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水道上的客运轮船码头
◇
客轮码头是六七八十年代水乡集镇与集市的重要交通枢纽,承载着人们的出行和日常生活,相当于现在的汽车站、火车站。客运码头虽不起眼,但都能深深扎根在人们的脑海里,即使消失也会被记起。
当时的客运码头大都以桥命名,只有极少部分以地名或庙命名。据《桐乡县志》上记载:“1963年1月至1966年,桐乡客运站下设10个售票站,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在宗扬庙建造码头,盖了换乘室,以后相继建造了乌镇、梧桐、石门、炉头、屠甸等码头及候船室。有客轮13艘,客驳5艘,经营航线6条。”在这里说明一点,各条航班线上大部分轮船码头简陋,人们用草包装上土堆成码头,土堆外围打上木桩围起。七十年代后,这些简易码头陆续浇灌成水泥码头,码头边用水泥板搭了简易廊棚,便于乘客候船。
那么,桐乡南门客运轮船码头至硖石客运码头航线的古水道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疑惑?我好奇查阅到了有关资料。据《桐乡市交通志》一书中标注:“康泾塘古水道段,北至京杭大运河,南至百桃起龙桥。然后转入长山河。”据屠甸文史爱好者沈亭叙述:“起龙桥以上为康泾塘,以下为石泾塘。”也就是说,起龙桥来水道为康泾塘古水道,去水道为石泾塘古水道,起龙桥码头为两古水道接壤交会处。石泾塘古水道经过屠甸市河段,屠甸古市河两头大中间窄,酷似亚铃状,窄段大约8米左右,宽段大约有30米以上。《桐乡县志》记载:屠甸“以旧名石人泾称市,航道醒目标注在屠甸镇转入斜港。”然后,转入海宁塘港(市河)。这条古水道航线沿途共设有十二座客运轮船码头。据屠甸东新古桥柱西侧曾雕刻有“东赴长水注滮湖,西接羔羊连石泾”一对桥联,曾经记载了屠甸东新桥为河道界线,东至古长山河与西连古石泾塘。从桥联也可印证了屠甸市河曾经是石泾塘。
那么,桐乡至硖石船运线上的客运轮船码头依次是哪些呢?让我们去探寻究竟吧……
桐乡南门客运轮船码头,以地名命名。据有关资料说在康泾塘拓宽前,老的南门轮船码头在“八字桥”。当时,曾有东西向跨康泾塘石桥与塘西岸南北向石桥,并且,形成八字形。今南门大桥西堍向北100米左右折西的一条小河,河边上有一段单面街。据说南门客运码头航线为桐乡至硖石航班线,桐乡至南日(高桥-骑塘-亭桥)班航线发班,其他乡镇航班线在桐乡北门客运轮船码头发班。
据《桐乡市交通志》一书记载:“20世纪70年代的桐乡客运码头,位于梧桐镇南门康泾塘边,码头为浆砌块石重力式,岸线长60米,泊位4个,候船室280平方米,办公用房340平方米,码头前沿为高低平台,高程3.8米、4米两级。2000年南门客运轮船码头被拆除改为复兴路绿化带。”因此,桐乡南门客运轮船码头建成后,增补了崇福、石门、濮院、乌镇等航班线,桐乡北门客运轮船码头因城市建设被取消。现桐乡南门客运轮船码头荡然无存。
第二个客运轮船码头为白云桥码头,以桥命名。当时没有简易候船房,码头已无存,据说当时有几爿小店。
第三个是古店桥码头(讹称苦点桥),以桥命名。当时也无简易候船房,码头早已不复存在,据说当时码头边也开了几爿小店。
第四个是北日晖桥码头,以桥命名,也无简易候船房。客运轮船码头在开挖长山河时拆除已毫无踪迹。北日晖桥原为不小的集市,功能蛮齐。
第五个是百桃乡轮船码头,俗称章家村桥码头,以地名命名,无简易候船房。据说此轮船码头原是章家村一户姓许的大地主人家筑的石桥砣,地主人家被土改后成为百桃乡公所,姓许后人许元贤曾在屠甸中学任职教书,后来在石桥砣上浇筑了灌浆水泥。现码头上筑起了高高的石帮岸,从近看远眺均能观察到老底子的轮船码头。百桃原是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大集市所在地。
第六个为起龙桥码头,也是古水道的交会处,以桥命名。客运轮船码头在开挖长山河时拆除。至于为何称起龙桥,传说龙卷风曾多次登落此地,后自然取名起龙桥,当地村坊便安然无恙。
第七个是屠甸镇轮船码头。屠甸镇历史悠久,古称石人泾市,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屠甸镇曾有五座轮船码头,比较早的码头位于市中心(即接官桥与新桥之间,因老市河河面较宽,便于停泊轮船)。该码头于1963年后建造,是桐乡地区功能较为齐全的重要客运码头之一。1977年,由于开挖长山河、修筑帮岸和开凿朝天沟,该码头被拆除。当时的客运码头宽约10米,相当于三间房,有一个进深6米左右的候船室,供乘客遮风避雨,配有票房,乘客从东边下船,西边上岸,即使雨天也能避免淋雨。
