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明说,越来越癫...

体娱   2024-12-27 22:07   北京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了解过电影行业的一个概念:点映。

它指的是电影公映之前,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播放,范围和时间都存在限制。‍‍‍‍

目的一是为了测试市场和观众反应,二是通过电影的口碑或者特点进行宣传,三是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大的营销策略调整,四是增加曝光量、话题性、关注度。

所以点映在播放时间、范围、群体、价值等等层面,都和公映有着明显的区别。‍‍‍‍‍‍

但去年暑期档有一部电影彻底改变了“点映”,就是王宝强的《八角笼中》。‍‍‍‍

这部电影点映长达十几天,期间的全国排片占比一度高达20%,还没有公映,就拿下了将近5亿的票房。‍‍‍‍‍‍‍‍‍

但其实我们应该清楚所谓的“大规模点映”,原本就是矛盾的。如果是大规模,那应该直接公映。如果点映,就应该有种种的限制。

如果没有约束,那这种行为就是“耍流氓”。

因为这一方面会侵占正在公映的电影的权益,那些小体量电影的生存空间会再次压缩。一方面这也是资本和院线联合起来导致的结果,产生了秩序混乱。我没见过哪部文艺电影采取如此的策略,并且取得成功的。‍‍‍

看似是市场经济的行为,背后则是权力的勾肩搭背。‍‍

而最近又有一部电影,靠大规模点映收获了讨论和票房。那就是甄子丹自导自演,结合律政和动作题材的《误判》。

01

律政和动作

《误判》讲述检控官为蒙冤受屈的无辜者翻案的故事,是很有江湖气息的对抗不公。

甄子丹饰演的霍子豪原本是警察,却申请调职成为检控官。调职的初衷,是因为目睹坏人逃脱了法律的制裁,意识到警察的权力终究有限,渴望守好最后一道防线。

等到他如愿戴上“假发”,着手的第一桩案件就是冤案。心怀正义的霍子豪,试图为无辜者翻案。

马家杰是贫困少年,想补贴家用将地址租借给“好友”,却收到一个来路不明的包裹,里面装有大量毒品。

被逮捕之后,又遭遇无良律师的哄骗,律师声称只要积极认罪,就可以减刑。单纯的马家杰在法庭上承认一切,却被告知要以贩卖毒品而量刑。

一面是不依不饶,威胁着马家杰和他爷爷的黑帮贩毒团伙。一面是维护正义的检控官,两伙人就此展开了激烈交锋。

在文本层面,依靠正邪两种势力完成了基本冲突的构建。但究其细节,会发觉大量的不合理桥段导致了割裂。

霍子豪的性格和动机都十分刻板和单薄,几乎都是为了情节发展而服务。这个角色塑造的过于伟光正,简直就是现代版的“叶问”。

他站在正确的立场之上,没人打得败他,所有困难和阻碍,都能被他轻易击破。

霍子豪要为马家杰翻案的逻辑也有欠缺,只是因为接触了马家杰的爷爷,感受到了底层的困难与辛苦,就决定挺身而出。

好在马家杰真的是无辜被害的懵懂少年,但如果是十恶不赦的犯人呢?仅凭悲惨和可怜,就能打动检控官,那法律是否会陷入更大的不公,正义是否更难被伸张?

霍子豪维护正义的热血无可否认,但作为守住法律防线的检控官,他的决定是否太过冲动,而缺乏了理性与逻辑的考量?

更重要的还在于,本片的动作和文戏还在反复消解。

如果只评论动作部分,的确是呈现了出色的质感。从巷子,到天台,从车库,到地铁。从各种兵器的合理运用,到第一人称视角。迟暮之际的甄子丹,还在散发着昔日的荣光。

但它既想兼顾动作的“爽”,又想保留文戏的“燃”,就导致两方产生了矛盾,哪边都没讨好。

就像有些朋友在说,这是把《毒舌律师》和《导火线》剪辑在了一起。‍‍‍‍

在《误判》里,一方面是贫富差距、洗钱贩毒、亵渎程序、司法漏洞等等的严肃现实问题。

另一方面是具备战斗能力的霍子豪,常常以一敌百,完全是武侠或者科幻、超英电影才会出现的画面,脱离了现实的根基。

所有试图增加的深度,都成为了画蛇添足。霍子豪最后在法庭辩论上喊出的口号,也丧失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它从现实出发,最终却落入浪漫主义,甚至是个人英雄主义,根本难以落地。它为不公发声,却又无法鞭辟入里。

