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锡悦倒台了,川建国上来了,这两国经济到底如何

文摘   2024-12-21 18:55   美国  

这次出国旅行有点很异样的感受。

我的第一个目的地是美帝,但是我要从仁川转机。

看网上新闻,好像说韩国的经济很不景气,而且说老尹被赶下台,除了他的戒严令骚操作外,还有说韩国经济也被他搞的很不好。

除了巴结老美,还跟大多数韩国人唱对台戏,与日本讲和,跟美帝更紧密,似乎都有点小跟班的样子。

这个,我这局外人实在不清楚,但是关于经济问题,我从机场看,有点不一样的感觉。

从北京出发时,倒是没怎么看到咱家大批的人出国。但是在仁川,倒确实让我大吃一惊:仁川机场的人流有点爆,刚抵达机场,就那过海关的人,排了无数圈层,从头到尾,我根本看不见。

好不容易排到了,办完手续就是去取行李,因为去美国的航班是不同的公司,所以我这是多此一举,为了省钱哈。

取完行李就是又重新开始办理登机手续,那个长龙,就又让我意外了一次。好在已经出了海关,反正前面还有那么多人,慢慢等。这时机场工作人员也不断来确认,看是不是所有人都没排错队,这认真劲儿,还真是精益求精、一丝不苟、不出纰漏的味道哈。

好了,去安检了,妈呀又开始排长队了。这时有工作人员对新来的乘客说,往前走,到3号口,哈哈,3号口人也不少。

曲里拐弯的长队终于到了挪到安检台子了,一看前面的人,根本就不用打开手提箱或背包,除了脱掉外套,其他一切不用拿出来,就是饮料和水也一样。我拷贝了前面的做法,然后就是进到一个像X光拍照的小空间里,举起双手,站在画好脚印的地方,扫描,三秒,完事。

整个过程方便快捷,这才叫效率哈。

其实我不是表扬韩国,上次在挪威和芬兰也都是这样的,检查行李的机器就像个照CT的大家伙。

白色机体和整体的白色空间和墙体,让我感觉真的是到医院检查一样。

刚才那么多的人,这下就完全散开了,各自走向应该去的登机口。

坐在登机口时,我看了看周边,其实等候区的范围相当大,以及一直路过的店铺,还有那么多的座椅,我开始琢磨了,仁川机场怎么这么大?人怎么这么多?这是韩国经济不景气的表现?这实在太让人意外了。

而且论先进安检仪器和程序,它几乎与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场差不多,而且就在我等候时,又看见了在排队Check-in时那些工作人员,看来他们是从头盯到底,直到把乘客送到机上。

还有一个值得说道说道的,我的机票上写的是B区,开始以为我等候的区间是B,其实不然,是按飞机座位的前后排区域标注的,先登机的当然就是最里面的比如AC等,我的座位靠前,所以就是最后一波登机的(至于字幕顺序我就不清楚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所有人都是按照顺序,安静地等待和排队登机,秩序井然到有点钦佩。

虽然一个机场的场景也许不能说明当下该国经济问题,但是也的确能说明点问题。

我记得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是2019年启用的,照说很先进了,但是好像仍然没有这种安检的仪器和程序(这点不说明经济性),还是老套的一件一件拿出来,然后还要让安检人员用手持仪器,往乘客的身体所有部位扫描,甚至还要用手搜寻特殊的部位,这个感觉真的是有点犯罪感,怎么坐个飞机就要这样的待遇呢。

其实,仁川机场是2001年建成的,看来他们随时更新换代,也有资金与时俱进,所以这一定也是与乘客数量成正比的,也说明经济是可以的。当然我没必要为他们站台,只是有感而发,触景生情而已。

(仁川机场雕塑)
(从仁川到纽约几乎全是黑夜,但是有日出,还是第一次看见)

好了,十几个小时后,我就抵达了美帝的国门,纽瓦克机场。

一下飞机,过海关,又遇到了与仁川一样的问题,人山人海。光过海关,花了差不多一个小时,还是在他们利用美国国内办手续的窗口才缩短了时间。

已经晚上11点多了,哈哈,人还是不少。先去坐专门到城里的大巴吧,但是人家已经结束当天运营了。有司机说,107路车到,于是我等,来了两辆都不到我的目的地,另外的两路也不去,看来只能最后一招了,打车。

我一度都想着,我要不就等早上坐早班车吧?

