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家炫:生命不息,笔耕不止 | 书苑

文摘   2024-11-02 12:00   江苏  


纪录片《他们在岛屿写作:无岸之河》剧照【图源:豆瓣】

《吴海发全集》,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有10卷,字数400余万。这是无锡学者吴海发老师的又一巨作,汇集了他笔耕几十年来发表的学术论著、各类文章。一个中学教师,能够完成这么丰硕的成果,这是很少有的。在锡城学术界应该是很值得关注的大事。

但92岁的吴老毫不张扬,他并不把这部巨著看作自己的封笔之作。依然在简陋的“三耕书室”里笔耕不辍。最近,又在《太湖》杂志发表了13000字的关于钱锺书诗歌的研究论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至今为止,吴海发已有4本著作、52篇论文被美国哈佛大学收藏。至于论文获奖,他多次收获省市人民政府的奖励。吴老师说,获奖已很俗,我也不能免俗




上世纪60年代,吴海发从一个农家子弟进入南师大中文系学习,阅读经典名著,领受名家教诲,这让他更加热爱自己的专业,也确立了著书立说的志向。大学4年,图书馆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刻苦钻研,广泛涉猎,让他为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毕业后他分配到徐州铜山县教书,后来调回无锡家乡任教,教学之余,他从来没有停止对语言文学的探索与研究。在无锡,他最初住在地处城郊的老屋里,有时还得照料屋旁的几分菜地,于是把自己的书室命名为“三耕书室”(舌耕、笔耕、农耕)。如果说舌耕、农耕还有为稻粱谋的因素,那笔耕则是他内在的精神追求。寒暑晨昏,孜孜不倦,在他关注的领域耕耘。一篇篇论文变成铅字,一项项成果引起关注,几十年积累,终于聚沙成塔,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吴海发,字烛人。江苏无锡人。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文苑落英》《文天祥〈指南录〉校注本》《大鹏折翅:记李白的悲剧人生》《学术河上乌篷船》《二十世纪中国诗词史稿》等。图源:中国作家网】


在《全集题记》中,他总结道:“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这八个字是我实践的座右铭。锲者,就是要像雕刻师一般精益求精;恒者,持久也,就要一心一意心无旁骛。不能见异思迁,朝秦暮楚。”这是他身体力行的信念,是取得成功的关键。那部80万字的《二十世纪中国诗词史稿》巨著,吴海发从年轻时代写起,直到两鬓皤然,跨度达二十年,从在职一直写到退休后。每天工作,孜孜不倦,有一次曾因心力过耗而昏厥。他晚年听力有障,这缺憾反而成为一种推动力,让他不为社会的喧嚣所扰,静心凝神,思绪驰骋于文海史山之中

海发先生大学就专注于文史研究,到中学任教,又联系语文教育,进行辐射式纵深研究。收进《全集》的《文苑落英》《大鹏折翅:记李白的悲剧人生》《文天祥〈指南录〉校注》《学术河上乌篷船》等著作,都是这种研究方式的成果。他还在《人民日报》《文汇报》和大学学报发表许多文章。在现代文学研究、鲁迅研究方面也取得许多成果。吴海发的治学风格,用他自己话说,就是注重义理、考据、词章,“如果达到三者兼美,那是臻于完美的语境。三者中如果有所侧重,我则选择考据”“考据是对事实的检验,不能马虎草率”。他正是靠这种扎实、严谨的治学功夫,写出了不少有影响的论文。





《学术河上乌篷船》吴海发 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图源:当当网


上世纪70年代,他撰写的题为《鲁迅〈湘灵歌〉与长沙事件考》一文,曾引起学界的注目,并引发一场热烈的争论,参与者有茅盾、叶圣陶、周振甫等学界翘楚。不久,那篇关于鲁迅的《阻郁达夫移家杭州》诗的论文,因为推倒旧说,又引起京津沪地学者的很大反响
吴海发的“考据”还曾考到文化名人余秋雨那里。那年,余先生《文化苦旅》问世,一时洛阳纸贵。在众多赞誉声中,余秋雨听到一个不同的声音:既肯定了《文化苦旅》的开创性,同时指出书中90多处谬误。文章引经据典,论析严谨。余先生不知这位名叫吴海发的作者是何人,误以为是哪位宿敌故意作对,于是撰文反驳。“不打不相识”,当余秋雨了解到“挑刺”作者是一位并无恶意、真诚相助的中学教师时,很是感动。后来两人书信往来,成为文友。余秋雨还为吴海发的散文集作序
“学术犹似天涯路,望不尽,难走完。请让我唠叨一句,处女地上耕耘出产的蔬果花卉五谷才名贵,才能成为学术文库的精品。”这是吴海发在《题记》结尾发出的感慨与体会,也是给后学者的宝贵的启示。生命不息,笔耕不止,吴海发老师的精神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懂得没有懈怠的理由。
祝愿吴老师身健笔健,继续“海发”连连!




吴海发全集




吴海发 
东南大学出版社
2018年8月出版
定价:480元
READING BOOK





 本文原载于《江南晚报》2024年10月29日A09,原题为《生命不息,笔耕不止——〈吴海发全集〉读札
作者:华家炫
编辑:觅雪
校对:缪敏
编审:俞纯

点击查看高清版面图


End

往期文章选读


浦学坤:梁溪沈公祠的历史印记 | 读城


南门:秋茶 | 市井


郑卫星:海东的早晨 | 文学

二泉月
传承江南文化,积累江南文化,创造江南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