子,把他们押在全国各大集中营,最大的一个就是国家体育场。这个在电影《圣地亚哥在下雨》里都有表现。

在智利,当时有个歌手非常有名,他叫哈拉,但是他非常反对政变和军事统治,经常用歌声来表达,但就是这样一个艺人,在被捕后,就像许多的名人一样,在公共社会消失了,后来哈拉的尸体被人们发现。

自由作家霍曼也是被关押在国家体育场,后来也失踪了,他父亲到处寻找儿子的尸体,这个过程后来也被写成了书籍《失踪》,并被拍成了同名电影。

后来有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共抓捕了将近4万政治犯(各类数据也有很大分歧),失踪者多达3000多名,十多年后才陆陆续续有关于他们尸体掩埋地点的报道。

在众多的处置政治反对者场所里,许多政治犯的尸体要么被埋在荒野,比如阿塔卡玛沙漠,还有许多的尸体被捆上一节铁轨后,抛尸大海中。

古兹曼就是利用天文台所在的沙漠以及大海为标的,对军事政权犯下的罪行,通过艺术的手段,用比喻的方式,对当时不幸的人们,给于了同情和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宽慰失踪者的家属们。

片中用大量的天文画面,表示了宇宙的浩瀚,以及人类历史长河之艰辛。

更因为在沙漠极度干旱条件下,那些政治犯或失踪者的尸体,由于极度缺水,得以成为了木乃伊或干尸,时不时就会有人发现他们的尸体,于是很多母亲或妻子就会坚持不懈地到沙漠里,徒步搜寻亲人的遗骸或任何牙齿骨骼或哪怕是遗物。

有个70岁的妇女,她坚持到沙漠里寻找亲人,她说她现在还能走动,要乘早抓紧时间继续寻找亲人遗骸等,即便毫无结果,也不会让她放弃信念。毕竟有成功搜寻到亲人的案例发生。

《故乡之光》的末尾,导演还请这位老妇等几人,登上了天文台的望远镜,而这无边的、遥远的太空,也许才是鼓励她们继续寻找亲人的动力和源泉。

而天文台或望远镜以及宇宙,也是导演想借此表达的夙愿和形象的载体,更是对生命的思考和憧憬,就像导演在片中旁白里说的:阿卡塔马是地球上唯一的棕色补丁。

然而,其实更让我反思的,倒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吊轨或矛盾,或者说就像去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关于制度与经济增长间的密切关系一样,其实智利的发展显得更加的复杂。

现在的智利也是殖民地发展而来的,它曾经有过自由经济的模式,也有过走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道路,就像阿连德执政时期。但是不成熟的制度和未能改革到位的体制,使得阿连德政权最后被军政府取代。

而皮总统的独裁和军事手段的滥用,的确造成了大量的冤假错案和政治犯的死亡及下落不明,直至今日。

但是,皮政权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甚至受到了中产阶层的广泛拥护和赞扬,只是这个社会发展的弯曲阶段,让很多普通人甚至国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以致在纪录片《智利不会忘记》中,年轻人在看到当时历史影像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有的当场失声痛哭,有的则表达了各自不同的态度,有的认为军事政变也许是当时不得不的措施,但有的则认为人权是最重要的。

好在我看到了当代智利年轻人的理智和对社会的关心以及对普通人的关爱,这点让我相当的佩服和尊重。

但不管怎么说,对社会的反思一定是知识分子、艺术家和年轻一代应该关心和重视的极为关键的话题,也像宇宙和天文台一样,是永恒的,是值得推崇的,也是具有无价之意义的!

我来到了离中国最远的国家

晶眼观世
一个努力追求正义的人。著有《带刺的玫瑰》《从加勒比海到彩虹国度:古巴·南非行》《从应许之地到湄公河畔:以色列·巴尔干·越南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