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的背后是缺爱

文摘   2025-01-06 17:37   山东  

元旦放假那天带大宝去新华书店看书,我自己拿了一本《少有人走的路》坐在随身携带的小凳子上看起来。

大宝就去儿童阅读区选了自己要看的书,不一会儿抱着两本书过来找我,在我身边看起来。

这样安静看书的画面很少有过了,那天也是被她气的没办法了才带她来了这里。

现在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但发觉越来越不“懂事”了,完全没了小时候的可爱,孩子爸爸说这是到了叛逆期了吧,这叛逆好像来的早了点。

而我始终认为这不是叛逆的问题,具体是什么问题,我却说不清,或者说是我懒的去弄清,虽然内心深处有个模糊的答案,但我依然不想去探究这个问题。

逃避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因为我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没有时间管那么多。

01.

那天去书店之前,她磨磨蹭蹭的在大人的百般督促之下写完了作业,然后跑过来问我,她好无聊怎么办?

而我当时在看书,做笔记,随口回答她,无聊可以去书架上拿本书看啊,她不想看,我也没有办法,只好继续看我的书了。

接着大宝就跳到书桌上,像念经一样变换着各种节奏在我耳边一直喊:无聊,无聊,无聊……

被她喊烦了,我就停下来和她讨论无聊这个问题。

我说是不是给你一部手机,一个ipad你就不会无聊了?她不说话,其实她就是想用电子设备玩蛋仔派对这个游戏。

平时看电视我发现她看的也是蛋仔派对相关的视频切片,看上去有点沉迷了。

他爸爸也决定不再纵容她玩手机了。

孩子想玩手机,根源还是在大人身上,没有时间陪伴的时候多少次拿手机代替,久而久之孩子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多了,瘾也就出来了。

她会用各种手段惹怒你、逼迫你,最后只好交出手机换来片刻的安静。

所以孩子对电子设备上瘾归根到底还是大人的失职,而失职的最大原因就是本该亲自陪伴的时光用手机做了替代。

可是大人也很无奈,有时候需要应酬、需要跟他人交流,孩子在一旁不是捣乱就是让你吃不成饭,只好拿手机去应付她。

所以这是一个非常无奈又棘手的问题。

我接着跟大宝讲,我很不喜欢她玩手机的样子,举着手机玩一个姿势可以保持好久,以前我从一本书里看到一句话:电视是批量制造傻瓜的机器。我想手机也差不多(沉迷其中的情况)。

她问我那为什么要生产这些设备出来?

我说,这是时代的产物啊,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比如说,我指着书架上的很多书,这些书你看,在我的iPad上也有,出门我带着iPad就能随时随地的看书,不用带着这些沉甸甸的纸质书了,多方便啊。

不是这些设备不该出现,它们没有错,而是我们使用它的方式,有的人用来消遣娱乐,有的人用来学习,就看你怎么用。

大宝点点头。

02.

我从电子书架上了点开了一本《中国童话》故事,打开目录,我问她,你看看这些故事你听过没有,她跟随我的手指滑动看过来。

她说有的看过,有的没看过,我们选了一个她感兴趣的故事名字,叫做《臭屎国》。

原来这么大的孩子,依然还是喜欢屎尿屁之类的,那一刻发觉她只不过是个孩子。

这个故事我给她读了一半,然后向她展示了AI阅读的功能,这样跟随AI阅读的进度,她就可以自己看了,还能顺便认识一些生字。

这样陪着她看了几个故事后,我就提议,要不我们去书店吧,这样她可以看她想看书,我也能看我要看的书。

书店的书目种类自然是丰富的,很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我们各自看着自己的书。

我一直回避解决大宝的问题,然而戏剧化的是,在《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中,我却读到一段让我直面问题的内容。

那章节的名字叫《子不教,谁之过》:

在孩子明显需要培养自律能力的时候,我们不是挑起担子,而是不耐烦地说道:“我没精力管你们,你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吧!”

到头来,当孩子犯下错误逼我们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时候,我们就会把满腔怒火发泄到他们头上,不是打,就是骂。


我们根本不愿去调查问题的本质,也不考虑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算适合。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本质上不是教育,而是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气和不满。

这段话读的我汗颜,脸上随机浮现羞愧之色,我悄悄的把这页内容拍了下来。

再看看一旁专注看书的大宝,我觉得这个妈妈当的很不称职。

内心升腾起一股决心要做点什么的力量,或许是开始直面问题了吧。

03.

想当初她第一次开口喊出“妈妈”的时候,我是多么的兴奋,为何后来“妈妈”这个词成了我逐渐厌恶的称呼。

孩子来到这个世上不是她选择的,是我们主动把她带来的,如今却因为她的各种需求变得不耐烦,真是惭愧。

她之所以变得随便发脾气,大吼大叫,喜欢顶嘴,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我自身的不良示范。

扯点题外话,我和我妈之间一直属于那种相爱相杀的关系,我爱我的妈妈,但我不喜欢她的某些行为。

因此我们隔三差五也会因为意见不合而争吵,受不了妈妈的控制欲和无休止的唠叨时,我反抗最为激烈,却没有考虑在场孩子的感受。

大宝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耳濡目染了我的处事方式,所以她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应对我的管制,也就显得她“叛逆”了。

我虽然不赞同我妈的很多行为,但可怕的是,我妈好像在我身体里留下了咒语,导致我在对待我的孩子时,会无意识的显现出来,我内心越是想要摆脱我妈的那部分它越容易出现。

昨天在进行周复盘的时候,我浅浅地带过了这个问题也就是我的不足之处,今天想以一篇文章的形式去正视它。

唯有去正视,它才无处可逃,我才有可能意识到并主动觉察及时制止。

我口口声声说我是妈妈,更是我自己,实则还是想要少承担一部分妈妈的责任。

可是一声妈妈,就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无法逃避,也不能逃避。

也似乎明白了那些丁克的人,还是他们更有远见,知道自己还没有做好准备,没有把握负担起对一个生命的责任,因此才不会轻易制造一个生命。

04.

