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很多剧开播前都照着“剧王”去宣传,它们都有些显著的特点:口碑不错的非流量演员甚至是电影演员坐镇,制作团队都是品质标杆,服化场景精致在线,原著都是豆瓣评价很高的非言情偶像类小说。但比较搞笑的是,开播前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最后多少都沦为炮灰。《清明上河图密码》,就是很典型的一部:具备上述的所有条件,央视买下首播权,香港TVB同步,六大平台同时开播。服装造型贴合宋朝,场景美术也按照古籍塑造。特别是千古一画的《清明上河图》中的热闹繁华,也做了立体化的呈现。看电视剧如入画境,这属于是Next Level了。可惜看戏不等于看画,只有画面好的电视剧留不住多少观众。毕竟用当代技术描摹地再精良,也比不上亲眼一睹文物真迹的震撼。看电视剧是要看故事的,这就是它与电影的最大区别。电影可以进行风格化的尝试和作者探索,但电视剧往往不会这么自我。特别是对于《清明上河图密码》来说,它的核心卖点是“古装探案悬疑”,然而首先令人失望的,就是故事层面。每集近50分钟,第一集开始就没有进入故事,观众看不懂人物在做什么,也捋不清到底发生了什么。剧情过半案件主线还没有发生,导演很努力地在给大家展示花大价钱、大力气制作的“东京繁华录”。剧集现在的案件,基本都是用宋代背景展示当代社会,第一个案件是贪腐,第二个案件是炒房。可编剧和导演并没意识到,仅拿当下的点往古代套不可行。拍古装剧,构建古代社会生活环境,古人的生存结构非常重要,这其实也是打造“世界观”的问题。也就是说无论你拍古代还是当代,涉及的问题是批评封建社会的制度还是引申出当下社会的毛病,都要符合作品中世界观的逻辑,不能想当然地把问题套进去。虽然,导演在视觉呈现上确实有一套:大雾弥漫的神秘船只,十五具尸体,猛然出现的猪头,河中神秘女子,章七娘的血色花园等等,氛围都足够。不是讲得过于平淡,就是一猜而知的走向。这导致努力表演被迷惑,或者在认真查案的演员都像傻子。本剧除了围绕在男主角身边的固定人物外,每个小单元还有不同人物出现。这些人物间的关系都不够紧密,在走不同支线时很难制造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群像感。甚至,不少人物的作用与性格都是重复的。这样一来,观众对于人物线与人物关系都兴趣寥寥,更不要说,跟随着他们进入情境之中了。本剧名字叫“清明上河图”,但故事线中和图有关联的内容却不多,而这幅画的作者张择端,在剧中也更像是背景板。然而,本剧的演员,看似都是戏骨,实际一个比一个敷衍。本剧阵容不可谓不豪华,除了口碑尚不算坏的年轻演员外,更多的是周一围、李乃文、侯岩松、海一天这些有一定认可度的知名演员。男女主更是分别找了曾经是票房女王的白百何,与最近越来越火的张颂文。然而就是这样一套阵容,却能够彻底把《清明上河图密码》的观感拉到更低。其他演员基本上只是按部就班地按照惯常方式表演,白百何或许是因为一系列打击,事业一落千丈的同时,也失去了个人的光彩。在剧里几乎像挂件一样,每次出场都顶着同样的苦瓜脸表情,没有变化,让与她相关的,本就无聊的那些剧情,变得更加无聊了。其实关注国内独立电影的观众,要比大部分普通观众更早熟悉张颂文一点。特别是《风雨云》里面猥琐、懦弱,又有点心理变态的中层公务员形象,拿捏得非常准确到位,让不少人觉得是真找了个小领导来客串。之后他又凭借《狂飙》里的高启强红遍大江南北,除了这种出身底层翻身做大佬的爽剧人设外,张颂文对人物的细腻把握,也是角色爆火的成功基础。然而,随着《狂飙》的风越吹越远,张颂文也越来越脱离他熟悉的领域和人物,他的问题也就暴露得越来越深。古装主人公不一定要多帅,但至少要有股劲儿顶着,而原著中的“赵不尤”又是心怀天下的正人君子,会很容易联想到传统古装正剧中昂然正气的文人士大夫男主角。张颂文的演技毋庸置疑,但他同样是个限制非常大的演员。无论是外形还是自己的气质和擅长,都与这种风格的人物大相径庭。当然把一个人物处理成适合自己的样子,也是一个演员的能力。但在张颂文扮演的“赵不尤”身上却看不到这种感觉,只能体会到无能为力。割裂的性格与行为,含糊的台词,缺乏魅力的塑造,让张颂文这次的表演值得一个“最差男主角”。这几年,张颂文产出了太多同类角色,要么是委屈懦弱的中年底层,要么是翻身上岸的阴暗反派。他在同类型的角色上,倾注了太多热情,让人很难辨别到底是他只能演这样的角色,还是只愿意演这样的角色。而曾经作为表演老师的张颂文,在许多场合下也暴露出来了问题的成因。他所有公开课上的表演,只有最基本的反应和技巧,却缺乏对人物性格的分析。按照他的方法,只有一套模版下来的呈现才是好表演,却缺乏结合人物与情节内容产生的准确刻画。或许正是这样“速成戏骨”式的教学经历过太多,张颂文也逐渐忘记了自己在表演小人物时的初心。对于张颂文来说,他如果无法突破出既定的表演套路与已经演过无数遍的角色类型,那么他离真正的好演员,就还差着十万八千里。他只能进入“一套又一套”的创作怪圈里,最后变成那种商业剧组里最常见的“老油条”式戏骨。你挑不出来他到底哪里错了,但怎么看都不是那个味。这样继续下去,或许大家也会发现,爆的只是《狂飙》,而非张颂文。虽然说还达不到某些“扑街男神”“扑街女神”拍一部扑一部的寒冬体质,但缺乏后续作品的热度,对张颂文这种中年偶然爆发的半老不新演员而言,当然不是什么好事。其实也不仅仅是张颂文,这几年来“扑街”的明星越来越多。很多曾经的“收视王者”,都成了“扑街代表”。更不要说曾经的“影后下凡”时代,这些电影明星,不仅没有给电视剧界带来名留历史的杰作,反倒是给网友带来了一堆吐槽用的笑话。演员的作用,对于一部戏是否能够爆红而言是越来越小了。或者说,演员的作用必须是建立在演得好、符合人物、对得上观众眼缘的基础上。而不是只依赖于自己过去的名气,或者代表作了。
其实,就像《清明上河图密码》这类作品,明星的加盟和制作团队的辅助,都只是外表。能够吸引一时的关注,却都不是奠定成功的关键因素。就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交朋友一样。如果对方仪表得体,长相俊美,我们当然愿意尝试和Ta接触,这是基于本能。但如果对方内心空洞,价值观割裂,谈吐落俗,相信我们很快也会对Ta下头。爆剧,永远在于故事本身。精彩纷呈、起伏有序,才能让观众看进去。
否则再厉害的卡司,再豪言壮志的宣传语,对观众而言,也只是装逼。
希望我们华语的创作者,不要再只注重头衔和外表的堆砌,时刻记住观众到底爱什么,不要再让“剧王”变成“剧亡”。
往期文章:还在骂,是谁“杀死”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