算了,还是就破费下吧。等坐上车,我看了看机场方向,忽然想起了汉克斯主演的《幸福终点站》。哈哈,他那无可奈何,无处可去,没钱没住的窘境,让我忍俊不禁。他把免费的饼干和果酱像叠罗汉似地小心堆砌,然后慢慢放进嘴里,在厕所洗漱等那些窘迫的镜头,立刻浮现在我的脑海。

虽然像是编的故事,但其实那部电影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而且电影里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纽瓦克机场,只不过导演斯皮尔伯格当年是仿造纽瓦克机场,现制作了巨大的摄影场地。不过真人好像是住在法国的机场,前不久刚刚去世,在机场住了十几年。

也许是当事人刚去世,也许是《幸福终点站》实在拍的太好和温馨可爱,虽然片子里挫折不断,但最后却给观众带来十分愉悦的感受,连我在纽瓦克机场不长的逗留,也想起了电影的情节和汉克斯,以及对当事人的同情。

纽约市中心离纽瓦克机场不近,打车得四五十分钟,一路看了不少夜景,但当车子进入曼哈顿,尤其是第五大道附近时,我开始集中思绪和眼神了。

其实曼哈顿即便是第五大道也很窄,有的地方还在施工,也没个围栏,铲车刚掀开一块铁板,我们的车子等就开过去了。路那么窄,还边行车边施工,真的不知他们想没想过安全问题,又是晚上,看来还是他们心中有小竹子,满满的自信和把握。

正寻思着,看见前面有段路很像罗伯特·德尼罗主演的《出租车司机》里的场景,只不过德尼罗饰演的司机用眼睛扫街时,发现的是比较脏乱差的人行道和马路,那些女人都是穿着很性感的短裙或短裤,看上去有点干那种职业的。相同的是,现在的出租车外形和颜色几乎没变。

当然了,那是上世纪60年代,是美国越战时期,也是美国社会非常颓废和经济不太景气的年代。如果有记得剧情和美国历史的,一定对此段历史记忆犹新。也正是因为对历史的反思和批判,尤其是用电影和特殊的拍摄手法,导演马丁·斯科西斯执导的这部剧情片,成为了他非常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甚至是电影业的教科书。1976年,该片获得第29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好了回到现实,我昨晚看到的街景当然与半个世纪前的景象完全不同,那些霓虹灯又高又大,照亮了整条街,制作一定是高级的,极优品味的。我忍不住隔着玻璃就拍了不少。顺便说下,好像昨晚梦里都梦见了电影里的镜头哈哈。

(夜里12点多了)

已经写很长了,说几句关于时代广场的印象吧。

今儿一大早,从住地走到广场,立刻被震惊了,不是它太好了,而是它太“土”,这也叫广场,还是世界的十字路口,经济重镇?

哈哈,路宽双向也就四车道,很拥挤的那种,不过人行道很宽,两边的楼啊,简直就是乐高作品,一个挨一个,都那么高,那么细长。

尤其十字路口的中心,广告牌真的能亮瞎眼。但是有个好处,谁有颈椎病的,到这里一定能治好,因为我几乎都是仰着脖子走的,我都担心,这块地会不会下陷,哈哈哈!

不过,这的路面真的很旧了,有的还有点破,最让我惊讶的是,还有洋骆驼祥子拉车,不过不用脚跑,用脚蹬,有一个还穿成圣诞老人的样子,很是给力,圣诞风拉满格,好不拉风惬意!这是不是给时代广场GDP又增加了一个百分点呢?

说到GDP,这就不得不说,我站在时代广场或纽约最中心的地方,站了会儿,我在想,这是全世界绝对寸土寸金的地方,但这里既看不到金色的地砖,也看不到什么大银行和耀眼的牌子,甚至有个卖圣诞礼物的场子还不太干净,非常普通。

但是,但是这里却是世界经济的核心,也许某个大楼里的贸易就强过一个甚至多个国家,他们的贸易额或GDP就可能干过一个或一些国家。

其实,大街上的人穿着都很普通,当然也许都是游客,但也看到一些当地人,包括拍摄节目的团队,实在找不到什么特别装束的人,也没看见什么豪车,但是,现在的美国可能经济是它历史阶段的不俗表现期,股市也正创造多种神话。尤其七姐妹。

不过,川普同志几乎压倒性的当选其实也说明,美国某些方面正由盛转衰,很多的事情有待老头亮出杀手锏,无论经济、贸易、政治、外交还是军事。

因此我认为,美国也处在了它的改革开放时期,老川头也算是要具备点罗斯福、华盛顿或者我们邓公改开时的那种气魄和胆量吧。也正是这个原因,我愿意在此刻来到美利坚,感受下它十字路口(政治意义)的气氛和民情。当然,一个纽约,一个曼哈顿,一个时代广场,也许根本看不到,也体验不到这个社会转型,甚至震动的频率和脉动,但是我想多少还是会有些征兆和显示吧。

好了,第一日先就此搁笔吧,其实今天还观看了许多著名景点,我们后面插着写。

感受很多很复杂,也很新鲜和小意外。对了,这是我第一次来纽约,也是我第1.5次到访美国,30年前左右出差待了两三天,基本没跟外界接触,所以我这次也算是有点既新又旧的感觉吧。

晶眼观世
一个努力追求正义的人。著有《带刺的玫瑰》《从加勒比海到彩虹国度:古巴·南非行》《从应许之地到湄公河畔:以色列·巴尔干·越南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