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山:游瓦尔登湖 | 文学

文摘   2024-11-07 12:00   江苏  


瓦尔登湖图源:译林出版社,摄影:斯格特·米勒】




在2002年至2016年的十多年间,为了开拓和做大自家企业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市场,我曾多次往返于中美两国之间,其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首府波士顿市多次停留。一次,应美国客商之邀,游览了瓦尔登湖,至今仍记忆犹新。

这一年春夏交替时节,我赴波士顿市洽谈业务,由于航班抵达该市洛根国际机场已是周六的日暮时分,刚餐毕,热情的美国代理商马丁先生就提议,明天(周日)陪同我和他的一位法国朋友雅克·科尔先生一起,游览离该市不远的名胜——瓦尔登湖。因为科尔先生是一位“梭罗迷”,很想去该湖畅游。于是,马丁先生也邀请我可否同去,我便欣然答应了。因为此前我曾在国内某家刊物上读过张爱玲翻译的《梭罗的一生》,从中知道了瓦尔登湖。

翌日天刚放亮,马丁先生便早早开车到我下榻的酒店,接我和我的随员兼翻译小孙。车里已坐着精神抖擞、容光焕发的科尔先生。驱车大约1个小时后,在我们面前便呈现一潭宁静安详、碧波荡漾的湖水。“快看,这就是瓦尔登湖!”坐在前排的科尔先生大声叫了起来。他告诉我们,九年前当他还是大一学生时,就与几名同学结伴造访过瓦尔登湖,现在是第二次来了。从他脸上的表情看出来,他非常喜欢这里葱郁的草木、清新的空气、幽静的环境。这是一种让人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感觉。





康科德以“瓦尔登湖”和“梭罗”命名的街道图源:译林出版社】


瓦尔登湖,因为亨利·大卫·梭罗提倡“人与自然和美共存”的著作《瓦尔登湖》而走红,由一个籍籍无名的山间小湖成为世界闻名的风景名胜。170多年前,梭罗在湖畔的森林中盖了一间简陋木屋,在其后两年零两个月的劳动兼求学的时光中,他的思想渐趋成熟并确立了自己的人生信念,沉思默想并几经修改,终于创作出了生态文学名著《瓦尔登湖》。此书一经出版就成为“美国自然文学的典范”,后又被陆续翻译成多种文字,一直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瓦尔登湖也因此成为许多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下车后,我们在梭罗曾经走过N次的湖畔小径上漫步。第一次亲临瓦尔登湖的人或许都会觉得,这潭湖水似乎远不如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描述的那般广阔,规模仅为方圆3公里左右。但是,这里风景绝佳,远山叠翠,近树葱茏,曲径通幽,木屋孑立,能让人很自然地进入到澄明空灵的境界之中。走在林中小径上,时常可遇见跳跃的松鼠、疾跑的兔子和多种漂亮的飞鸟,甚至看到麋鹿在林间草地上奔跑的身影。它们无惧人类,自由自在地生活在这里,令大自然呈现勃勃生机。





瓦尔登湖图源:译林出版社】


尤其令人惊喜的是,瓦尔登湖的湖水异常清澈,几乎可以看到湖底较深处细微的沙粒,白鲑、河鳟等许多鱼儿在湖中尽情畅游。站在湖岸望去,可见湖面不断荡起的涟漪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使人心生愉悦。梭罗亲自建造、保留至今的小木屋,由于里面观瞻的游客太多,我们便没有进入。听马丁先生介绍,这间“梭罗的小木屋”内陈列着梭罗在此居住时的家具、使用过的部分生活用品等,同样也按惯例展示着梭罗创作的《瓦尔登湖》《马萨诸塞自然史》《论公民的不服从义务》等著作。“《瓦尔登湖》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它启发了人们去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去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马丁先生唠唠叨叨地重复着这句话,神情颇为自豪。

游览途中,我们遇到了一群非常年轻的“亚洲脸孔”,一问才知道是从我国台湾新竹市来的初中生,他们共有20多人,是慕名前来游学的。多次来过中国的马丁先生说,现在的瓦尔登湖印证了中国那句老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此湖虽不大,但在世界上的名气却很大。因此,他认为事物的真正大小不在于外在的表象如何,而在于其拥有的内在。





“我到林中去,是因为我希望过深思熟虑的生活,只是去面对生活中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能学到生活要教给我的东西,而不要等到我临死时才发现自己并没有生活过。——梭罗《瓦尔登湖·我生活的地方,我生活的目的》图源:译林出版社】


我们在游览的3个多小时中,只见前来造访瓦尔登湖的游客如潮,这样的吸引力可谓比世界上任何一潭湖水更广阔、更深沉。据说,现在每年均有六七十万的“朝圣者”,从世界各地来到瓦尔登湖,由此观之,此湖在世界文学和思想史上的深度和广度已毋庸置疑

我想,世界各地的人们之所以络绎不绝地来到瓦尔登湖,显然是赞同和尊崇梭罗早在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就提出的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这位享誉世界的著名作家、美国生态文学鼻祖的文字和主张,一直影响着许许多多人的精神世界!


 本文原载于《江南晚报》2024年11月5日A10,原题为《游瓦尔登湖》
作者:吴仁山
编辑:觅雪
校对:缪敏
编审:丁晴

点击查看高清版面图

End

往期文章选读


胡建琛:茶馨岁月 | 市井


乐心:懿德碑回归记 | 文学


汪正丹:禾木的秋色 | 市井


二泉月
传承江南文化,积累江南文化,创造江南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