每年黄梅季节,河道水位上涨,因桥梁高度有限,船只无法通过,乘客需要前往屠甸西南的顾送桥西边的临时轮船码头乘船。1979年初,随着长山河通航,屠甸客运轮船码头迁至河南的祝家厅朝北轮船码头。当时,河北帮岸较高,河南帮岸较低,便于客轮停泊靠岸。这个码头一直使用到客运轮船停航。
此外,据资料显示,解放初在屠甸东斜港口有一座客轮码头,位于还乡桥西,那边河道开阔,当时还有一段廊棚。另一个码头在西新桥西油车河埠,同样有廊棚,河道也很开阔。因此,屠甸东市和西市最早有两处可乘轮船的客运码头。市中心客运码头建成后,这两处码头改为货运码头。如今,五座码头已不复存在。
第八个是王家木桥码头,以桥命名,没有简易候船廊棚。王家木桥曾经是个闹集市,设有产院等设施,功能较齐全,屠甸四管区曾设在桥南。较早的轮船码头在桥西堍,70年代初因需客货两用,在原码头西80米处另建了一座客货两用码头,货运停运后,码头失去功能,但依然可寻的老底子的两座码头。
第九个是晏公庙码头,以庙命名,无简易候船廊棚。货运停运后码头失去功能,依然呈现着旧貌。晏公庙曾经是热闹集市,功能较全。晏公庙曾内香火旺盛,码头旁曾常年停靠一艘烊铜火炉船,名气蛮响,老远的人们慕名前来烊火炉,给女儿做嫁妆。
第十个为北斜桥码头,以桥命名,无简易候船廊棚。码头因地势下沉而被水淹没。老桥北堍曾有小店经营。40年代初,北斜石桥上还曾经发生过被日本鬼子架木搭桥通车的事。此桥是不仅桐乡与海宁的分界桥,更是陆路古道上的一爿桥。
第十一个是海宁双山码头,以地名命名。码头旁有座名为沈万桥的小桥。客运码头位于双山政府门前,据说由于河道地势低洼,码头被淹没在河下。经过双山轮船码头后,没有鼻炎的乘客会隐约闻到从硖石一家榨油厂飘来的菜油香味,即使是在闭目养神的乘客也会感觉到快到硖石了,于是开始准备行李。
第十二个是硖石北关头客运码头,以地名命名。客轮停泊于北关桥码头。据有关资料说硖石北关头客运码头是分离出来的码头,航班线路两条:一条是硖石至桐乡客运航班;另一条是硖石至嘉兴客运航班。北关头客轮码头在老火车站东面,北关厢北面的北关桥头。北关头轮船码头是桐乡至硖石航班线的终点站。
1979年长山河通航后,屠甸至硖石段客运航班改道转入长山河,经过高地上客运轮船码头依次转入联合桥客运轮船码头,然后转入海宁双山客运轮船码头,再次到达北关头轮船码头。王家木桥、晏公庙、北斜桥三座客运轮船码头失去了原有载客的功能。
桐乡至硖石客运航班实行一天三班制,当时早班6点20分,中班11点20分,晚班14点20分。从桐乡到硖石的单次运程时间约为1小时40分钟,而硖石到桐乡的运程时间约为1小时50分钟,这主要因为顺水与逆水的阻力差异。在六七十年代,大人全程票价为4角,小孩减半;屠甸至硖石的大人票价为2角,小孩同样减半。1978年后,票价有所上调。客轮班次通常可载客70-80人,若加拖船,则可载多达100人。随着道路建设的迅速发展,桐硖客轮航线大约在1985年左右停航。自此,桐乡至硖石的客轮航班完成了其历史使命,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说起客运,我们不禁可追溯到明清时期的客运。据《桐乡县志》记载:“明末清初,水上客运以脚划船、小客船为主。民国初,始有快班船,载货搭客。”
自民国初期至解放后,当时的航船(又称班船)也设有固定的河埠头供人们乘船。根据相关资料,镇上及人口集中的大村坊都设有集中乘船点。据说,屠甸的乘船点设在万年桥河道内。航船有大有小,均为木船。小航船用桨划行,船身瘦长,可承载二至三位乘客;大航船船身较宽,船上悬挂橹,船夫在船尾推拉橹板进行航运,有单橹船与双橹船之分,这些船也被称为“摇摇船”,可以载送十至二十多名乘客到指定地点。
据《桐乡县志》记载:“1936年12月,桐乡县民运客轮有汽轮9艘,其中:通航桐乡至硖石、嘉兴1艘。解放后,木帆船客运逐步被机动船代替,客运航线增多。”因此,解放后,动力轮船载运旅客逐渐发展,机动轮船在航道上开足马力时发出“嘭嘭嘭嘭”的马达声。快到下站轮船码头,减速降马,拉响喇叭“嘟嘟嘟嘟”的鸣笛声,乘客老远听到客轮的鸣笛声,知道轮船快到码头,立正在码头上准备坐船,船上乘客准备登码头上岸。
随着时代的变迁,道路建设飞速发展,水路客轮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那些曾经承载的客运轮船码头已完成历史使命,随着河道的开挖拓宽被拆除,逐渐消失在时光的历史长河里,留下的码头成了美好景色。那些老底子的温馨记忆依然时常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