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思考的几件事情
文摘
2024-10-25 12:05
山东
全文字数3174字/预计阅读6分钟
距离上次更文已经过去5天了,这5天对我而言漫长而忧郁。并不是我对日更抱有执念,而是按部就班的节奏被打乱后,带来的种种不适令人焦躁不安。本来这篇文章不知道何时才会发布,但我给自己了一个硬性标准,我在复盘日志的行动清单中写道:务必发布一篇文章。所以我才会强制自己去做这件事,战胜拖延最好的方法就是把这件事先做上2分钟。从上周五开始气温急转而下,二宝首当其冲,由于夜里频繁咳嗽无法安睡,我一直安抚她,第二天我感觉嗓子干痒,就这样我也开始咳嗽。接着工作上出现了一点情况,这里不便说,因为关注我的也有同事,这是一件令人无奈的事情。我在网上以另一个身份“麦穗”来书写自己的精神世界,而当熟悉你的人,既了解你现实的一面又了解你的精神层面,这对我来说是一件极其不自然的事情,也被称为“熟人羞耻症”。有时候想要抒发的情感一考虑到可能会被熟人看到,我就失去了表达欲,而当自己特别想说的的事情被抑制后自然是不开心的。我几乎不在朋友圈转发自己写的任何东西,就是不想被朋友圈的人所关注,我只想拥有一块不被打扰的精神花园,每当现实的世界太过压抑时,就来这里写点什么,仅此而已。我想清楚了一件事,账号的定位还是聚焦在个人成长上,唯有自己变好了周围的一切包括写作这件事才会一起变好。当你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就只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说出来就是演讲,写出来就是作者,拍出来就是导演。其实方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有知识储备。这是核心,其他的只是表达方式。这让我想到了刀郎的复出,沉寂那么多年,音乐不但没有懈怠,反而有了更大的突破,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演唱会座无虚席,各大平台关于刀郎的音乐视频切片如雨后春笋。对于当年别人的打压,他没有选择语言上的回击,而是用作品说话,归来依旧是王者。所以,面对别人的质疑和否定,最好的反击就是自身实力,不要把时间花在无谓的争执上,而是用来夯实自己,时间自会证明一切。还有大冰的直播连麦视频也在各个平台满天飞,其中我看了一个切片是关于《一个单身的人老了怎么办》的话题。他非常诚恳且认真的给出了建议,他说如果你的收入不能把自己送进一个体面的养老院的话,不如抱团养老或者生活在朋友当中,并且从现在开始积攒这样的群体朋友。他还提到了一个观点与我不谋而合,就是要在年轻的时候培养一个兴趣爱好,那么到了自己跟不上这个时代或者找不到可以玩到一起的同类时,我们可以自己跟自己玩,最大化地规避孤单两个字。因为兴趣爱好所指向的是生命力,它将在我们未来人生的一个阶段,在我们所剩无几的生命中,构成一个极大的支撑,让我们保有基本的生命力,让我们还愿意与这个世间继续发生关联关系。对此我极其赞同,也曾在文章里发表过类似的看法,但我没有大冰说得好,那一刻我才意识到,把一件事情表达的如此清晰且深入人心是多么重要的一种能力啊!刀郎和大冰的故事让我明白:沉淀自己远比争一时的流量重要,终其一生我们需要的是自我认可,在生命的最后可以说上一句,此生无憾,活得还算满意。做自媒体最忌讳的就是与人比较,因为这个比较带来的往往是负面影响,只会徒增自己的烦恼以及对自信心的打击。而人总是这样,明知道那样不对,但偏偏无法停止那样做。在《孤独力》这本书里写道:要经常看到自己,而不是经常盯着别人。人并不是在与人接触中成长的,人是在把与人接触中产生的刺激,在自己内部消化,并和自己的意识、价值观碰撞之后,才成长的。也就是说,可以跟人比,但要对自己起到促进和帮助的作用,而不是给自己添堵。比如,分析别人做的好的地方借鉴学习,而不是产生自卑感,别人就是厉害,我真笨,别人运气好,我咋没有这么好的运气,这样的对比可以说百害无一利。人啊总是在知道和做到之间徘徊,这倒也不是坏事,徘徊久了总会慢慢坚定起来,谁也不是一下子就那么有定力的。最近我也在思考,为什么在做的事情一旦被打断就难以再继续?这个问题困扰我很久了,几乎是每次写作中断(无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面临的一个问题。