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脚冰凉、气虚气喘?当心是「虚不受补」体质惹的祸

健康   2024-11-09 08:22   广东  

节目专家

邹  旭  教授

广东省名中医

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科 大科主任


 温馨Tips 

想观看完整🎥节目视频的小伙伴,可直接拉到文末。

天气稍冷,很多人就想着滋补一下,养好身体过冬。但要提醒大家,不正确的进补方式是引发中风的苗头,尤其是有高血压等慢病患者。


错误进补致血管「出血」「堵塞」 

中风有可能是血管堵了,或血管爆了(出血)。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比如说致残、偏瘫,甚至危及生命。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进补的方式,不要擅自乱补。


为什么会「虚不受补」


血管就好比如交通道路,需要保持通畅才能维持各方面的正常运转。


如果在道路拥堵时动脉粥样硬化),车辆还往里面行驶(进补),就会大大增加了出现车辆碰撞、剐蹭(血管疾病)的风险。


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血管很多都不太通的,再加上一些生活习惯、情绪等因素影响,很容易就有气滞的问题。

如果在气滞、血瘀的状态下,再去用一些温补的药物,血管就会有爆开的可能,或是加速了斑块的形成,堵塞血管。


如何判断自己气血足不足

Expert Tips

· 皮肤干、肤色暗沉

血瘀,就是说血行不通畅,或血流慢了,这就会导致皮肤的供血也不足,出现皮肤干燥、肤色暗沉、脸色不好、血管老化等问题。


· 长斑

当皮肤的毛细血管缺血,就会慢慢产生拥堵,引起长斑。


· 身体刺痛

老人家经常关节痛、头痛、脖子痛等,也是气血不足的表现之一。


· 月经量异常

月经量少,或来月经时有血块,总是月经不调、痛经等。


· 舌象异常

气血不足的人会有舌苔发暗、舌面有瘀斑、舌下脉络发黑等表现。

身体虚,想补又怕虚不受补?可以先调理「虚」症再进补。


尤其现在,滋补品是大家购物清单中的必选之物,但是现代人很多一补就上火,怎么都补不进去。


下面给大家推荐一种可以补足人体,精、气、神的传世名方,被赞为「一阴一阳,无偏胜之忧;入气入血,有和平之美。」


补虚良药:龟鹿膏

阴虚&阳虚 统统能补


龟鹿膏不单能养气安神,还能够同时阴阳双补,针对性改善虚不受补,被誉为「传世滋补名品」。

龟鹿膏是用龟板、鹿胶熬制而成的,中医认为其具备滋阴补血的功效。其中鹿胶偏温性,补肝血肾精。


所以龟、鹿二者组合,既补阳又补阴,气血肝肾都能补。


龟鹿膏所有人都适用吗?

气虚、头晕、腰酸腿痛、走路容易气喘、经常熬夜等损耗元气比较厉害的人,都适合用龟鹿膏进行调补。


对于一些买不到龟鹿膏但又想日常调理的朋友,也可以选择用阿胶代替


阿胶补气血食疗名方①

西洋参10克,阿胶10克,冰糖5克。


西洋参补气,阿胶补血,二者结合气血双补,适合手脚冰凉、口干、头晕、月经不调者服用。

阿胶补气血食疗名方②

鸡蛋黄1个,阿胶6克,淡菜9克,龟板18克。


其中龟板入阴,整个方子可以滋阴补血。

对于那些经常在经期亏损气血比较多的女性来说,可在经后用这2个阿胶补气血的方子来经常调理。


如果是平时脾胃功能较弱的人,担心进补了不吸收,那可以用下面的食疗方先健运脾胃,养好根本,再来进补。


Hot

茯苓大枣山药粥

材料:

茯苓20克,大枣10克,山药20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


做法:

大枣去核,与茯苓、山药、粳米同煮成粥,加适量红糖调味即可。


茯苓大枣山药粥有健运脾胃,渗湿止泻的效果。小儿脾胃气虚、食少便溏、体倦乏力者可经常食用。


茯苓利水祛湿,补脾益胃,与山药、大枣佐用,功效平和,滋补脾胃,除湿止泻之功更著。


补虚运动:扶阳操

扶助人体阳气、正气


扶阳五式

Using Tips


 ① 站桩 

双手置于肾俞穴

下颚微收

舌头抵住上颚

沉肩挺胸 呼吸均匀

双脚与肩同宽

双腿曲膝下蹲

静站10分钟



站立过程中若出现腿抖、下半身无力的情况,是下焦阳虚的表现。



 ② 抱球 

双手环举胸前相距10厘米

沉肩坠肘

双脚站立

静站5分钟



 ③ 和合 

双手在胸前打开10厘米

然后合上

循环此动作

打开时吸气

合上时呼气

锻炼5分钟



 ④ 归真 

想象劳宫穴有股热流

到达百会穴

再由百会穴归于丹田

双手交叉置于丹田

静置10分钟



 ⑤ 打圈 

双手置于胸前

两掌相距10厘米

全身进行5次蹲桩运动

下蹲呼气 上提吸气

双手在掌心画8字

打圈慢走5圈




现代人生活工作几乎离不开躺着、坐着,时间久了身体就会僵硬,影响骨骼健康和气血运行,所以用这个扶阳操来改善久坐、久躺带来的健康问题是很不错的。



今天的科普到这就结束啦,大家都学到了吗?愿大家都身体健康,远离疾病的纠缠。


点击播放节目视频


来源:“广东卫视健康有道”公众号
执行编辑:王军飞
审核校对:张靓雯

责任编辑:陈佳佳

广东省中医院
致力于传播中医药文化,普及健康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