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之约秋天赴
◇
甲辰年春,人间四月天,《梧桐影》二十期在大家的期待中出版了。
这一期中,有郑之章先生的一个纪念小辑,共有六篇文章,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这位具有文人风骨的清末秀才。
据《新塍镇志》记载,郑之章(1867—1955),清末秀才、诗人。字折三,号郑乡,别号松南剩叟,郑文同之子。他敏而好学,博览群书,关心掌故,勤于写作,成人后在濮院、南浔等地当塾师。辛亥革命后,曾为海盐、太仓两县县署幕僚。辞去官职后,又先后在新塍高子辛、嘉兴高叔谦、南浔张石铭等家任塾师。张石铭迁居上海后,之章又随从他到了上海。但凡张石铭的应酬文墨,几乎都出自之章之手。张石铭为国内收藏名家,郑之章在他家可以看到珍籍宝物,学识更加进步了。1950年,郑之章受聘为浙江省文史馆馆员。著作有《光绪新塍志》《折角如意斋诗钞》《年华续录》《郑氏诗存》《郑乡新溪棹歌》《蔬果百咏》《凤山小志》《小郑蚕谱》等。
自明朝以来,郑氏一族迁徙较多,郑氏始祖郑奎由崇德(现属于桐乡市范围内)迁往炉头(现属于桐乡市乌镇镇范围内),约在明弘治、正德年间,郑奎的五世孙郑舆诵由炉头始迁青镇(现桐乡市乌镇镇)北栅。
郑舆诵的元孙郑熙由青镇始迁新塍(现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
几百年来,郑氏一族以诗书传家,名人辈出,在农业、诗词、化学、教育等各个领域均有建树。其中,郑文同、郑之章、郑兰华祖孙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四月,春风吹拂,生机盎然。驱车前往新塍镇人民政府,和统战办公室的俞委员说了此行目的,想组织几位书写郑之章文章的作者来新塍参观一下郑氏老宅。俞委员欣然答应,说:“桐乡、乌镇、新塍距离那么近,我们可以像走亲戚一样走动走动。”暖人的话语,往往不需要太多华丽的词汇。
本来,想在五六月份来新塍完成参观活动。无奈由于各种缘故一再推迟,居然过了盛夏,进入金色的秋天,好事多磨。
昨天,一行六位文史爱好者来到新塍,在镇政府会议室交流了一下郑氏家族的情况后,驱车前往郑氏老宅参观。一进大门,砖雕门楼非常古朴,上面四个字也别有味道,“维德之基”,第一次见到“德”的这种写法。
二百多年来,郑家重视家教,注重家风,诗书传家,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并没有官居高位者,世人所称颂的是他们以强大的爱国济世势能,一代又一代投身于历史前行洪流中的文人风骨。
《中国纪检监察报》曾经刊登了一篇《清白贻人,维德之基——历经六代兴盛不衰的郑官房家训》的文章,叙述了相关事实。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
最后,来感受一下郑之章先生的诗词,此诗作是抗战爆发后,他在乌镇镇西浜村女婿家避难时所作:
图片:作者提供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