02

原型与改编‍‍‍‍

如果对比原型,更让人觉得电影改编脱离了现实。
原型中马家健以1000块钱将地址借给朋友洪志谦,之后被以“企图贩毒”逮捕。一个叫作陈强利的男人自称是律师,劝马家健认罪争取减刑。
法庭上,马家健承认了企图贩毒的指控,但很快,他又意识到不对劲。律师团队是洪志谦弟弟请来的,怎么可能帮自己?
判决下来,借地址的洪志谦只以藏毒罪被判2年,而马家健,却被判23年。
很明显,陈强利背后的律师团队是受到洪志谦方面的委托,帮马家健辩护是假,帮洪志谦脱罪才是真。
陈强利也不是律师,而是师爷,起到“中介”的功能,为律师事务所拉拢案件。很多师爷都可能有黑社会背景,陈强利甚至还涉嫌抢劫、勒索等等案件。
马家健被判23年,想着认命算了,是一个专门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的团队坚持上诉,媒体也不断报道,推动舆论发酵,才有了转机。
仔细琢磨案件,它呈现的是人性的复杂与丑恶。
电影改编时,为了激化矛盾和冲突,增加了黑帮贩毒,又因为利用碎片化的剪辑,导致黑帮与律师欧柏文(张智霖 饰)相互勾结的利益关系,交代得不清不楚。
为了融入猎奇和刺激,还提升了谋杀、枪战、追击等等戏份的占比,整个故事基本脱离人性范畴,转向了更宏大的对立。
但这些残忍血腥的内容,却根本经不起推敲。
比如黑帮为了灭口,竟然明目张胆杀死马家杰的爷爷。这不是生怕别人不知道案件背后另有隐情?也狂妄到完全不怕舆论干预?
扩张了反派的势力,又选择让他们集体降智。
原型与改编的第二个区别,是遮蔽掉了许多现实的残酷。

现实里从马家健入狱到洗脱冤屈,耗费了整整五年。

而在电影里由于霍子豪的坚持,整个部门的同事无条件加班,齐心为马家杰服务,很快他就无罪释放。

它把原型中猎奇的部分处理得更加狗血,却又忽略了现实的尖锐,似乎只要有霍子豪的存在,一切黑暗都可以迎刃而解。

03

香港与电影‍‍

《误判》想探讨的内容其实很简单,面对司法程序,我们到底该追求真正的正义,还是程序上或法律上的公平?
电影给出的答案是如果法律不能给我正义,那就自己“打”出一片正义。

通过《误判》,我回忆了许多香港电影。‍‍‍‍‍

从《拆弹专家2》开始,到《怒火·重案》,再到《神探大战》,《误判》。我们看到的是,在一群人对于香港这片土地的宣泄与呐喊。

那些狂轰乱炸和拳拳到肉,就是他们和香港的沟通方式。打到你死我活,打到歇斯底里,甚至,还要拉上城市作为陪葬。

几年过去,他们的癫狂和怀疑、控诉和愤怒,没有停止,反倒继续蔓延。‍‍

除了刚刚提到类型片,甚至在相对文艺的电影里,比如《智齿》和《浊水漂流》,也始终强调着:即便在扭曲和畸形的环境里,也要和命运反抗。

这些电影给予底层注目与发声,对于社会金字塔尖群体进行蔑视与抨击。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失望。

彼此之间不再信任,只剩下敌视和仇恨。‍‍‍‍‍‍

由于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当权者或者上层人的冷血和漠视促成了一个又一个悲剧。

就像在《误判》里,大法官喝掉一杯红酒的价格是贫困人口一年的工资,而马家杰和爷爷的生存状况,堪称蝼蚁。‍‍‍‍‍‍‍‍‍‍

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难以直接宣之于口的苦闷,以及打掉牙吞下去的生猛。

当越来越多这类电影出现,越来越多人体会到共鸣,分明就昭示着世界变得越来越对立,越来越病态。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到一个现象,其实按照常理,围绕着一部电影的评论,更多应该聚焦电影本身。

但我们最近的习惯,是会和大家聊聊电影之外的行业洞察、担忧和总结,甚至引申到文化环境,社会层面。
只是因为我觉得,某些严重的问题我们再也不能熟视无睹了。
就像在电影中,《误判》有着伸张正义的初心。但是在现实里,《误判》又成为罔顾游戏规则的一员。‍‍‍
一切总是如此的讽刺,遭殃的总是底层。


往期文章:她一“脱”,火遍全球

微信&微博:局外人看电影
顺手点赞|在看,谢~

局外人看电影
提供个安静的地方看电影,想·享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