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学坤:梁溪沈公祠的历史印记 | 读城

文摘   2024-11-01 12:00   江苏  


【图源:江南晚报】




位于无锡市经开区太湖街道方桥闪溪河旁的梁溪沈公祠,始建于明景泰初年(1451),距今已有573年。祠堂毗邻“桐油大王”沈瑞洲故居,具有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印记,值得传承与弘扬。


锡南第一个党支部诞生记

位于“桐油大王”沈瑞洲故居旁的梁溪沈公祠,平时很少有人去活动。1927年2月的一天,有一些神秘之客却陆续来到沈公祠。这些来客奉命到此,注定要干一件足以载入史册的大事。

这些来客的召集人,是锡南葛埭桥附近的杭果人。他于192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1月由党组织选派,到广州番禺学宫参加由毛泽东、林伯渠主持的第六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毕业后,以农民运动特派员的身份从事革命工作。这次,杭果人按党组织的指示,在这里要举行无锡锡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大会。
1926年3月,在葛埭桥小园里种德堂,召开了成立党支部的筹备会议。参加会议的人有:鲍宗甫、周龙逵、黄雨初、张子勤、朱尧臣、徐涵清、周尚义、陆士钧、陆士三等20余人。
1927年2月,经过艰难曲折的努力,终于在方桥的梁溪沈公祠内,中共开化区委方桥党支部宣告成立。杭果人宣布,党支部书记由曾经参加上海第三次武装起义的中共党员、历任过中共南乡区委委员、中共南三乡支部书记、共青团无锡县委书记等职的薛铁巷人薛成章(1904—1952)担任;支部委员有方桥的沈威、庙桥的周龙逵、吴塘的陆士钧、南方泉的徐如杰等。




葛埭桥小园里种德堂【图源:太湖诗刊】

中共开化区委方桥党支部成立后,领导农民开展减租减息和破除迷信等活动。不久,在方桥党支部领导下,锡南地区第一个农民协会也在沈公祠宣告成立。会长是我党早期党员沈健如,副会长周世诚,组织委员周冠卿、杨富卿,宣传委员沈威。农民协会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锡南农民运动的深入展开。



对敌斗争的秘密联络点


1937年11月28日,无锡城沦陷,日本鬼子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锡南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斗争。特別是党领导的民运工作队和新四军太湖游击队,在方桥、葛埭桥、许舍等秘密联络站(点),经常开展情报传递的秘密活动。

1943年10月的一天下午,民运工作队队长丁汉(女),交给新四军的外围组织——基干队队长徐瑾一项重要任务,为新四军的联络员送一份机密情报。

丁汉对徐瑾说:“小徐,有一封紧急信,无论如何要在今天送到方桥沈良心堂药店的浦先生手里。”丁汉再三叮嘱,接触药店的联络暗号是,在药店柜台上放有两盆黄菊花。

沈良心堂药店的老板沈和生,就是沈公祠的大当家。沈良心堂药店就在他住宅(沈瑞洲故居)的前厅,自方桥党支部和农会成立后,药店和沈公祠就成为锡南党组织对敌斗争的秘密联络点。

在周新镇和方桥镇,都有日本警备队和伪军把守。徐瑾把情报藏在缝合的鞋底夹层,打扮成“锡南中学”的学生。然后拿了医生给他母亲在上周开的药方,挎上一只篮子,直奔方桥镇。





沈瑞洲故居旧影图源:江苏无锡经济开发区社会事业局】

经过岗哨的反复盘查,徐瑾终于来到沈良心堂药店。可是,他没有看到黄菊花,心中疑窦丛生。他到街上转悠了约半个小时,再次走进药店,发现两盆黄菊花已安放在柜台上。经过一番对话,在药店内的卧室,终于见到浦先生。徐瑾把情报慎重地交给了他。浦先生看完后表扬了徐瑾的大胆机灵,完成了一件很重要的任务。接着浦先生将一大包不值钱的草药交给他,交待说:“这里面有一封信,请交给丁汉同志。”