当我决心直面问题时,我首先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解决情绪问题,因为带着情绪是无法真正解决问题的。

所以当两个孩子又哭闹着跑到我这里来评理时,我微笑着拉过她们的手,耐心倾听具体因为什么。

大宝气呼呼地说,不让我玩我就摔碎(指的是一个球形玻璃音乐玩具)。

二宝还护着那个玩具趴在床上。

我说:“摔碎了,你也玩不了啊。”

大宝依然愤怒地说:“玩不了就玩不了,反正我也玩不上。”

因为二宝确实存在霸道行为,自己想玩的就不愿意分享,而在家里,我爸妈的理念总是,大的让小的,你是姐姐,应该怎么怎么样。

大宝就想当然得认为大家都偏向二宝,所以二宝喜欢的,她宁可毁了,那大家都别玩。

我对大宝说:“我有办法让你玩,而且以后都能让你玩。”

大宝的眼睛里露出好奇,看了看我。

我对二宝说:“宝贝为什么大家都叫你二宝,因为你排行老二,这就是说在家里无论做什么都要第二个做,姐姐是大宝具有优先选择权。”

二宝说:“我也好想当姐姐。”

我表示很无奈的样子对她讲,没有办法啦,谁让你是第二个出生的呢?我们还是排好队吧,让姐姐先玩,以姐姐为先。

我很了解二宝,她的逻辑思维目前还很简单,想不了太复杂的问题,大宝不一样,她懂的越来越多,越来越敏感。

听我这么一讲,大宝立马柔软了下来,二宝把手里的玩具拱手相让。

再后来去客厅里吃东西时,二宝也记起来我对她讲的话,两个小手往后一背,有点不好意思似地说:“哦,对了,姐姐先来。”

二宝最大的特点就是记得我讲过的话,比如,我说脚丫不洗不可以上床。

因为她总是喜欢光着脚丫走路,以至于脚底板上总是脏脏的,容易带到床上,3岁的时候还听不懂,做不到,4岁就已经可以记住并且做到了。

基于这一点我才开始给她们之间制定规则,凭借二宝的记性,有了规则,两个孩子之间的冲突就会少一点。

05.

她们都是孩子,有时候很难一碗水端平,所以只能尽力找平,可能的话还是偏向老大一点。

排行老二的孩子本身就激灵乖巧,还有年龄的优势,惹人喜爱,作为老大事事都要谦让的话,谁也不想当这个老大。

当老大得到足够的爱和尊重,她感受到了当老大的“好处”,不会因为老二有什么“损失”,事事以她为先后,她作为姐姐的责任感反而激发出来了。

整个人从开始像带刺的刺猬,到温顺的小猫一般,转变之快,令人吃惊。

原来,老大要的不过是一份确定的爱,只要她能感受到自己依然被深深的爱着,她就不再会那么计较谁先玩谁后玩,谁多吃了谁少吃了。

同时,我还明白了一点,如果我们厌烦一个人了,对方说的话我们不仅不会听,还会反着来。

所以,修复关系、拉近距离,才是治本的方法,而不是一味地在语言上拉扯。

回忆了大宝之前种种行为,比如不去上兴趣班,明明喜欢,到点了就是要拖延一下;让她先完成作业再玩,她偏要先玩;写作业不会的让她空着集中辅导,她全都空着就要你立即陪她写作业……

看上去有点叛逆,实际上是她作为孩子对大人权威的一种反抗,她心中存在诸多的不满,她就是要用这种方式发泄出来。

周末看到大宝趴在床上看书,阳光洒在她后背上,一片祥和的样子,我不禁对她讲,那个可爱的大宝转了一圈又回来啦。

大宝立马贴上来说,妈妈,大宝以后要怎样怎样……

全都是好的保证,看来她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之所以不做就是故意激怒大人,给她一种掌控大人的感觉,你们都偏爱二宝,我不舒服,也不让你们舒服。

昨晚我做饭,大宝也不再喊无聊了,而是跑过来打下手,帮我洗土豆、淘米,然后拿起扫帚打扫被二宝弄得满地垃圾……

直到饭菜上桌,她还没整理完,就对我说,妈妈你和二宝先吃饭,我扫完再吃。

这变化之大真是令人不敢相信。

路过蛋糕店,大宝带着二宝去里面买甜品,我在车里等她俩,我看到大宝牵着二宝的手,环顾着辅路上的电瓶车,很有大姐姐的风范。

等她们俩买回来,大宝对我说,说好的一人买一个,二宝选了两个她喜欢的,我就没买。

到了家,我问二宝,姐姐买的都是你喜欢的,怎么办呢?

二宝转了转她激灵的眼睛大声喊道:“和姐姐分享吃。”

那好,我用刀把两个糕点一分为二,两个小孩愉快地吃起来。

通过孩子们的前后变化,我越来越意识到,大人的情绪稳定对她们来说是多么的至关重要。

大人的一举一动到了孩子眼里成了她们的参照,是她们无意识地模仿对象。

而她们本是那么的纯净、可爱、有趣、暖心……

-END-

麦穗读书
分享读书、生活感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