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 担
文/陆炳祥
◇
扁担,千百年来是农村里常用且不可或缺的农具。过去农村中文盲多,识字的人少,有一句相当普遍的俗语:“一字不识当门闩”或“一字不识当扁担”,正是反映了这一现象。
图片:作者提供
扁担,顾名思义是扁的,肩膀承载面积宽些,受力均匀,挑着和顺。扁担有长短之分,长扁担多为木制,竹制的也有但不多,约2米长。木制的长扁担两头均有竹钉,用于钩担绳;短扁担一般都是用毛竹剖开制作而成,中间略宽,两端收窄,长1.3米左右。长扁担用于挑麦、挑稻、挑油菜等,短扁担用于挑箩筐里的谷子、麦粒、挑水、挑河泥、挑猪羊厩肥等。无论长扁担还是短扁担,主人都会在上面做记号,通常是写上主人的名字。早些时候的农村里,男劳力时常要挑东西,故扁担基本不离身。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在生产队做会计,每年年底时供销社生产资料商店分配来六七根毛竹扁担,分配下来时统货价每根六角钱。因质量有较大差异,我和生产队长只能根据质量重新估价一番,最好的八九角,最差的三四角,并编好号,需要的人抓阄决定,在年终分红时扣除扁担钿。
我们公社(后改称乡)因是全县的重点产粮乡镇,土劳负担和国家粮食任务都繁重,好多生产队里男人捻河泥,妇女和其他男人一起挑河泥,晴天还好,遇到小雨天,路上湿滑,挑着上百斤的担子,必须小心翼翼,否则有滑倒的危险,往往弄得满身都是汗。妇女肩挑东西也是常有的事,所以外地人听说此事,不肯把女儿嫁过来,怕嫁到这里会吃苦。男人一天10分工分,妇女一天8分工分,虽有差距,但也是全县范围内分差最小的。“双抢”刚结束,勤劳淳朴的农民都一心把好粮投售给国家,称之为“爱国粮”,毫无怨言。尽管酷暑当头,水泥晒场上百热沸烫,他们却马不停蹄地翻晒稻谷,把晒干扬净的稻谷从水泥晒场上用扁担一担担挑入水泥船中,摇船到粮站等验货员验收,合格后又用扁担一担担过磅,挑往粮仓。挑着谷担从船上走到河埠时已气喘吁吁,挥汗如雨。记得大运河南岸的妙智圆洞粮仓,高十几米,长六七十米,估计宽也有二十多米,阴深深的,挑着两百多斤的稻谷(连箩筐重量)进去,真有点望而生畏。可怜的农民光着膀子,汗流浃背,连走几块跳板,把粮食挑到又高又远的地方,从不知道偷赖,这就是诚实本份的农民。
扁担离不开农民,农民离不开扁担。每根扁担的背后都有故事,或美好,或凄凉,或悲壮。总之,扁担承载着老一辈农民的厚重和希望。岁月更替,时代变迁,如今用扁担肩挑的方式已被机械化或电气化的运输工具所代替,农户家中的扁担也很渐渐稀少,以前"手不能提,肩不能挑″被人奚落,而在当今人看来再正常不过了。
陆炳祥,退休人员,嘉兴市作协、民协会员,系桐乡市地名文化传承宣讲员。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