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社办农具厂

文化   文化   2024-11-04 16:15   浙江  

曾经的社办农具厂

/范树立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各地农村先后办起了农具厂。当时我在桐乡虎啸公社(公社,即“人民公社”建置,改革开放后被逐步撤销,成立乡、镇政府)的农具厂担任财会工作。这家农具厂的厂房就建在公社办公楼附近,属于社办企业。农具厂的工人绝大多数来自本地从事手工技能劳动的农民,其中有铁匠、竹匠、木匠、箍桶匠等等。

社办农具厂工人每月由厂里发工资,然后工资收入大部分要上交生产队记工分,参加队里的农业分配。社办农具厂的技术骨干,大多来自县城农具厂和手工作坊回乡的手工业工人。农具厂的地址建造在北沙渚塘河港旁边,因为那时农村交通运输的主要渠道是靠水运。公社农具厂的前身是农村综合社,主要业务是生产和修理小农具,属于农村个体手工业者的集体组织。当时由于经济条件比较困难,农具厂的厂房大多是用毛竹搭建、没有门窗的大型油毛毡工棚。

当时的社办农具厂大致下设铁器、竹器、木器三个车间。铁器车间主要生产农村急需的铁耙、刮子、镰刀、铁锹等农具。制造农具的原料是废铁,由供销社废品收购站按计划供给。产品全部送交供销社生资商店经销,那时生产的农具往往供不应求,成了紧俏商品。同时铁器车间还修理当地农民损坏的农具,收费一直十分低廉。铁器车间刚办起时是全部靠人工打铁,等到炉灶内的旧铁块烧红后,两位师傅一起趁热举起铁榔头,将铁块敲击成各种农具的形状。后来厂里购买了气泵榔头,这时由一个人就可以掌控打铁,而且又省力又快速。

社办农具厂里工人最多的竹器车间,占全厂人数一半还多。竹器车间主要生产当时农村需求量最大的蚕匾、叶部(稀眼竹箩)、谷箩、扁担、铁耙柄等农具,还有修理破损竹制农具的任务。那时全县的毛竹由出产毛竹的山区运到乌镇,接着再由供销社通知各地农具厂到乌镇去提货。运毛竹是一项苦差事,装运的毛竹先要编成竹排,然后由工人沿河道岸边拉纤,一路的辛苦可想而知。

农具厂占地面积最大的是木器车间,实际上主要任务是修理木制的农船。当时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二条木船,是装运化肥、农药和出售稻谷、蔬菜等农产品的运输工具。那时候的农船大多是木制,几乎每年都要维修。为此,修理农船常常要排队,等候十天、半个月的。修理农船要用麻丝、油灰等原料,将原料加工拌和时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船匠师傅常年在露天作业,夏天顶着高温烈日,冬天则要在寒风冰雪中干活,工作十分艰苦。木器车间还附有一位箍桶师傅,常年忙着修理锅盖、担桶、粪桶、木桶等生产生活用品,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和好评。

随着农村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原始农具大多已经淘汰。社办农具厂虽然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在当时农业生产中所起到的作用还是值得回味的。

作者简介

范树立,笔名小林,浙江省桐乡市人。曾供职于桐乡市文联,担任《崇福镇志》编辑。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散文《水乡情趣》获中国散文学会全国散文大赛一等奖;说唱《彭德怀颂》获全国曲艺大赛银奖;《〈鸳鸯湖棹歌〉的文史遗迹》获朱彝尊理论研究全国征文三等奖。已出版《崇德古韵》《小林童趣》《宋韵崇福运河》等散文集。

往期文章

屠甸往事丨西岳田与东岳田的故事

养花记之苍天有眼

红楼笔谈丨王夫人为何仇恨晴雯

王伯平丨蓝花楹:美而不瘦

走读古镇丨双林的特质

柏守支丨浅说温州

聚桂文会
聚桂文会起始于元代(1350)浙江桐乡,杨维祯担任主评裁,五百多个东南名士携文汇聚,锦绣诗文,传为文坛佳话。文学、书画、摄影等作品投稿邮箱:214785804@qq.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