事后,丁汉告诉徐瑾,你将那份情报及时送达,使新四军部队及时安全转移,避免了敌人的围剿

1945年6月5日,因汉奸告密,徐瑾被捕,遭日军严刑拷打,但他铁骨铮铮,坚贞不屈。在8月27日,他设计与敌人周旋,逃出虎口。

作为联络点的沈良心堂药店和沈公祠,留下了许多共产党员对敌斗争的英勇事迹。



“桐油大王”沈瑞洲创业记


说到梁溪沈公祠,都要说到方桥西村的沈和生与沈瑞洲父子。

出身贫苦家庭的沈和生,又名沈映泉(1868—1944),14岁到上海滩闯荡发迹的经历,成为方桥老乡的不老传奇。他在上海胡悦来桐油麻丝店当学徒,满师后在上海南市大码头设摊谋生。1889年22岁时,集银100两创办沈元来桐油号,经苦心经营,生意日益兴隆。继而在上海浦东及无锡城中开办沈元吉冶坊。十九世纪末,上海一大寺庙招标铸造大鼎,居然没人竞标。而沈和生热心慈善,应招中标且成功铸成大鼎,顿时名扬上海滩。沈和生在52岁时,遂将商务全部交由次子沈瑞洲掌管,自己则回老家方桥,以行善布施为乐事。




沈瑞洲旧影【图源:情调无锡】

沈瑞洲(1897—1968)16岁到上海,在父亲沈和生创办的沈元来桐油号学业,19岁接任父业主持商务。他年轻有为,矢志开拓,亲自去浙江、湖南、湖北、苏北等地开辟桐油资源,扩大桐油树种植面积,同时添置新的炼油设备。所产“顺风牌”桐油畅销沪宁线一带,江苏、山东、河北、天津等地均风靡市场。从1934年起,沈瑞洲开始向欧美、南洋出口,除桐油外,还首次将梓油向英商推销,获得成功。继而沈瑞洲在上海华山路又创办大生机器榨油厂、薄荷厂。至抗日战争前夕,沈瑞洲已成为上海滩的豪富,被誉为著名的“桐油大王”。

1937年,上海沦陷,沈瑞洲的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但他“实业救国”的初心不灭,将沈元来桐油号迁入广东路租界区继续营业。为了抵制日商,他只与其他商家合作。抗战胜利后,沈瑞洲的工商业逐渐恢复,其产品直接向欧美和南洋各国出口,经营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扩大。

1950年至1951年间,周恩来总理获悉“桐油大王”沈瑞洲外汇储备最多,便委托时任上海市长陈毅会同工商联,向沈瑞洲商借外汇近亿美元两次。出于“实业报国”的大义,他还独购公债13万份,计人民币30万元;他慷慨捐助一架飞机,支援抗美援朝;1954年又认购建设公债104万元。1955年他又将沈元来桐油号的全部资金转入公私合营的统益棉纺织厂。这些义举,成为上海滩的大新闻。

助教办学,造福桑梓。沈瑞洲继承父业,不忘祖训,他坚持弘扬沈氏慈善惠民的传统。他认为人生要有作为,没有文化不行,有大文化才有大作为。





沈氏小学校徽图源:情调无锡】

1935年,他在家乡独资创办沈氏小学,招收学生220多名。1937年,沈氏小学第一届高小学生毕业,为方便学生就近读书,沈瑞洲在小学旁又独资创办锡南中学(后与华庄中学合并为太湖高级中学)。沈瑞洲还在学校设立“清华瑞洲奖学金”,优秀毕业生能保荐赴上海等地就业。当时不少外地学生都慕名到锡南中学读书。1954年,沈瑞洲又出资为锡南中学建造两幢教育大楼,名为“和平楼”和“建设楼”。1956年他又出资在方桥镇北购地20亩,建造四幢教室(为原雪浪中心小学)。在上海,沈瑞洲捐资兴办光华补习学校和虹桥中学。

1956年,沈瑞洲在上海国际饭店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被推选为上海市第二、三届人大代表。