1、由于在某件事上投入了较大的心力,但结果却与付出不匹配,带来的落差感,令人泄气,这就是产出和投入的比值太低的因素。2、中断的事情重新捡起来,从认知心理学上讲,会带来“转换损耗”,也就是说需要重新酝酿情绪,找感觉,才能再次进入到状态。很多时间管理、专注类的书籍都提到过,不要总是来回切换任务,就像从玩手机的状态回到看书的状态,就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再次集中注意力。3、因为要克服一些困难,主观上产生了退缩心理,畏难情绪也是一个阻碍进度的因素。4、身体里的惰性再次呈现,外在的约束力不足以与之抗衡,这就是动力不足的原因,只好任由本能驱使。5、难以继续的事情或许也跟情绪有关,心情不好、状态不对,就什么也不想做。情绪化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问题。
这几天的生活被孩子、琐事、工作填满了,失去了个人专注时间,或许恢复正常状态也需要一点时间吧。我在读《卡片笔记写作法》这本书时,看到一个概念“蔡格尼克效应”,指的是那些未完成的事情比已完成的事情更加占据我们的记忆。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待办清单上列举的那些事情,因为一直处于未完成状态,就会一直消耗着精神资源,带来很多心理压力。而这些压力得不到释放,就会影响我的情绪,进而做事情时总会受到干扰,事情做不好又反过来影响情绪,陷入了这样一种怪圈里。生活中那些未完成的事情,未兑现的承诺,未解决的问题,都是我这段时间的压力来源,它们就像敞开口的水龙头等待我去关闭,否则总是在担心这么流下去带来的后果。于是我把自己最近待做的事情重新进行了排列组合,使其更加具体化,也算是推动了一下进展,每天做一点也会极大的缓解这种不安感。前段时间文章里提到弗兰克尔这个人后,我又重新温习了他那本最著名的书《活出生命的意义》。他提到这本书原本打算匿名发表来着,在朋友的劝说下才在出版前加上了名字。结果这本书成了他众多著作中最出名的一本,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成功。他的学生在向他请教成功的经验时,他这样回复的: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有的人也说过类似的观点,不要总想着怎样怎样,因为往往越是这样越容易因为得不到而产生挫败感,要因上努力,果上顺其自然。然而另一种观点是,要足够渴望才能产生巨大的行动力,克服一切困难,抵达内心所向往的目的地。渴望在很大程度上确实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动力,尤其是面对困难时的勇气,我曾经运用过这一点,就是在考驾照上。每次驾考我都比较紧张,一紧张就容易腿脚发抖,控制不好脚下的踏板,总是挂科。都快没有信心时,我幻想着自己开车自由的场景,想去往哪里就去往哪里的自由,一下子生出很多的动力以及内心的平静,我终于可以克服坐到车里考试时的紧张感,顺利拿到驾照,并且在拿到的当天就独自上路了。这件事让我初次品尝到渴望带来的力量感,对此我是相信的。但事情和事情总是不一样的,有些事情不是你足够渴望就能实现的,除了强烈的渴望和实际行动之外,我们还需要耐心。这个耐心太重要了,有太多人没有坚持到最后而放弃,相当于给别人让了路。那天我在知乎上看到一段话:不管做什么事,选择退出都是最容易的,除非你在退出的时候,就决定以后不要进入这个领域了,否则不要轻言放弃。因为没有搬掉的拦路石,以后还会遇到,还得重新经历这个过程,而一次次跌倒重来,是很浪费生命的。他的意思是说在某个关卡上要死磕,通关之后才会顺遂,不然困难不是在这里出现就是在别处等着你,你总是要面对的,不如趁早。那么当一件事比较困难,短期内看不到结果时,不妨放平心态,把时间线拉长一点,给自己一个缓缓进步的空间,哪怕每天前进一厘米,也是在去往目标的路上啊。这么想了以后确实好很多,即便是有一个人对我的文字产生了共鸣,那也是在积累着美丽的蝴蝶效应呀。所以,很多事情这样想不通的时候,就换换角度,不一样的视角会带来不一样的行动路线。往期推荐:
一口气读完这本书,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分享一个让我快速成长的工具(附示例)
让一个人持续行动的真相是什么?终于明白了!