方桥施诊局、沈良心堂国药店慈善惠民记

正直、仁慈、善良,是梁溪沈公祠的祖训。说起沈公祠,多年前,原雪浪中学擅长文史研究的王晓羿老师和原雪浪文化站站长顾信良先生,曾多次讲到方桥施诊局和沈良心堂的故事。

1932年,沈和生从上海回到方桥老街,目睹村民出门看病难的现状,触发了行善积德之念。于是在方桥西街独资创办方桥施诊局,聘请了当地名医南方泉的庄冠英、顾轶凡,板桥的陆星亮,方桥的沈健如等,挂牌坐诊。
施诊局只收挂号费,不收诊金。对无钱买药者,按处方,药费全部由沈和生承担。就此,每年约计三千银洋。
施诊局开办后,受到当地百姓一致好评。不久,却有了非议。




修缮后的沈瑞洲故居【图源:江南晚报】

有人向沈和生反映,发现定点药店有假药出售。沈和生了解实情后出于义愤,认为有良医还须有良药,医者为民一定要有良心。于是,他在1934年,在沈公祠旁的住宅处,又独资创办了沈良心堂国药店。药店挂有“知我者天”的金字斋匾,在店堂正中的横匾上,写有沈良心堂的宗旨:“有良医,必先备良药;药不精美,虽有神方不能愈病。本堂有鉴于此,凡所备药品,既得乎地理之宜,又合乎天时之正。”沈良心堂的宗旨,不仅写在匾上,而且注重实施。

沈和生十分重视管理,沈良心堂的内部分工非常明确:店主下设经理一人,主持店务,兼管药材选购;八名员工各司其职。店章明文规定:平时不准喝酒,不准赌钱,不准旷工,不准嫖娼,不得盗窃店内药品,一经查实,立即辞退;待客要热情和气,不准与顾客争吵;学徒期间,要认真学习业务,熟悉各类药品功能与禁忌;另外,还要学文化,学书法。

在沈良心堂,还挂有四幅屏条,分别是:关心,应对,信实,爱人。

沈和生对职工从不苛待,对工作有成绩者,给以提薪鼓励。良医加良药,良心加诚心,使方桥施诊局和沈良心堂国药店名声在外,有口皆碑。



祭祀先祖、英烈 沈氏后裔续谱

中国的祠堂,是安放先祖和英烈灵魂的栖息地,是祭祀先祖和英烈的宗族圣地,也是续修宗谱的载体和落脚地。
梁溪沈公祠,祭祀梁溪沈氏始祖、北宋熙宁九年(1076)进士沈复,以及分布在无锡城乡各地近八十支的沈氏始祖;同时,祭祀在历代为正义而捐躯的沈氏英烈,学习和发扬他们的人文精神,让爱国爱民的民族大义代代相传。




方桥老街【图源:无锡漫生活】

在热心传承和弘扬沈公祠历史文化的过程中,沈健生、沈宗良、沈行洲、沈勤明、沈柏生等沈氏后裔,决心将断修百年的梁溪沈氏宗谱进行续修。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在沈行洲先生悉心保存的一套36卷民国已未(1919)梁溪沈氏宗谱的基础上,续修成一套16卷沈氏宗谱。
传承祠堂文脉和谱牒文化,此为各宗族的优良传统。认知历史,以史为鉴,期望我们能代代知祖源,敬祖德,爱祖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 主要参考书目
1.《梁溪沈氏宗谱》1919年版,续修《梁溪沈氏宗谱》2014年版
2.《雪浪乡土史》,雪浪乡土史编委会,1996年10月
3.《烽火岁月》,无锡市委组织部等编,1995年8月
4.《葛埭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
5.《太湖文化——太湖镇专辑》,无锡市太湖文化研究会、滨湖区太湖镇编,2004年8月


 本文原载于《江南晚报》2024年10月29日A11,原题为《梁溪沈公祠的历史印记》

作者:浦学坤
编辑:觅雪
校对:赖敏
编审:俞纯

点击查看高清版面图


End

往期文章选读


南门:秋茶 | 市井


郑卫星:海东的早晨 | 文学


张新宇:一个值得研究的标本 | 书苑

二泉月
传承江南文化,积累江南文化,创造江南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